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生逆旅中的同行者 ——从纪录片《定风波》看苏东坡的人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 谢红梅  2023年10月20日07:15

近日,纪录片《定风波》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央视频等网络平台同步上线。该片按照时间顺序,以苏轼的人生经历为主线,选取了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作为纪录片叙事的重要情节点,通过“出川记”“湖山记”“摩羯记”“悬壶记”“结庐记”这五个主题,完整地梳理出苏轼在诗词、文赋、书法、治水、政治等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再现了一代文宗的为官之道、审美志趣和精神世界,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深入地解读苏东坡的当代价值。

时隔近千年,可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苏东坡,把苏东坡当做人生的知己,因为在这个光耀千年的名字背后有着太多令人敬佩的故事。他这一生中,既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凄意切,也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气风发;既有痛斥新法弊端、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也有仗义执言、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既有以诗词文章写尽人生百态,也有以脍炙人口的美食名扬天下;既有乌台诗案后的颠沛迷茫,也有贬谪一隅时的洒脱旷达。他立体而深刻,鲜活而可感,真实而可亲。谁,又能够拒绝一个人生逆旅中的同行者?

始终心怀民生,坚持以民为本的仁心施政理念

苏东坡一生辗转八州,为官四十余年,所到之处皆能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因为他眼里见不得百姓疾苦,勤政实务只求以利民生。不论他自己被贬谪到何处为官,始终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中,每至一州,首先就是想方设法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他外放杭州任通判时,杭州城虽然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却因为是退海之地,海水倒灌导致地下水咸苦不可饮,吃水是老百姓的第一难题。他说服上司陈襄,学唐朝宰相李泌修凿水井,效仿白居易治理西湖,解决了杭州百姓的吃水问题。

离开杭州后,苏轼迁任密州太守,恰逢密州蝗灾,百姓食不果腹,饿殍遍野。苏轼心急如焚,一到任便向朝廷上书,请求调拨赈灾粮、减免赋税。随后他又亲自带领老百姓捕杀蝗虫、抵御蝗灾。短短两年时间,密州从民不聊生之地,变成了百姓的安居乐业之所。

在徐州,他冒着政治风险相求禁军援助,军民同心抗击洪灾;灾后极寒天气和缺薪少柴危机叠加时,带人寻得石炭,开启徐州千年的煤炭开采。

在湖州,他筑起湖州苏堤,对抗久旱不雨和久雨不晴极端天气。二下杭州,广设病坊,遍施汤药,治疗瘟疫,违背誓言公开秘方“圣散子”,一系列的作为,皆是苏东坡“以民为本”思想的生动注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者情怀

这种儒者情怀源于苏东坡的出身,他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苏氏本是书香门第,母家程氏同为眉山名门,母亲教育苏轼苏辙兄弟从小怀有“仁爱”思想,父亲更是潜心辅导苏东坡兄弟十年。

初入仕途,苏东坡敏锐地发现“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是北宋王朝三患,写下治国《思治论》,“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千古名句就出于此处。在杭州任通判时,除夕夜他力陈上司释放囚犯回家过年,在监狱墙壁题诗“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的人文情怀。以戴罪之身贬到黄州后他号“东坡居士”,亲自在东坡耕种;每月拿出四千五百枚铜钱分作三十份悬在梁上,每天只取一份用,若有结余就放进竹筒攒着;尽管生活拮据,不但自己变卖家产还游说亲朋好友加盟资助黄州新生孩儿的养育。

颠沛流离却荣辱不惊、洒脱旷达的乐观主义精神

苏东坡被贬多次,具体次数因标准不同而说法不一,但被贬黄州、惠州和儋州是一致看法,一生颠沛流离。乌台诗案时,被关押在乌台的另一位官员用两句诗“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记录了他遭受的非人折磨。苏东坡在黄州写下“寂寞沙洲冷”后,泛舟赤壁他仍然会感慨,大江东逝却千年不竭,明月圆缺却万古高悬,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大自然如此公平,我们又何必忧愁呢,所以林语堂称他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乐天派”。

虽然命运让他饱尝颠沛流离的悲苦,岁月却赋予他豪迈乐观与洒脱,那一条条饱经曲折辛酸的贬谪之路,反而成为淬炼他的才情和旷达的火光,让他能够超脱所有的困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道路与坎坷。

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的鲜活人生

苏东坡胸有大爱,首先是爱人。为官尽忠,他不是保守派,也不是改革派,不搞朋党之争不站队,说话做事永远把百姓福祉放在第一位;为子尽孝,父母是他心中永远的丰碑;他为兄尽责,和苏辙的兄弟情深千古难寻,所写诗词中有200来首提到“给子由”;为夫爱妻,对发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为人尽诚,在章惇把他往死里整之后没有记恨,因为感恩章惇在乌台诗案时对自己的恩情。

其次是爱美食,他制作的东坡肉、炙烤羊脊骨流传千年至今,仍然受到无数食客的偏爱,他还编写了《老饕赋》,介绍中国烹饪和饮食文化……“吃货”文豪苏轼徜徉在山水、美食之中,“吟啸且徐行”,实现了与自我、与人生的和解。

纪录片《定风波》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契合时代的创新表达,为人们呈现了一个更为立体而深刻、真实而亲近的苏轼,让观众得以体味这位千年之前大文豪的人生境遇和精神境界,是一部真正赓续传统文脉、把握住时代脉搏的优秀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