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尔吉·原野《乌苏里密林奇遇》:以梦为始 与自然共成长
《乌苏里密林奇遇》是由一场梦开启的一段冒险之旅,是鲍尔吉·原野为小读者倾情奉献的又一部儿童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森林探险小说。原野一直坚守的儿童文学创作理念是与童心相印,与童年牵手,以儿童思想为创作动力,以儿童真实为创作标准。这种理念在这部小说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乌兰牧骑的孩子》到《乌苏里密林奇遇》,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原野在儿童文学创作上的诸多变化。前者将自己的童年经验与民族文化身份相结合,找寻乌兰牧骑时代孩子们独特的童年成长经历,将草原文化与儿童的纯真结合起来,使小读者们在领略草原风情的同时,体验充满活力与温暖的少年成长之旅。而在《乌苏里密林奇遇》中,原野首次将目光定格到原始森林。在这片大多数人都没有去过的中俄边境的密林中,他将现实与幻想有机融合起来,以充满刺激、冒险、神秘感的“奇遇”,把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描画出来,比如“好奇心”“冒险精神”“无知无畏”“善良品质”等,丰富了儿童成长小说的内涵,为小读者们打开了梦想之窗,拓宽了成长之路。
梦开始的地方
几十年来一直深耕散文创作的原野近几年沉浸于儿童小说创作,想来不仅与他个人的人生经验有关,更是与他一直关注当下现实生活、现代文化有关。他的小说可以看作是对当下儿童现实生活状态的一种深度思考与批判性表达。在他的散文世界中,曾多次出现僵硬无感、钢筋水泥的城市文明与柔软有情、草长莺飞的草原文明的对立,这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的精神也延伸到充满虚构与想象的小说世界中。原野将自己对当下时代儿童成长问题的思考融入了他所倡导的“做梦”与“奇遇”中,我们的孩子需要奇遇、需要未知、需要不可能,我们的时代需要爱做梦的孩子、有梦做的孩子、敢做梦的孩子。以此为出发点,是真正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创作。
《乌苏里密林奇遇》以“门德的梦”开篇,梦中的门德有一艘桦树皮小船,在清澈的额尔古纳河上漂流,这成为梦醒后门德一系列行为的根源,引发了他和好朋友狗宝冒着生命危险游过额尔古纳河,进入乌苏里密林,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探险之旅。小读者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的是数不尽的新奇与刺激,他们跟随门德和狗宝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森林人,感受到自然万物的神奇与美妙,也领略了森林生活的艰险与寂寥。这里仁慈与凶险、秘密与险情并存。而作为成人的大读者,倘若以成人世界的经验准则来评判,会觉得这个故事属实“荒唐”。在看似不合“成人常理”的情节中,可以让孩子们释放天性,看到世界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
在书的底封上,原野写道:“我想写一个大多数人没有去过的地方,它在中俄边境的原始森林。在那里,你猜不透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这里的人们是自然之子,他们身上没有一丝一毫当代人的气息,质朴狂野是他们的本色。”原野的这种有意为之,正是当代作家对多元文化表达的一种努力,能把这种努力付之于儿童文学创作,足见原野对儿童的一片赤诚之心,就像他对草原的深情一样。
奇遇与成长
奇遇故事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一直充满吸引力,原野的这次奇遇更是与众不同。在小说中,门德和狗宝在密林中遇到了鄂伦春族少年那木卡以及他的堂哥猎人乔乔、戴鹿角帽子的通灵者、拉茨卡村猎人叶戈尔、俄籍华裔老爷爷徐白城、善良诚实的骗子瓦洛佳、受苦受难的玛夏奶奶和腿脚受伤的娜塔莎、宝石雕刻师瓦西里等,他们是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森林里的“森林人”。在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在白房子、黑房子、锥子房里,他们体验了琐碎而真实的森林日常生活。这种生活对森林人来说不足为奇,但对于第一次踏入森林的孩子们来说却是新鲜而陌生的。
原野细致入微地描画了森林人的每一处生活场景,如捕猎、求生、葬礼等,森林里各民族的信仰、语言、生活方式、历史传说等也都在门德和狗宝的探险中一点点呈现出来。原野要让孩子们看到、听到、感受到、体验到一座神秘的森林,但这仅仅是本书表达出的第一层意义。原野更希望通过这次森林历险,让孩子们蓄积成长的动力、能量、胆识与品质。成长的力量正蕴藏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相处相融之道中,隐藏在小说对森林生活的描画中。尽管这片密林中没有公路、电视、手机,不通电,物质相对匮乏,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还有疯子、骗子和酒鬼,但人人都怀有一颗对自然万物的崇敬心和对自然世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门德和狗宝每天都在观察、发现、了解自然,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进而学会如何在自然中生活,与万物和谐相处。他们的森林奇遇就是不断建构这种崇敬感和探索精神的旅程,是一场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程。在探险过程中,二人不仅学会了野外生存的技能,更领悟了森林中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道理,最重要的是学会了以善良之心诚恳待人。就像那些白房子、黑房子、锥子房带给陌生人的无限暖意一样。当门德和狗宝将自己挖到的宝藏换成钱,分给拉茨卡村的村民们时,这两位小少年已然参透了大地的奥秘。最终,他们将大地赠与的宝藏还给了大地之子,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由衷的崇敬,完成了真正的成长与蜕变。
(作者系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