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千窟列鸣沙 崖壁披五霞 ——走进敦煌艺术的世界
来源:光明日报 | 张子凌  2023年10月24日08:14

【读书者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资深教授杨琪先生的著作《敦煌艺术通识课》,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能让读者近距离感受敦煌艺术的通识读本。书籍选取敦煌石窟艺术中的重要作品,从壁画、绢画、彩塑、飞天、乐舞、建筑、经卷、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敦煌艺术的精髓,并用明白晓畅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将敦煌的奥秘娓娓道来。

杨先生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之余,长期从事大众艺术普及工作。他的讲述,专业而又通俗,能带领读者轻松走进敦煌艺术的世界,感受敦煌的神韵。

莫高窟172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右上角飞天(唐) 中信出版社供图

莫高窟172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右上角飞天(唐) 中信出版社供图

传承之美

打开这本通识读本,宛如穿越到了“风摇柽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敦煌。在这里,有中国最美的石窟艺术代表——敦煌石窟。

“我们不要急急忙忙地进入洞窟,可以先站在敦煌石窟对面的三危山上远眺”——“你看,在旭日的照射下,那一排排洞窟,好像闪着万道金光。特别是那雄伟的九层楼,辉煌灿烂,使人心动。”读本的开篇,已动人心弦。接着,作者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在漫漫黄沙之中,会有如此辉煌的石窟艺术?它何时创建?何时全盛?何时衰败?为什么全盛?为什么衰败?这些被人忘却了的洞窟,何时、因为何事才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

这些,是一位普通读者欣赏敦煌石窟艺术,需要进行的知识储备。而作者也在读本的第一、二讲专门作了回答。

敦煌石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鸣沙山、盘瓠丘两侧的峡谷中,是中国现存石窟艺术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风格最独特的石窟之一。敦煌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史时期的修建和扩建,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这些石窟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文化和艺术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石窟内的壁画、雕像、佛典等文物,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它们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风貌等重要信息,为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时,敦煌文化也为研究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东西文化融合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和证据。

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而敦煌艺术是绘画、彩塑、建筑的综合体,是古代艺术和生活的立体缩影,通过敦煌艺术,我们得以看见中国古人超越时代的美学创造。因此,读懂敦煌艺术,就读懂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历史中殊为重要的一处艺术文化图景。

读本中,作者不仅讲述了敦煌的来由,还对历代敦煌艺术的基本特征与传承关系作了基本梳理。如果将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比作一条河流,那么,这个读本本身也是一条脉络清晰的河流。北凉的古朴、北魏的刚健、隋代的庄重、唐代的雍容……都在读本中一一可见。敦煌的古朴与厚重、盛大与雍容,在图像中,也在文字中,又一次传承下来、流传开来。

流变之美

“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汉使牧羊旌节,阏氐上马琵琶。”这是明人杨慎描述敦煌的词句。

盛大的敦煌,承载了数千年的文明。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以来,敦煌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为抗击匈奴,汉武帝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战役统一河西,并派张骞“凿空”西域,通过“列四郡、据两关”(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和阳关、玉门关),移民屯田,保证了丝绸之路贯通中西,从而揭开了敦煌辉煌历史的一页。三国魏晋南北朝,仓慈、皇甫隆先后任敦煌太守,他们抵制豪强,保护西域商旅,改进农耕技术,使百姓蒙惠。东晋十六国时战火烽烟四起,但敦煌地区则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教振兴。前秦建元二年,由沙门乐僔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由此开启了敦煌延续一千余年的艺术世界。南朝刘昭赞其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隋唐时期,史书记载:“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莫高窟在唐代开凿洞窟多达1000余窟,保存到现在的有232窟。宋元时期,河西“民物富庶,与中州无殊”,1016年西夏占领敦煌后的200余年间,敦煌石窟中亦留存了表现回鹘供养人壁画的丰富而独特的佛教艺术作品。

