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艺》2023年第11期|陈应松:云滇漫记(节选)
景迈茶山小记
通往茶山的路,小方石铺就,汽车被硌得左冲右跳,犹如颠簸在大海上,如此坎坷的盘山公路,还是第一次体验。问原由,说是因为怕沥青铺路对古茶质量造成影响。但这一定是一条通往深山和高山的路,在公路上盘旋了许久,云雾升了起来,夕阳变得巨大,晚霞浩浩荡荡,洒满了景迈群山。海拔在升高,云雾漫上道路和村庄,四周群山齿齿,壮阔无边。我们继续往前开,终于在一个极深邃、僻野的地方下车。啊,这就是有两万八千亩古茶树的景迈茶山中心。
终于得见这漫山满岭的古茶树,树龄有两千七百年的古茶树,也有几百年的古茶树,但都是古的,古代,古老,但不古稀,因为太多。要说说两千七百年前,这是东周的春秋时期,群雄争霸天下,刀枪剑戟叮当,逐鹿中原,血流成河。可是,在滇南的一隅,有一群人,与世无争,种着茶树,品着有兰花味道的普洱,过着他们慢吞吞的生活,享受着与天地和谐相处的日子。
古茶树并不是很高大,因为要采摘,所以都只有三五米高,直径也不粗,茶树长得很慢。是否经过人工的矮化,不得而知,但因为生长在高山云雾深处,这些茶树不事张扬,沧桑内敛,树干遒劲,虬枝如龙,造型山重水复,如人工培育的盆景,叶片青绿。上面寄生了许多苔藓、石斛等附生物,特别多的是一种俗称“螃蟹脚”的寄生植物。在普洱,或者喝普洱的茶客,“螃蟹脚”也是他们的一爱。常见他们将“螃蟹脚”与普洱生茶拼配在一起冲泡品饮,别有一番滋味。此物形似螃蟹的脚爪,这东西还有枫香槲寄生、枫树寄生、桐树寄生、赤柯寄生等。但景迈茶山上的螃蟹脚最好,而且专指景迈茶山上的寄生物,只寄生于树龄较古老的茶树上,也被统称为螃蟹脚普洱茶,其形卷曲伸展,细分出若干节,似扁杆灯芯草,闻之有浓烈的菌藻味和茶香味,这便是《本草纲目》所言的“形如蚱蜢脚者佳”的螃蟹脚。此物常饮可防止血管硬化,有消炎祛痰、清热利尿等功效,是景迈山古茶之外另一大产品。
我摘了几个古茶树的茶芽放在嘴里嚼,有一股老清香味,有点涩,介于苦和甜之间,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苦,几乎是甜的,味道很古朴。那天在傣族村寨的晚餐喝了景迈古茶,确实苦后带点甜的余味和兰花的香味。这么说吧,有兰香的茶,就是景迈茶山的古树茶,茶汤可泡二十泡,浓郁持久,清凉旷达,回味悠长,有野山茶的气韵魂魄萦绕杯沿,久久不能散去。
不知有没有叫“野韵”的景迈茶,我认为,野韵是这里茶叶的独特韵味。野山之茶,高香喷薄,正是山野深林的神韵。这里的古茶树,造型古典,是它的意境影响了中国的亭台楼阁水榭回廊,这些茶树上的叶片,最终飘向了小桥流水的庭院,飘向了文人雅士的案头,飘向了仙风道骨的生活。中国文化典雅神秘的一面,有这片茶林的贡献,中国人味觉的形成,也可能与这片茶树有关。
景迈山是中国六大茶山之一,千年古茶树的面积堪称茶山之最。这里产有一种茶叫“景藤腊告”,傣语就是千年古茶的意思。景迈山茶属乔木大叶种,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集中在这里,也有中小叶种,混生在这一片大山之中。景迈茶山是茶树生长的圣地,茶人心中的圣山。201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确认景迈茶山为“世界茶源”。它还被称为“古茶园的自然博物馆”“东方的普罗旺斯”。
