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飞往温哥华》:异域生活的青春书写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涛  2023年09月05日09:11

蒋在是出色的青年诗人,《飞往温哥华》的出版向我们展示了她作为优秀小说家的一面。近些年涌现了很多年轻一代的写作者,其中尤以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居多,他们有扎实的文学基础,开阔的文学视野,以及更加自由的文学表达,譬如《人民文学》杂志的“新浪潮”栏目就刊发了他们的许多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新鲜的阅读体验。

在这些人当中,蒋在以她的异域书写凸显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我将《飞往温哥华》看作是海外华人文学的青春书写,回溯现代文学史,可以清晰地发现其开端与发展离不开那些海外留学归来的青年作家们的努力与贡献。2009年,《人民文学》杂志在第12期推出“新海外作家专号”,刊发了陈河、陈谦、袁劲梅、张惠雯等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2015年又推出“海外女作家作品辑”,他们的作品集中展示了中国人在世界范围内的生活图景。在这些作品中,更多是对家国的眺望与故土的回望,作品中少有当下年轻一代的形象,蒋在的书写,在某种意义来说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可以让我们看到海外年轻一代的思维状态与生活状况。

在蒋在的六篇小说中,四篇具有鲜明的异域特色,阅读中一方面会被这些异域的元素所吸引,但仔细切开这些,剖开来看,深入作品的内核便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触。陈谦的小说《望断南飞雁》,书写了一对中国夫妻去到国外,男人要获得终身教授,每天都要做试验、写论文等等,可谓疲惫不堪,这时候家庭中需要他的爱人付出牺牲,于是她要照顾她的老公,照顾她的孩子,但是等到她老公获得终身教授学位、孩子也上学之后,这个女主人公不告而别,她说,我要重新过我的理想生活,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从这个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在海外的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一种,但延伸来说,作者所写的,是一种人生永恒的困境。在《飞往温哥华》中,作品书写了亲子关系、夫妻的婚姻关系等等,但这样的故事同样不仅在国外发生,在国内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譬如孩子承受父母离异带来的压力,进而罹患抑郁症等等。包括《再来一次》这样的作品,她虽然探讨的是一个中国人跟一个外国人的情感,放在国内两个中国人身上也是同样适用的。所以蒋在的这个作品虽然着眼于海外,但她所关注的却是更高层面上的人生思索。

从技巧来看,这六个作品有很高的完成度,但从基调而言,均比较沉重,甚至读来有些压抑,我们不否认这是生活的一些真相,但是蒋在让我们在感到特别沉重的同时,又会让你获得一种轻盈感,这是蒋在在创作当中比较高妙的地方。蒋在作品的结尾都很好,这是为什么获得轻盈感的一个原因。像《遗产》,主人公最后得到的遗产是什么?是他爸小时候带着他游街串巷的一辆车,我读的时候在想蒋在会设计什么样的结尾,是什么样的遗产。结果最后却是一辆老旧的汽车,这个车的意象真的很巧妙,因为它可以让你随心所欲去往远方。像《再来一次》中,作者设计了两个恋人,其中一个死掉了,这应该是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最后竟然说原来上错了车,一句话轻飘飘地结束了这段相爱相杀的感情,虽然很沉重也很痛苦,但让你在内心深处很轻松地过去了。蒋在在沉重跟轻盈之间的处理上拿捏准确,达到了很好的平衡度。

蒋在是年轻一代当中独特的,有代表性的作家。她的语言精确,冷静,可以视为零度叙述。这里面的人物也好,语言的表述也好,客观超然,大哭大闹、大喊大叫是没有的,一切都是淡然的,却又进行着充满力量的表达。作为叙述者“我”不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一下子铺开,她没有那么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她又把它化在整个文章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情感的力量。所以这六个作品充满了一种坚定的气质和力量。当然蒋在也要注意一点的是,她的语言还有一些欧化的地方,在处理当下社会生活中存在不相契合的地方,以后可以适当改进。

作为年轻写作者要多深入生活,而非仅仅是文学生活,这似乎越来越成为很多人的共识。现在不仅仅是年轻一代的写作者,或许都需要时时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缺乏对社会、对基层、对底层的共情力?我们是否需要深刻反思自己,为何有时看到原本可以触及内心甚至灵魂的事情,却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从而高高挂起,漠然无视,以至于无动于衷。而一个文学人,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痛感,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亲近感,在生活的内部去生活,这是无论何时都要明白并坚持的道理。用这段话与蒋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