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的来历
《红楼梦》最早传出来的时候是作者的手稿,以及脂砚斋的抄评本。所谓抄评本,就是照着作者的手稿,一边抄写一边点评的本子。可惜的是,作者的手稿和脂砚斋的抄评本都遗失了。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各种抄本既不是作者的手稿,也不是脂砚斋的原始抄本,而是照着脂砚斋的抄评本不知道复抄了多少遍的过录本。其中,最有研究价值的过录本有三种,分别称作“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这几种过录本的书名都叫作《石头记》,每一册的首回、首页、首行都题着“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那么,这位脂砚斋是谁?是作者吗?如果是作者,那早就结束了历时200多年的作者之争。如果不是作者,他干吗把自己的名字署在书上?
好,先说说这位脂砚斋是个什么来头。“脂砚斋”三个字不是人名,应该是个书斋号。过去的文人,不管是穷的富的,不管有没有正式的书房,都要给自己起个书斋号,以标榜文雅。有一本叫《室名别号索引》的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代末年的室名、别号一万七千多个。
用脂砚斋作为书斋号,应该是源于一块名字叫作“脂砚”砚台。历史上还真有一块砚台叫作“脂砚”。这块砚台最早的主人非常有名,但不是文人,是一个妓女。她生活在明代万历年间,名字叫薛素素。这位薛素素可不是一般的妓女,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她的不少画在今天的博物馆里都有收藏。她的诗写得好,可惜大部分都丢失了,只有20多首存世,分别被收入钱谦益的《列朝诗集》、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等几部诗集里。她的诗好到什么份儿上呢?不仅被同时代文人交口称赞,当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小传。她还有一身的另类功夫,让人叹为观止。她的骑术极好,更厉害的是,她能在飞奔的马背上弯弓射弹。不仅弹无虚发,还可以先后射出两颗弹子,后面的追上前面的,一击而碎。其他诸如背后出弓、驰骋之中跳下马背、以弓拄地弹射上马等绝技,都令人倾倒。所以,当时的文化名人无不趋之若鹜,竞相讨好她。其中就有一位叫王穉登的名士,挤上前去,送了一件别致的礼物。此人很聪明,薛素素什么没见过,他绕过所有的俗物,送了一件雅物。这件雅物,就是我们要说的“脂砚”。
“脂砚”什么样?据见过的人说,东西很小,只有盈盈一握。砚台的质地极其细腻,微有一些鱼脑纹。最特别的,是有一抹胭脂晕。王穉登让砚匠把自己的一首小诗刻在上面:“调研浮清影,咀毫玉露滋。芳心在一点,余润拂兰芝。”诗一般,但妙在把薛素素的小字“润娘”的“润”嵌了进去。而且,还暗写了薛素素是画兰花的高手。砚台侧面,刻上边款:“素卿脂砚王穉登题”。还没完,再配上个砚盒。砚盒也不能马虎,是个珊瑚红漆盒,制作非常精致。盒的上盖里,刻着暗细花纹的薛素素小像。小像右上是四个篆字:“红颜素心”。左下是小印一方,印的主人是“杜陵内史”。哎呀,这又是一个女才子,谁呢?仇珠。这小像出自仇珠的手笔。仇珠是谁?她乃是大名鼎鼎的仇英之女、画家。这块砚台牛了吧?
顺便说一下,有人认为这块砚台的用途是用来调胭脂的,所以叫“脂砚”。对吗?不对。调胭脂自有胭脂盒,从来没有人用砚台调胭脂的。“脂砚”的得名,应是因为砚台中间那一抹胭脂晕。砚台的功能,无论形制大小,就是研墨。当然,如果到了批书人手上,用它来调制朱笔批书的朱砂,倒是有可能的。但这个做法,与“脂砚”的名字无关。否则,所有用以调朱砂的砚台,都可以叫作“脂砚”了。事实是,天下之大,历史之久,“脂砚”只有一块。
薛素素得了这件雅物,曾经怎么用过不得而知。但是,在薛素素身后,“脂砚”的命运非常的波折。
在沉寂多年之后,“脂砚”落入了端方之手,这已经是清朝末年的事了。端方是晚清重臣,又是一位喜欢收藏的金石学家。据说他在宣统三年(1911年),被派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的时候,随身携带了两件与《红楼梦》有关的东西。一件是被称为“佳本”的《红楼梦》,一件就是这方“脂砚”。入川之后,军队哗变,端方被杀,“佳本”《红楼梦》和“脂砚”下落不明。
到了1963年初,“脂砚”突然出现了。是大收藏家张伯驹的一位老友,从四川带到北京,请张伯驹过过眼。张伯驹认定这就是薛素素的旧物,也是抄评《红楼梦》的“脂砚斋”用过的东西。于是,他果断出重金,为吉林省博物馆买下了它。之后,张伯驹陆续向周汝昌先生、吴恩裕先生等人出示了这方“脂砚”。那年,正准备在故宫文华殿举办“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主事的黄苗子先生写信给张伯驹先生,希望“脂砚”能够参展。于是,吉林省博物馆把“脂砚”送至北京。展览结束之后,全部展品去了日本。从日本回来,又到全国各地巡回展出。1966年,巡展中断,展品回到北京。清点入库的时候,发现“脂砚”不见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了“脂砚”的消息,只留下了几张展览时拍下的黑白照片。可能又要过很多年,不知道什么时候,“脂砚”才会再现身。
前些时候,有人质疑“脂砚”是赝品。我的看法是,张伯驹、周汝昌、吴恩裕、黄苗子等人都是不世出的大家,他们都亲眼见过实物。用收藏界的行话说,都上过手,以他们的水平和经验,不应该看走眼了。这方“脂砚”,应该是真的。
这方“脂砚”还有一行边款:“脂研斋所珍之研其永保”。这个边款中的“研”字是研究的“研”,在古代,这个“研”跟砚台的“砚”是通用的。据周汝昌先生目验,这条边款应该是清代乾隆年间刻上去的。这个边款的重要之处,在于“脂研斋(脂砚斋)”三个字。自从薛素素拥有“脂砚”开始,一直到今天,只有一个人的书斋号是“脂砚斋”,这就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这位。至于“脂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落到了这位批书人的手里,又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再次流失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批书人用这块“脂砚”作为自己的书斋号,并且完成了抄评《红楼梦》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