在景迈茶山,有布朗族和傣族等少数民族。布朗族是云南三大原始族群之一的“百濮”,也称其为“濮人”,与德昂族、佤族有族属渊源关系。
因为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史,布朗人掌握了多种茶叶品种的制作:“腊告”(干绿茶),“腊拉”(大粗叶茶),“腊贺”(糯米香茶),“腊各信”(小雀嘴尖茶),“腊广”(圆形的紧压茶),也就是后来誉满天下的普洱茶。这些茶都是难得的精品,在景迈古茶园,在翁基村,随时可以喝得到。
布朗族与哈尼族一样,自然崇拜,信万物有灵,当地每家每户都崇拜茶魂树。尤其布朗族将“一叶两芽”茶抽象成符号作为一种图腾,应用于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上,突出了对茶的感激与敬畏之情。
景迈山莽莽苍苍的古茶林,也有一些其他古树。我进入茶林,抬头看到高大的、雍容华贵的、有神秘感的另一种树,他们告诉我,叫栘依果树,结满了果实,但据说果硬难嚼,酸涩难咽。布朗族人一般会加入盐、辣椒、白糖等腌制凉拌后吃,舂碎,拌以各种调料吃。还有一种长尾单室茱萸,也是高古乔木,挺拔英俊,郁郁苍苍。
古茶林内有茶树三百多万株,在这片云海之上,布朗族、傣族,还有哈尼族和佤族,守着这几万亩古茶树,生存得那么优美,并保持着各自浓郁神秘的民俗风情,让文化和族群都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活力。
我徜徉在这片阒静如远古的茶林里,地衣湿滑,植物葳蕤,有大树被时间掏空了树干,树洞里深不可测,应该有野兽光顾过。在这里,在人类与自然共同演化的过程中,景迈茶山,真正是天人合一的典范,这里的人们尊重自然资源,活在自然里,活在古茶林中,让那些祖先栽种的茶树成为他们永远兴旺的源泉,这是他们的生存法则和生态智慧。
在景迈茶山,我学到了一些知识。古茶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丰富,层次丰富,具有乔木层、灌木层(茶树主要分布层)和草本层。上层有构树、菩提树、桤木、西南木荷、红椿、乌墨、云南石梓、翠柏、腊肠树;中层有白花羊蹄甲、中国山樱花、楠木、苦竹、翠叶金合欢、龙须藤、芭蕉、大果榕、云南桗栘、漆树、番石榴、普洱茶、鸟舌兰、骨碎补、大叶梅、石斛、扁枝槲寄生;下层则有薤白、草、辣椒、薄荷、宽叶韭、烟草、密蒙花、蕺菜、水芹、灰肉红菇、干巴菌、奶浆菌。
我必须赶在天黑前到达千年古寨翁基村。我们在夕烟腾起的时刻进入了这个中国干栏式建筑仅存的传统布朗族村寨。这个村寨被云海托着,在傍晚的炊烟里沉醉。古木成群,房舍特别,好像进入了一个与当下生活无关的世界。没有一栋水泥建筑,看不到一丝喧嚣,停车场的许多汽车才让我们回到现实。看车的牌照,都是从各地各省来这儿避暑的客人和爱好自驾游的潇洒人群。有的在这里一住就是半年甚至长期生活在此。村寨在一个山坳间,村子的上方是一座佛寺,旁边有一棵巨大的古柏,这种柏就叫翁基古柏。有几个巨大的树干,高达二十余米,胸径三米多,根部径围至少十一米,已有两千五百八十寿岁。何人所植不知,但出生在春秋时期是一定的,一棵树为什么伟大成神?因为它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历史,这么久远的生命难道不值得我们敬畏吗?
