重视戏剧文学,营造健康戏剧生态 ——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奖者宁夏行活动侧记
“剧作家的培养,是一个复杂、漫长,充满思想开化和碰撞的过程。”“只有从戏剧创作的第一个环节开始,真正重视剧本创作、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戏剧文学队伍,才能真正推动戏剧创作的繁荣。”8月17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主办,《剧本》编辑部承办的曹禺戏剧文学讲师团成立暨“我们的山河故事”——曹禺奖获奖者宁夏行启动仪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举办。此次活动,既是中国剧协策划举办的曹禺奖获奖者全国巡回采风活动的第一站,亦是曹禺戏剧文学讲师团的第一次活动。几日间,30余位参加此次活动的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奖、提名剧作家,在采风、考察、调研、讲座、观摩、创作交流等多项活动中,围绕戏剧人才培养、戏剧文学创作等话题展开了充分交流。如何发掘、培养符合新时代时代精神与艺术审美的优秀戏剧文学创作者,更好地重视、传承戏剧文学创作优良传统,成为此次系列活动中剧作家热议的焦点。
“戏剧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人才培养、创作演出、传播推广、理论评论等方方面面。如果戏剧生态出现问题,那么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在曹禺戏剧文学讲师团第一堂授课中,以《当代戏剧创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为题说道,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广大剧作家要努力用最优秀的作品奉献时代,全行业也要形成一个良好的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特别是要进一步建立科学公正的戏剧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原创、保护剧种的多样性,重视戏剧文学,重视戏剧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性、独创性,加强对剧作家的培养与对著作权的保护,进一步营造健康良性的戏剧生态。
“把对戏剧文学的重视提高到营造健康的戏剧生态的高度上,是抓住了戏剧事业的根本。”在8月20日的“我与《剧本》——庆祝《剧本》700期创作交流座谈会”上,剧作家姚金成谈道:“一个时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就在于戏剧文学能不能提供好的基础。”在他看来,剧本创作是戏剧事业里最基础的工作,是“无中生有”的艺术,也是其中“变数”最大、难度最大的环节。戏剧艺术、戏剧事业能不能向前发展,能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喜爱,产生流传于世的精品力作,关键还在于剧本创作是否成功。只有戏剧文学的繁荣才能真正带来戏剧事业的繁荣。“剧本是一剧之‘本’,而剧作家就是戏剧事业的‘奠基人’。”在剧作家姜朝皋看来,“戏剧创作之难,需要创作者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忍受各种内心的煎熬,因此个体的剧作家是弱势的,而曹禺戏剧文学讲师团的成立则让剧作家们得以团结起来,可以互相交流内心感悟、分享创作思想,有助于提振行业精神、鼓舞士气、增强自信,鼓励剧作家们在创作上始终做到坚持、坚守与坚定”。
“尊重编剧就是尊重戏剧事业。”北京剧协副主席、剧作家王宝社注意到,当下戏剧行业里兴起的“剧本医生”和“戏剧构作”两个职业,有助于提高行业对戏剧文本的重视和对戏剧编剧的尊重。在他看来,对于剧本,编剧最有发言权。由有经验的编剧给新创作品把脉、提建议,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更具体、可行的参考方案。而戏剧构作对编剧、导演风格及剧院的方向定位都有更全面的掌握,可以更好地帮助创作者解决实际中出现的一些困惑与矛盾。另一方面,“编剧要赢得他人的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创作,需要怀着真正的热爱,努力多写能‘留下来’的戏,少挣和创作无关的钱”。王宝社建议,曹禺戏剧文学讲师团将来还可以给剧作家们提供更多带领年轻人、把“实战”经验和技巧传授给更多青年编剧的机会。“戏剧创作不能只从理论到理论,还需要苦练基本功。编剧培养也不能像是撒胡椒面,还需要通过一对一的探讨将创作引向深入。”
“今天,我们还应换个角度来看待当代的戏剧创作。”剧作家曾学文认为,近年来随着大众阅读方式与整个社会生活美学发生的巨大变化,观众对戏剧、对美的要求更高了。因此,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剧作家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认为,面对丰富的生活,戏剧舞台上创作题材、剧目的简单化、重复化问题较为突出。创作者对观众需要什么关注较少,作品对当下“现在时”的反映较少。他表示,剧本创作本应引领社会,要有前瞻性,“现在有关部门对戏剧创作的投入很大,院团在考虑创作题材的时候,是否也可以先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多考虑受众市场在哪里,然后再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投入’,而不是始终自说自话,有什么料炒什么菜,从而导致观众可能越来越少”。
对此,剧作家陈欣欣也深有感触,回忆曾经离开戏剧创作又最终回归的经历,她认为,与影视剧相比,戏剧的创作更难,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受到时空与表达的限制,每一部好剧、好剧本都需要创作者用心血熬出来。但也正因为如此,真正优秀的戏剧作品有着独特的“诗性”表达,也正是这种独具的艺术魅力重新唤起了她重返创作的热情。“此次交流活动中,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需要对编剧这一行进行再认识。”剧作家陈明谈到,此次宁夏之行让他对宁夏为什么会出现秦腔《花儿声声》、电视剧《山海情》等优秀作品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些取材宁夏、讲述宁夏的故事的成功有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特别是身为剧作家,他由衷感到,今天剧作家的写作还要多为地方、为基层院团、为小剧种、为观众考虑。一个作品创作出来如果没有演出,就产生不了真正的效应。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行业的一种再认知、再思考。“‘我们的山河故事’就是让我们要唱美乡音。每个剧作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基地,从哪里出发,就该把哪里的乡音唱得更美,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编剧回归文学、让剧本回归文学,把主旋律唱成流行曲,让我们的作品真正能雅俗共赏、青春常在。”
“戏剧的持久发展与繁荣,犹如永无终点的赛道,需要一棒又一棒年轻同行的接力。”讲师团代表、三届曹禺奖获得者唐栋在发言中深情说道。如何给青年编剧提供有利成长的机制和环境,实现对青年作者作品的扶持,亦是此次活动中剧作家们关注的焦点。从一名“独立”编剧起步,现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创作室副主任的冯必烈感触很深,谈及现在许多青年编剧“投稿无门”的困扰,他说,青年编剧的作品如果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认可、扶持,往往很难“落地”院团,从而可能使一些好的创意、文本流失。对此,曹禺奖提名编剧王人凡谈到,现在很多戏剧奖项都是先有戏,再评好剧本,行业内特别需要搭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能产生优秀剧本的平台,从而实现先有好剧本,再有好剧。通过这样的平台既可以发掘人才,让剧作者与观众、院团建立更广泛、直接的联系,也可能有助于打破国有院团和商业戏剧演出市场之间的壁垒,实现与民营剧团之间更多的剧目交流,从而为未来更长远、更健康的戏剧生态的营造提供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