数千年的辉煌,要在一本书中一一展陈,并非易事。在这本通识读本中,杨先生一则巧妙利用了历史时间轴,将朝代流变和敦煌的兴衰串联起来,二则运用了大量珍贵、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直观地感受敦煌艺术的气象万千。

书中臻选了10个朝代(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的250幅图片,细数敦煌艺术千年风格的流变。石窟里,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飞天,有“百千天乐,不鼓自鸣”的乐舞,有媲美女神维纳斯的东方曼妙彩塑,有巧夺天工的洞窟建筑,有描绘善德善行的因缘故事,更有古代世俗生活的真实记录。政治经济、婚丧嫁娶、衣冠服饰、休闲娱乐等方方面面,万象包罗,鲜活生动。

所有艺术门类都有它生命历程中达到完满发展的繁荣期,此前有一个准备期,此后有一个衰落期。这条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敦煌艺术也适用。明清时期,与前朝相比,敦煌逐渐“黯淡”下来。但千年之后的今天,敦煌又在时人的保护与重视之下,重现辉煌。这种跨越千年的流变与生生不息,何尝不是一种美!

艺术之美

对于敦煌,哲学家、美学大师宗白华曾惊叹:天佑中国!在西陲敦煌洞窟里,竟替我们保留了千年艺术的灿烂遗影。我们的艺术史可以重新写了!我们如梦初觉,发现先民的伟力、活力、热力、想象力。这一惊叹,足见敦煌艺术的感染力。

敦煌艺术融合了东西方的佛教艺术。在通识读本中,杨先生运用他深厚的佛学、历史和艺术底蕴,将不同地域文化对敦煌艺术的影响融入在生动的讲述中。

敦煌石窟历经了怎样的历史嬗变?“千年沧桑莫高窟”和“百年血泪藏经洞”章节会告诉读者答案。怎样辨认彩塑人物,不同朝代艺术风格有何不同?“顶礼膜拜佛尊像”等章节会为读者说明。飞天如何一步步演变为现今优美的形象?“能歌善舞飞天像”章节会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壁画讲述了哪些故事,如何区分佛传画、本生画、经变画和因缘画?“平生事迹佛传画”“前生后世本生画”等章节能为读者揭秘。敦煌的建筑有什么特点?“石窟建筑说营造”章节会回答这个问题。

此外,供养人和石窟是什么关系?静态的壁画如何调动我们的感官?古代敦煌人如何贸易经商、婚丧嫁娶、休闲娱乐?这些,都可在读本中找到答案。

由大家撰写的“小书”,与普通普及之作不同之处在于,在展陈事物的同时,具备理论概括与抽象能力。读本最后一章“石窟艺术话理论”,概括了敦煌石窟艺术的美学价值——一为“和谐”,在敦煌石窟艺术中,色彩的搭配、构图的完满、布局的周到,成为和谐的典范;二为“传神”,诀窍是眼睛,在敦煌石窟艺术中每一尊佛像都是以形写神的典范;三为“气韵生动”,即使只是观看照片,我们也能强烈感觉到敦煌石窟艺术生动的气韵,那一尊尊飞天、一尊尊菩萨浑然天成;四为“意境丰富”,当我们沉醉于敦煌石窟艺术时,从静止的壁画中看到了生动的舞姿,从无声的雕塑中听到了美妙的音乐,这就叫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象外之意、韵外之致;五为“崇高”,敦煌艺术达成了儒家、道家、释家都追求的“天人合一”,以飞天的艺术表现最为典型。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装帧上亦颇费心思,封面祥云烫金、流光溢彩,内页纸张雅致、古朴素净。

笔者曾有幸到访敦煌,被那里的壮美深深震撼。敦煌艺术,不仅是古代匠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他们的心灵之所,承载了他们对信仰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无论流光如何飞逝,敦煌艺术都始终见证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精华。

读罢此书,在感叹敦煌艺术瑰丽绚烂的同时,也感受了它的千年传承与流变之路。假如读者准备前往敦煌,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到此一游”,杨先生这本《敦煌艺术通识课》会是一个好的陪伴。

(作者:张子凌,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