在这个村寨寺庙的高处,可以看到翁基村的全貌和下面的山谷,那儿还有几个寨子如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这些布朗族村寨,陡峭黑挂瓦下的干栏式建筑笼罩在古老的茶香中,深偎在古茶林里。
这里的云海非常神奇,在山谷中,平静如摊晒的棉花,如堆砌的冰块,盘桓在寨子的旁边,流连不去。
进入石头铺道的寨子,干栏式建筑的楼下是敞开的,楼上也是敞开的。楼下是养猪、养殖鸡和安放杂物的地方,现在是放摩托车和拖拉机的地方,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屋檐下,有燕子窝,有蜂箱,有花钵,有芭蕉丛,有废弃的碓窝,有狗,有鸡,有红色的消防栓,穿着布朗服装的男女在村里来往。女人头上包着彩色的头帕,穿着绿色的裙子,斜背着手工编织的包,趿着拖鞋,皮肤较黑。更多的房子成了民宿,有更为时尚的装修和布置,布朗族的民族元素被扩大放在民宿的门口,比如布朗族的大葫芦一排排挂在干栏上。
寨子中心的一个建筑前是族人们祭祀的祭台,石头垒砌的台子上插着高大的竹子,挑着白幡。
翁基,布朗语的本意是看卦,意为看卦选址的地方。虽然布朗族的先祖带领族人迁徙到芒景这个地方时,卜过卦,但这地方本来就太好,如今又遇到乡村振兴时期,政府加大了对传统古村寨的投入,村寨的“古村落、古民居、古树群、古老的布朗族文化、古老的茶文化”五古一体,有着深深吸引外界的魅力,其布朗族传统建筑、传统制茶工艺、民居体验馆、民族节日,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而且结合得那么好,保存得那么好。
在翁基村的家家户户木屋檐口顶部的翘角处,都能看到完全一样的三叉形茶叶图案,这是翁基村的图腾。寨子里每年都会举行祭茶祖活动,村民也保留着近乎原始的布朗族烤茶传统。茶是大自然给布朗族的馈赠,也是村民自然崇拜的对象。
布朗族是茶的民族,翁基人世代与茶树为伴,与密林草木为生命的依托,是茶养育了他们,水攻、火烤、陶煨、竹酿,在生活的幸福美满处,被茶香环绕着梦境。如今,翁基古寨的茶叶名满天下,加上这里的名气,更多的人来到景迈茶山,布朗人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古茶树,不仅是布朗人的精神图腾,也是他们美好生活永远的摇钱树。
吃草根的节日
在普洱,有一个节日是专门吃草根的,这便是百草根节。凑巧的是,我在普洱采风时,正好赶上了这个节日。其实,百草根节就是与汉族风俗不同的端午节,一节两名而已,我们吃粽子,他们吃草根。但专门拎出吃百草根另辟一个节日,在全世界怕也仅此一家。
走过了太多的地方,奇遇了太多的世事,但绝对没有见过这旷世景象:满街嫩生生的、五颜六色的草根,茴香根、红蒜、红参根、牛膝、当归、何首乌、天冬、伸筋草、鸡刺根、满山香、理肺散……当它们集中摆放到街上,散发出浓郁的山野草莽药材的新鲜气息。这片热带、亚热带茫茫大山的云雾深处,神秘灵性的植物根茎都给扒出见了天日,并将摆上人们的餐桌。
所谓中药材,一般是挖掘根部,晒干入药。新鲜的草根很少进入能吃的菜谱,鱼腥草根是可食的,某些植物的叶子是可以泡水喝的。但药材一般来说都有毒,需要炮制,黄精之类要九蒸九晒,否则毒性较大,是药三分毒。而普洱地方所吃的这些草根却是无毒。我记得在韩国,接待方安排我们吃的高丽参炖鸡(鸡腹里放米饭),就是用新鲜的高丽参,所谓参,也是草根而已。普洱的山水间有这么多种草根,也说明热带雨林的植物太繁茂丰富,因为不可吃的草根更多,可吃的只是极少部分。
到了普洱,才知这里有“云南核心药库”之称。普洱人世代形成的“五月五,食药根,换肠肚”的独特习俗,已经深入骨髓,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国南方,也因为农历五月的气温上升,虫蛇爬行,在端午时必喝雄黄酒、插艾蒿,农历的五月被称为“毒月”。而云南普洱地处热带、亚热带,更加炎热潮湿,瘴疠横行,病菌滋生迅速,到了端午节前后,人渐慵怠,神蔫体乏。《思茅县志》载:“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此地正是热季和雨季交替纠缠之时,湿热熏蒸,风湿病、肠胃病和各类传染性疾病纷至沓来,普洱人通过几千年摸索,找到食药同源的办法,用各种新鲜中药植物根茎炖煮鸡、猪蹄、排骨等益气健脾、化湿和胃、防病祛邪,进行调理养生。
