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只有文本立得住,期许才能说出口
“文学苏军新力量”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优化文学梯队建设、培养推介文学新人的重要项目。2023年,江苏省作家协会联合中国作家网,隆重推出“文学苏军新力量”第一批10名青年作家,通过文学访谈、视频推介、专家点评等形式,让广大读者了解他们的创作历程,倾听他们的文学心声,共同瞩目当下青年写作的来路与远景。
——编者
刘康,1989年生,江苏常州人。在《诗刊》《人民文学》《十月》《钟山》《天涯》等期刊发表作品,出版诗集《骑鲸记》《万象》,诗集《骑鲸记》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20卷),参加第37届青春诗会,获第七届扬子江青年诗人奖,获评“江苏十佳青年诗人”。
中国作家网:你是什么时候喜欢文学,喜欢诗歌,并开始诗歌创作的?诗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刘康:初高中阶段对文学就有极大的兴趣,不过那时的阅读体验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国内外名著层面,不过这也为我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基础。写作是从高二开始,高三时在湖北一家武侠杂志发表了第一篇武侠小说,这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起步吧。诗歌的写作意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从大学时期萌发,诱因是严肃文学(浪漫主义)的现实吸引力,从开始到现在,十四年有余。如果说诗歌对我的意义,我想用三个词来回答,那就是“自证”“回声”和“异他”。
中国作家网:你在诗集《骑鲸记》《万象》中将现实主义和哲学、科幻等做了融合表达,你诗歌创作的方向是什么?
刘康:这两本诗集收录了写作以来我认为比较成熟的一些作品,但还谈不上最喜欢哪一首,我认为自己还徘徊在学习和思考的阶段,好的作品需要经过时间和读者的反复锻打,经得起作者自己的不断反诘。至于写作方向,我并不想用一个固定的格式把诗歌加以框定和明确,我认为诗歌即语言、即思想,它应该是包容的,是无限的。
中国作家网:你如何获得写诗的灵感?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刘康:囿于工作的缘故,我的写作大部分是在寓居的房间内完成,时间多半是在深夜,写作方式是手机或者电脑。写作的灵感源自于对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的捕捉和提取,当然也有灵光乍现的时候,但诗歌的写作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就是阅读、思考、感知和持续的练习。
中国作家网:你如何评价自己的创作?你怎样概括自己作品的最大特点?如何处理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得与失?
刘康:我对自己近年来的一些作品还是认可的(现阶段而言),比如我写“阿冷”的部分作品,如果串联起来,可以得到一个丰满而立体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思想,这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同样也是写作的意义之一。我的写作特点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的嫁接,二是饱满的叙事张力和密集的内在逻辑。一首优秀的诗歌必然得失同在,你要接受它的缺陷和语言所不能及的地方,这些都是我需要修正和努力的方向。
中国作家网:你欣赏哪一类诗歌作品?为什么?
刘康:我喜欢发散和由心而成的作品,它可能是几个短句,也可能是长诗数页,但必须都是完整的,拥有一段完整的气息。
中国作家网:你认为诗人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诗歌?
刘康:如我所见,我认识的写作朋友大部分都分散在各行各业,有公务员、商人、自由职业者,他们大都为生活奔忙,也有为博取更好的前程而逐渐远离诗歌,这些都能理解也能接受,至于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向度,都需要一些慰藉和共情。
中国作家网:你如何看待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据你了解,江苏当代诗人和诗歌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刘康: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摆脱不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诗歌同样如此,它会随着时代、社会和个体的所思所想而自我演化,最终呈现出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江苏诗人也必然受到地域特点的影响(柔和温良,自我的对抗),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每一位写作者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故乡故土,这些才是构筑他们作品的内在支撑。
中国作家网:你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具备哪些特点?通过何种方式关注其他诗人的作品?
刘康:我认为一首好的作品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优秀的语言感知能力,二是精准而富有特点的个体表达,三是丰盈而较高的完成度。我会对自己关注和欣赏的作家进行一个长期的跟踪阅读,并不仅仅局限于诗人,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去进入这些作家生活以外的世界。
中国作家网:新时代,新科技,新现实,当今时代进程的快速发展,对你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请举例谈一谈。
刘康:写作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技艺,从技术层面来说,它并不需要过多的外部干预,但这也仅仅存在于理论。事实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对这门技艺的传承者有着质的影响,比如写作方式、写作内容和外部情感的介入,包括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人工智能,都让每一位写作者不得不面对这些应接不暇的变化,但正是这些变化像大浪淘沙一样磨砺出一批真正的优秀的作家。
中国作家网:如今,诗歌活动非常丰富,你喜欢参加哪一类的诗歌活动?
刘康:工作原因,参加的活动相对较少,我比较喜欢互动和对谈类活动,可以触碰不同的想法和极具个人风格的语言,会有一定收获和教益,写作是向内的,更多是需要自我消化和独立思考。我也经历过很多和喜欢的师长同台的活动,更多的是交流和观摩,我喜欢观摩他们的气度,这是一种无形的,却可以影响到你的内在的东西。
中国作家网:你如何看待诗歌朗诵这种形式?
刘康:我的诗歌朗诵大多是在两种场合,一是小范围朋友交流,二是酒后情感抒发,其他场合都不太适应。从古至今,朗诵都是诗歌的一种传统的传播方式,我认为只要有益于诗歌传播都是值得推广的。
中国作家网:你对国外的诗歌有什么看法,你如何看待诗歌翻译?
刘康:国外有很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其中一些对我不同的写作阶段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比如布罗茨基、弗罗斯特、希尼、里尔克、辛波斯卡等等,每一时期的阅读都会带来不同的裨益,我看过的部分优秀的译本,译者大多本身就是国内出色的诗人,他必须了解诗歌,熟悉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才能呈现出最好的中文翻译。
中国作家网:在新媒体时代,诗歌有更多的传播渠道,诗人越来越多,但好诗越来越少?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刘康:诗人的确越来越多,但好诗人从来不会减少,他们一直都在,安静、向内,用文本替代喧闹。喜欢写作本身是件好事,至少证明他的精神向度是朝上的,直到现在我都从不以诗人自居,它是有门槛和条件的,至少我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中国作家网:你认为理想的诗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你是否经历过与最喜欢的诗人相关的活动?
刘康:我想最好的方式是,写作和生活既相关又分离,它们必然是密不可分但又息息相关的,没有作品和作者能够脱离生活而独存,任何形而上到极致的东西都值得怀疑。
中国作家网:你认为诗人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刘康:诗人首先要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好,他必须拥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和属于人的属性,至于社会责任,更多地体现在价值观的传播和对美的审度上。
中国作家网:你对自己未来诗歌的创作有什么期许?
刘康:我想更多的是要沉下心来,摒除一些所谓“诗歌圈”的影响,写作是个体行为,我并没有太多关于外界的期许,它是需要用文本印证的,只有文本立得住,期许才能说出口。
尹超,中国作家网编辑、记者,业余从事科幻小说、剧本、诗歌创作。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科普作协理事、中国科教影视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少年冒险侠系列》、《超侠小特工系列》等。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少儿科幻星云奖,清华科幻季科幻永生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