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黄崖洞故事怎么讲
来源:中国艺术报 | 龙一  2023年11月02日08:31

笔者三次到山西长治采风,两次考察黄崖洞兵工厂旧址,每一次都有人谈到将“黄崖洞保卫战”做成电影的想法,但具体怎样讲述这个故事,却一直没有定论。笔者是小说家,不是编剧,只能从讲故事的基本规律上谈一点看法。

黄崖洞是“山西抗日第一县”黎城县的重要地理景观,两座红色砂砾岩绝壁如同两扇神话中的大门,高高耸立在黄崖洞的入口处,两壁间隔一两丈,道路狭窄陡峭,下有溪流,上望只能看见一线天空,这条路名叫“瓮圪廊”。沿着绝壁底部攀爬甚久,走过一千多米的陡坡窄路,越过险要的“无底瓮”,才能到达另一条又深又窄的山谷。这条山谷旧名“水窑”,也叫“水腰”,所以,黄崖洞兵工厂当年被称作“水窑兵工厂”或“水窑一所”,但不知在如此狭长的山谷中,上千名兵工厂的员工和警卫部队是如何安置下来的。笔者只是从瓮圪廊东口进山的,山后还有两条路没走过。如此的地形、地貌,便是黄崖洞保卫战的地理状况了。

笔者认为,故事是设计出来的,不论是虚构的故事,还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如果不加以精细的设计,故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妨碍观众接受的瑕疵。黄崖洞保卫战的故事同样需要设计,例如“故事情境”设计。

黄崖洞保卫战的故事情境设计,首先要做的是剪裁,就是选择哪些背景内容可以进入故事,并成为故事的压力原素。黄崖洞保卫战开始于1941年11月9日,结束于11月17日,一个月之后日军将“偷袭珍珠港”,而在此之前,日军先后对晋冀鲁豫各根据地进行了“铁壁合围”和一系列的扫荡战,而八路军则展开了“百团大战”等多项作战,指挥抗日战斗的就是位于黎城县的八路军总部。然而,我们要讲的是黄崖洞这场相对集中的激烈战斗,上述那些背景内容只能作为“遥远背景”,有选择地且极少量地进入故事,毕竟,参加黄崖洞战斗的基层指战员对国际和国内情形了解有限,没必要将故事的视野扯得那么宽,以至于减弱观众对故事核心内容的关注。

要想将故事情境设计得结实而有力,我们应该从黄崖洞兵工厂自身来寻找压力原素。例如,作为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它的规模和重要性,还有就是它被日军突袭并破坏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就会引出来黄崖洞兵工厂与日军驻黎城第三十六师团的宿怨,以及一年前日军冈崎大队闯入黄崖洞兵工厂,被八路军追击围歼的“关家垴血战”,而参加过此次血战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恰好就是黄崖洞保卫战的“主要角色”。好啦,这样故事就清爽多了,免得背着沉重的“故事背景”包袱,占用宝贵的叙述时间不断作出解释。反正是网络时代了嘛,哪位观众想了解相关内容,随时可以上网搜索。

下一步就是设计“主要叙述目的”。或许有读者会说:这还用设计,保护兵工厂安全转移嘛。然而,在设计这个故事的时候,兵工厂的规模和重要性是天然的压力原素,但是,有多少兵工厂的内容进入到故事当中,则是个慎之又慎的问题。当时兵工厂里有大约700名全职员工,包括留学归国的工程师和旧太原兵工厂的技术人员,月产步枪三百多支,还大量生产子弹、炮弹、手榴弹和地雷,每天拉汽笛上下班,夜晚灯火通明,被誉为繁荣的“小天津”。兵工厂的设备包括小型的车钳铣刨钻等各种机床,以及必需的发电设备,还有在“破袭战”中缴获的钢轨等珍贵的原材料,兵工厂的员工们能创造性地将钢轨加工成枪管。这座兵工厂已经成为八路军最为重要的军工支柱,不容有半点闪失。在这个故事里,兵工厂的转移,设备埋藏确实很重要,但是,又有多少兵工厂的内容需要进入到故事当中呢?它们进入故事中,会不会给故事造成拖累?为此,我们还是应该将“保卫兵工厂”作为主要叙述目的,而兵工厂的转移则放在次要的“近期背景”上,或是作为“次要叙述目的”存在。