炖一个鸡汤要多少种草根?卖草根的农民告诉我,至少要茴香根、红参根、牛膝根、当归根、鸡刺根等,自己根据口味,也可以增减,一般三五种是要的。
我听说,普洱当地人,不论是汉族还是傣族、拉祜族、彝族、布朗族、佤族,在端午前后,一天炖一种,所用草根有的不下二十种,有的则是买一堆一锅炖。我看到的那些草根,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有的一团乱麻,有的理顺成束,有的是茎,有的带叶,有硬的,有软的,全是热带雨林的根茎。我略知一些植物,这些根,至少一半在南方的平原山林间是可以挖到的,但其他地方为何没有这个习俗?我百思不得其解。
到达普洱的中午,宣传部请我们吃了一顿百草根饭,一个大盆子里面一大堆鸡块,里面的草根也很芜杂。主人介绍说有牛蒡子根、当归根、茴香根、鸡腿根、麦冬根等。汤则是一股清香的药味裹着土鸡味,这种混杂的味道十分刺激味蕾,各种煮烂的药根我都尝了几块,没有太苦的,都有些甜味,但难以下咽,主要是喝汤。另外的几道菜,也都加了草根。
吃过饭后我来到草根节的主卖场,这里有几条街,全是卖草根的农民。还没到端午,但草根节已经开始了几天,各种热闹的活动正在举办。如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的现场认证,在普洱思茅区阳光悦城七坊街的“原生药材展示一条街”,以总长度1648.5米被认证为“规模最大的药用植物展卖会”。这条长街上,摆摊卖草根的展位数量达一千多个,草药根大宗的有鸡刺根、土党参、野当归、牛蒡子根、生藤、小红蒜、牛膝等两百余种。这一天,现场摆了一百三十桌“百草根”宴,太壮观了,熙熙攘攘的市民品尝了百草根炖的猪脚、牛排、瘦肉,还有新鲜石斛花炖蛋等各种药根搭配烹饪的美食,禽畜肉和新鲜草药的炖煮,那个香味飘荡全城,着实太特别了,一旦品尝,终身难忘。
我在长街上徜徉,看人们卖草根、买草根,向农民请教草药知识,以及什么草根煮什么汤。草根摊子摆到了会展外的大街,农民们守着他们一堆堆洗净的草根,那种来自山野和泥土深处的中药植物气味,沁人心脾。草根在当下,比喻的是卑微的社会底层人群,他们默默地生活,默默地付出,埋入泥土,身阶低微。但普洱的草根从地底下挖出,展示的或粗壮或细长,或洁白或褐红,或端直或蜷曲,或球茎或块茎,每一种虽然不出众,但汇集在一起,草根的气势和力量就呼之欲出,直击眼睛与心扉。那么鲜亮,琳琅满目,奇形怪状。植物特别是中草药的根茎原来是如此丰富,造型如此漂亮,显示山野那些藏匿地下的根茎是可以食用的,是可以治病去秽的,是姿态丰媚的,草根也有大用处,也是救命英雄与自然神灵。在草根市场里,我认识了牛蒡子根、天冬根、麦冬根、绿葱根(萱草根)、小红参根、臭参根(云参)、当归根、鸡刺根(大蓟根)、茴香根、古登根(党参)、露水草根(鸡冠参)、铺地丹根(地胆草)、老泡参根、生藤根、牛膝根、马尾根(一坨坨就是黄精,也有的叫老虎姜)、防风根、五金子根、补冬根(土党参)、满山香根(山鸡椒)、毛丹花根(炖鸡蛋的)……
草根大都不贵,三五元一斤,贵的有二十多的,属好药。山里农民去挖采,洗净,再挑进城来,一个摊上有百十斤,也卖不出多少钱来,只是强壮了市民的筋骨,滋补了他们的气血,满足了他们的口福,对中草药的认识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老妪早晨提着篮子上街,就可以买一堆回去,家里的人是什么体质,适合吃什么草根,炖什么东西,老人心里都有谱,人人都是半个中医师。一般来说,炖猪蹄和鸡的较多,问题是一锅鸡或排骨,放入十多种草根,药效混合,不会互相抵消吗?话说回来,去医院开药方,一种病也不是开一堆草药吗?