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写作有没有诀窍?
来源:新民晚报 | 李建永  2023年11月03日08:50

妹妹迎春打来电话说,她的大女儿晨晨爱写文章,希望我传授点写作技巧。我说,写作有如和面……这时,恰好女儿远程电话“挤”进来,听闻此事,要分享写作诀窍。

女儿说,爸爸当初教我和妈妈写作,就是讲《古文观止》里的文章。您讲过,“古文观止”——“叹观止矣”,中国古代短篇幅的有代表性的好文章,六七成都收在里边了。把《古文观止》里222篇文章,至少挑出百十篇来好好品读,领会其立意和笔法,精读精研,日就月将,慢慢就会写文章了。

女儿回忆说,刚上初中时,爸爸每周都要给我“加餐”,讲两篇《古文观止》里的文章,并且要求背诵。当时那个愁啊!但文章确实是好。我说,虽然说“观千剑而后识器”,但这只是“打底子”工程。知道什么是好文章,并不等于能够写出好文章,故谈不上写作诀窍。

女儿坚持说,我认为这就是写作诀窍。爸爸给我讲古文,我自己反复诵读体会,能体悟到文章的基本美感及深邃意旨,也能厘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层次结构,几十篇文章过上几遍,别样翻新的“文章花样”都见识过了,再看那些美学上差一截的“水文章”,就看不上了。人常说眼高手低,其实眼高了,手也低不到哪里去。还有一点,好文章不仅在美学上令人“叹为观止”,对观察世相、认识人也有很大帮助。我私下以为,《古文观止》里排第一名的好文章是贾谊的《过秦论》,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易,读起来排山倒海、大气磅礴,有大型交响乐的感觉,具有震撼力与穿透力!排第二名的是屈原的《卜居》。

我说,你还搞了个“佳作排行榜”?

女儿说,对于一个初中学生,第一次读《卜居》,带给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坚持理想——此路难行,和与世俯仰——活得欢实二者之间,该如何抉择?相信这世界上很多人都会面对这样的痛苦选择。屈原去请教“预测大师”太卜郑詹尹,詹尹回答:“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多令人失望!

我说,龟策当然不能知此事。

女儿说,爸爸当年逼我背《新华成语词典》,也属于“打底子”工程。当时年龄太小,很不情愿,所以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反反复复,拖拖拉拉,没有背完。

我说,记得后来,你很想要一个苹果“派得”,跟我商量,我说可以,但有个条件,必须把《新华成语词典》背完,我要出题考试。你一两周就基本上背下来啦,真神速,考试打了70多分,了不得。

女儿说,幸亏爸爸当时逼我。现在想想,每一条成语都很美,含英咀华,包蕴了古代历史、文化、哲学等方方面面,是优秀传统文化浓缩了的精华。现在越来越体会到它“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广阔的知识含量和精深的美学价值,可惜当初学得太浮皮潦草。所以,我想买一本《新华成语词典》,放在床头,可以随时翻阅,补课。

我说,想写作,不仅仅是熟读我国古代经典,古今中外的文学哲学名著都要广泛涉略。

女儿说,留学那些年,对世界文学和哲学名著都下过一番功夫。

我说,孔子讲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在我看来,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因此,我很少给人开书单,一般也不推荐人家的孩子背这背那,更不讲什么写作的“妙招”和“诀窍”。就是怕有些“照猫画虎”的家长学样儿,给未必有写作兴趣和志向的小朋友加重负担,把他们天真烂漫的童年搞得“愁云惨淡”。

女儿说,那您跟迎春姑姑和晨晨妹妹怎么讲?

我说,我理解,写作就跟和面一样,“教上十遍,不如亲手抟捏一遍”。不管你怎样讲,倒水,加面,使劲搅拌揉搓,再揉搓,但初学和面的人,还是双手沾满面水混合物,加水会太稀,加面又太干,气喘呼哧,满头大汗,最后还是和成了一坨干湿不均的面疙瘩!你说这和面有啥窍门?无他,多和,直到有一天和到手光、面光、盆光的“三光”境界,你才真的学会了和面。写作也是这个理儿。

我对女儿说,你不是喜欢苏轼的文章吗?《东坡志林》有一短章:“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六一”是东坡的老师、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先生,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孙莘老是东坡的好友孙觉,字莘老。孙觉向欧阳修请教“作文之道”,先生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至于作文少,又懒读书者,每写出一篇文章,就想“力拔山兮气盖世”压过别人,那是很难做到的。如果一定让我说说写作的“诀窍”,也就是欧阳修所讲的“勤读书而多为之”,简化为四个字“多读多写”——多读,只是“打底子”,找“参照系”;多写,才能“见真章”,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