主要叙述目的确定后,就是设计故事开始之初的压力了。刚才我们谈到“关家垴血战”,那是八路军抗战史上最为惨烈的激战之一。现在有些人不理解当时为什么一定要追击并围歼全部冈崎大队,现在我们知道了兵工厂的重要性之后,就能够明白,1940年10月,日军冈崎大队“误入黄崖洞兵工厂”,虽然这些农民出身的日军并不知道怎样才能彻底破坏工厂设备,而且他们害怕被包围,很快就撤离了,但是,兵工厂已经被他们发现,而且知道了进出路径,只有将他们全部歼灭,才能保证兵工厂不被暴露。正是由于这场血战,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总部特务团,便与驻扎在黎城县城的日军第三十六师团结下了宿怨。为此,日军第三十六师团长舞伝男中将经过了整整一年的情报准备和战术准备,方才派出五千日军,重兵突袭黄崖洞。

有宿怨的故事情境和故事压力能够使人物关系充满张力,而这个宿怨本身又是极好的人物塑造工具。那么,下一步就该设计故事的主要人物了。

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故事虽然是根据史实改编,但真的完全按照“历史真相”来讲么?其实大可不必。真人真事麻烦多,古今中外概莫如此。但完全虚构也不宜,既然这段史实如此精彩,将其改成完全的虚构故事就等于放弃了最大优势。笔者认为,为了将黄崖洞的故事讲得出彩且减少麻烦,最好的办法是“虚人强事”,就是虚构主要人物,使其成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然后史料与虚构并举,构建合理的故事。担任我方战场指挥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同志应该是最好的人物原型,他的优秀品质和战术才能和他曾经参加“关家垴血战”的前因,再加上当年那位“擅离职守”,致使冈崎大队突入黄崖洞兵工厂警卫连长被处决一事,全都是主要人物的压力原素,都将转移到这位虚构的“主要人物”身上。只有这样,我们才好在这位新人身上建构更符合“这个故事”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折磨主人公”式的情节设计。我总是讲,讲故事就是折磨主人公,这也就是“强事”的必要性,即充分利用黄崖洞保卫战中真实的内容和编剧虚构的内容,对主要人物展开“三幕剧”式的考验,这是情节设计的主要依据。

当然了,主人公不能单打独斗,故事情节的复杂曲折也需要一些次要人物和多功能人物参与进来,于是黄崖洞保卫战中的不少真实人物就可以直接进入故事,成为“次要角色”,例如那位擅长投掷马尾手榴弹的小烈士崔振芳,就是最好的备选角色。

下面该谈“对抗人物”了。通常情况下,对抗人物要设计得比主要人物强大,掌握更多资源,手段卑劣且顾忌更少,在这一点上,进攻黄崖洞的日军各项条件都符合。驻扎在黎城县城的日军第三十六师团,是1939年组建的三联队师团,师团长为陆军中将舞伝男。像有名的“大阪师团”一样,第三十六师团成员全部来自于日本寒冷的青林县弘前市,以农民和渔民为主。这次担任突袭黄崖洞任务的是第222联队和第223联队,还有炮兵联队和毒气部队的一部分。至于是不是有飞机参与进攻,从黄崖洞的地形地貌来看,飞机很难发挥作用。

在战争故事中,特别是像黄崖洞这样的防守战故事,很容易采用“升级打怪”式写法,将对抗人物符号化,这样做很不好。至少也应该设计一名主要对抗人物,例如第222联队队长葛目直幸大佐便是很好的对抗人物原型。有人会问,交战双方没有沟通,怎样塑造人物?其实,在攻防战中,战术调整和士气激励便是两位主要角色的“对白”。还是将葛目直幸设计成为一个“扁平人物”吧,过分贬低对抗人物就是在贬低主要人物,那样就只剩下“打怪”了。

具体的故事情节笔者不想多谈,因为那是编剧的工作,非笔者擅长。其实,九天九夜的战斗,可以构成极为充分的三幕剧式故事内容,创作者能够达到怎样的水准,故事就能够有多精彩,关键还是故事逻辑通顺,人物形象饱满。笔者在这里祝愿编剧能够下大力气,用足功夫,创作完成黄崖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