中药分君臣使佐,名目繁多,有的药酒放入一百多种中药材,据说疗效特好。在草根市场上,慢慢求教,这些卖草根的农民,个个都懂药性,卖什么,煮什么,治什么,都能圆满解答。比如五筯姜伸筋络,当归补气血通筋络,鸡刺根排毒,党参、公鸡果根和茴香根补气(常言说:三年茴香根,赛过半支参),山白枝根、石菖蒲、鸡肚子根消食健胃,百部根润肺腑止咳嗽,九股牛(羊角天麻)清热解毒,露水草止咳镇痛,何首乌益肾乌发(想起在楚雄满街是何首乌炖鸡的餐馆),黄牛犀补肝肾强筋骨,绿葱根清热利尿,牛蒡子根疏风散热、解毒消肿,水牛犀散淤消肿,天冬根、大白芨润肺止咳,小白香、菜当归、小红参根和小红蒜根都是补气血,白花蛇舌草、粉果根、野生鸡刺根和重楼根都是消炎排毒,红白解根解百毒,红毛丹根活血祛风,猴子背巾叶根补肾壮阳、活血调经,回心草根养心安神,麦冬根润肺清心,爬树龙除湿除风,苤菜根清热利水、养胃止渴,蒲公英消炎利喉,山乌龟根散瘀止痛,生藤根祛风散寒、行气通络,岩七根治胃痛……
在端午时节的普洱街头,你不买草根,就是随便逛逛,植物嫩根茎的气息弥漫在大街上,微甜,微苦,微腥,真是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那些娇皮嫩肉、肥脆白洁的根,看着就能养眼养心,不吃它们看上一眼也能开神窍,祛邪秽。
关于植物的故事,关于草根治病救人的故事,在卖根人和买根人中间,都可以说出一串一串,非常传奇。普洱人对草根的迷恋,说穿了是对大自然的迷恋,人是靠植物活着并进化的,天人合一在这里表现出了极致。在普洱,我听到这里有一种可食的草根叫“脱腰药”,是健腰的,腰疼、腰肌劳损,吃了就好。这是老天独赏给人类的,如果是牲畜吃了它,马上会受到惩罚而“脱腰”,因为它们不配。上苍赏赐给人类的绿水青山,以及其间生长的无数美丽的植物和它们肥硕的根茎,就是我们生命的护身符、百宝箱。它为我们的生活贡献了来自山野的饕餮盛宴、奇幻口福,带来了愉悦的心境和健康的体魄。
太阳河森林
深入到太阳河的森林深处,小路边的树丛里有鹿的影子。“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的刘总对我说,这是马鹿。我突然想到神农架有个叫马鹿池的地方,传说过去神农架到处是马鹿,现在已没有了它们的身影。但在云南普洱的雨林里,我亲眼见到了马鹿,它们在低头吃草,似乎并不在意人的到来。为了将马鹿引到路边,护林员经常在此撒盐,久而久之,马鹿们就会聚集到路边吃草。马鹿很大,犄角交叉,呈灰色,马鹿的全身也是灰色,很容易在森林中隐蔽,它们温顺淡定,静若处子。
我靠近了几只马鹿,它们蜷在地上反刍。我闻到一只身上的一股气味。我摸它的脸,光滑的,微温的,又摸了它的鼻子,摸它的下巴,这马鹿一动不动,它知道我不会伤害它,这来自它长期与人接触后的信任。我触摸这只马鹿的时候,远处的几只马鹿远远地打量着我。作为一个生态作家,写过多种动物,却从没有与动物亲密接触过,没有感受来自另一类野外生物的生存,对它们的身体一无所知。它们的体温,它们的肌肤,只在想象的文字中。
马鹿的呼吸熨在我的手上,它的气息也是毛茸茸的,它柔软如笋的犄角,它黑色的嘴唇,它长长的睫毛,都有着森林中神秘的伦理与自然操守,它比人更容易琢磨,有一种纯净的东西与我们的心灵默然交流,这些东西来自深邃的森林。
我们来到了犀牛区,刘总打开了一道栅栏,特地为我开放了一条通道,让我与犀牛也亲密接触。这片森林河谷,曾经是犀牛的家乡。据记载,1933年最后两头犀牛被捕杀以来,普洱长达八十年没有发现犀牛的踪迹。2013年,犀牛再现普洱,是从南非引进的。不过,曾经在普洱生活的犀牛是亚洲犀牛,是独角犀,而这是非洲犀牛,也叫宽吻犀牛。因为滚了泥,就是条庞大的泥牛。这些犀牛正进入发情期,一头有四吨重,就是巨兽,无论雄雌前额都长有两个长吻,也就是双角。但母犀牛的角尖锐,犀牛发情,争斗的是雄雌双方,往往是母犀牛用它比公犀牛犀利十倍的角去挑公犀牛,挑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再行交配。这残酷的打情骂俏!
我给犀牛添草料,它们吃的是进口菖蒲草,铡过的,一天要吃三十公斤,还得添本地的草料。吃着草的犀牛不再亢奋,我摸它的角,真的锋利,有刃。但它们气味太大,也许是要熏走虻蚊,才出如此下策。过了一会儿,犀牛鼻子里发出响声,刘总说,它们又要打斗了,我们得赶紧离开。
上了一个坡,我看到了蜂猴,蜂猴就是我们常说的懒猴。蜂猴躺在树上,正在酣睡之中。现在,蜂猴就在我伸手可触的地方,两只蜂猴,一大一小。饲养员用竹签挑了一只蚂蚱,放到蜂猴的嘴边捣弄它,蜂猴这才醒了。但饲养员故意不给它吃,让它来抓。这蜂猴伸出人掌一样的五指小手,来抓蚱蜢。它的动作迟缓,眼睛突出,褐色,像玻璃珠子镶嵌在眼眶里,好像没有眼珠,不见转动,跟瞎子一样。它的眼睛是一个凸透镜,白天瞳孔缩小,到了晚上会放大。蜂猴是世上最懒的灵长类动物,整个白天都在树上睡眠,达二十个小时。蜂猴的生活习性一点不像灵长类,它太懒了,白天把身体蜷缩成一个毛茸茸的圆球睡觉,晚上在树枝上慢腾腾地爬行觅食,见什么吃什么,有吃香蕉的,有吃鸟蛋的。由于它很少活动,地衣或藻类植物竟在它身上繁殖生长,有时披着一身青苔, 很难被天敌发现,所以又叫拟猴。它本身有对付天敌的办法,就是它腋下有毒腺,唾液也有毒,舔到毛上,谁吃到它谁死,难怪它懒洋洋吊儿郎当毫不在乎的,它有护身符和杀手锏。
大蜂猴吃了一个蚂蚱,饲养员又挑了一个逗它,让它抓不到,这蜂猴也不急不恼,最后抓到,又吃下了,接着蜷缩身子睡去。太可爱了,灵长类竟然可以有毒,上帝在制造它们懒惰的时候,也给了它们生存的武器。动物如此千奇百怪,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它们。
睡吧,睡吧,懒猴们!
我们告别它们再继续前行。有许多大树,有太多的植物,有西桦,有刺栲,有球花石斛,有巴兰藤,有茶栎,有苏铁蕨,有圆叶米饭花,有三桠苦,有茶梨(这种梨很苦),有深绿山龙眼,有猪肚木、野杮、隐距越桔、云南草蔻、乌蕨、柊叶、尼泊尔桤木、珍珠荚蒾、楠藤、野姜、岗柃、白檀、红木荷、多脉冬青、羊蹄甲、木姜子、见血封喉树、决明子、远古的植物桫椤……我一路认着,记着。这里有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被称为活化石的大王杜鹃、绒毛番龙眼、红椿、假含笑、团花八宝树,药用植物野砂仁,花卉植物山海棠、兰花等,这里仅兰花种类通过采集标本经鉴定的就达一百五十三种,被称为“天然花园”。
走过桫椤小径、蝴蝶溪谷、兰花幽园……一路我们认识了很多热带植物,在阴凉的森林中,我们仿佛穿越进远古西南边陲的深山密林,感受人与动植物的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在蝴蝶溪谷,我们看到飞绕在眼前和花丛中的不少蝴蝶。刘总翻开他手机中的图片,都是他随手拍摄的,告诉我这里有金裳凤蝶、云南丽人蝶、中华枯叶蝶、巴黎翠凤蝶、中华翠凤蝶、红角大粉蝶、裙纹蛱蝶等等,还有一些奇怪漂亮的昆虫。
我在山坳里看到有巨大的滴水观音,比我平时看到的大了几倍,完全是疯长在这儿。
看到一只豪猪睡在一个水沟里,它的刺歪七倒八,估计是与谁打了一架,在沟里面壁生闷气。
又看到了猕猴,这些猕猴在这里显得很干净,眼里没有忧郁与隔阂。而且这里的猕猴也不好动,它们是一个群体,没有打斗,小猴依偎在母猴的怀里,显得弱小可怜,乖巧柔顺。
突然有人喊,树上有猿猴!我循声看去,一只白颊长臂猿正在高高的树上荡来荡去,身轻如燕。它们的两颊各长了一条白毛,虽然个体较小,但手抓食物的方式与人类同,长相接近人类,除了毛发较长和手臂较长。它们向饲养员索要食物时,用的是招手,像是一个哑人与他人的交流,仿佛可以开口说话。因为身子轻巧,它们一辈子生活在树上,不会下地,这样可以躲避猛兽对它们的进攻。它们有五岁孩童的智力,是我们森林里的亲戚。
这些灵长类动物,类人猿,至今还存活在云南的森林里,让我们能看到自己的近亲。想起在神农架的野人魅影,据说它们是南方巨猿和拉玛古猿的后代,但那只是飘忽的传说。而这里的白颊长臂猿就分明攀援在我面前的大树上,让我们想到人类远古的童年,在森林中生活的情景。它会提醒我们回忆起人类最古老的乡愁,我们的森林和森林中的生活,是多么悠闲自在,恍如天堂。
我看到了平顶灰叶猴。灰叶猴和白颊长臂猿是热带雨林中的标志性物种,也是普洱丛林中的土著物种,都濒临灭绝。但愿它们与人类相亲的日子更加久远,它们的身影永远跳跃在普洱的雨林中。离开时,听到白颊长臂猿悠长的尖叫声。这声音在山林、在山谷里,是凄怆的,难怪古人有“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诗句,这是它们的呼唤和倾诉。
我们正走着,突然同行的人说闻到了糯米的香味,刘总说是糯米熊来了。糯米熊的身上会散发出煮熟糯米的味道,是浣熊科,学名叫熊狸,它一般躲着人。熊狸在受威胁时会变得异常凶猛,而在开心的时候会发出咯咯的笑声。熊狸以嗅觉与同类交流,嗅腺分泌的物质有类似热糯米的气味和爆米花的香味。
前面是一片开阔的湿地,叫茭瓜塘湿地,我看见了一只屁股对着我们的黑熊。这头黑熊在它的小窝棚里,刚睡醒出来。这里的黑熊经常与游客互动,因为它们丰衣足食,就会与人为善。蒲草摇曳,波光滟潋的湿地中有水禽和涉禽在此散步觅食,有牛背鹭、小白鹭、大白鹭、灰鹤、白枕鹤(头上也有一点丹红)、东方白鹳、黄嘴鹳。黄嘴鹳会把长嘴插进水里,用脚赶鱼到嘴边。
我们爬上一个高高的山坡,迎接我们的是几只小熊猫。哇,好可爱!这几只小熊猫肥胖得圆滚滚的,它们吃得太多。饲养员给我一只一次性手套,让我喂它们,是切好的苹果片。我端着盘子,这些小熊猫就围上来了,抓着你的裤腿,像是老熟人一样。我刚坐下,有一只无耳小熊猫就扑上我的膝盖,找我要吃的。这只小熊猫生来无耳,饲养员就给它取了个贝多芬的名字。小熊猫脸真有点像熊猫,但有长长的褐黑相间的尾巴,它们站立时,就以尾巴作为支撑。我的苹果喂完了,贝多芬还找我要。它们吃得太多,饲养员说,正准备为它们减肥。
小熊猫全身红褐色,它们常栖居于树洞、石洞和岩缝中,早晚出来活动觅食,白天则在洞里或树丛间睡觉。睡时头蜷缩在四肢中,前肢抱住头部,以尾覆身。小熊猫与熊猫的食谱差不多,喜欢吃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野果、树叶、苔藓甚至捕食昆虫、小鸟或鸟蛋,也爱甜食。小熊猫是非常有趣的动物,可以用形容熊猫的词形容它们:憨态可掬。它们天生要得到人类的垂怜和喜爱。
动物,这里的动物包括黑熊,都没有狰狞的面孔,一律淳朴可爱,无论臃肿、懒惰、乖巧、憨厚,都是可爱的,没有丑陋的动物,人类完全可以与它们和谐相处,玩耍逗乐。
接着的惊奇,是有那么多雏鸟,在一根朽木上。看到了笨笨鸟的雏鸟,却很大。猫头鹰的雏鸟,白毛绒披身。有翠绿色的大拟啄木鸟的雏鸟。我看到一只大猫头鹰藏在幽暗的朽木洞里,朝外瞪着眼睛。它有个诨名叫“鬼瞪哥”,它把喂雏鸟的任务交给了人类。还有一只林角鸮,一只小红耳鹎——它有冠羽,头是黑的,当地叫黑头公。而这些雏鸟的父母,比如一只大的鹞鹰,一只黑林鸮,一只林雕鸮,就歇在不远处虎视眈眈,看着自己的孩子,也注视着别人的孩子,想把它们吞了。
这些毛茸茸的小鸟,朝天张着讨吃的黄色大嘴巴,饲养员用小勺子给它们喂着精心配制的食品,这些雏鸟享受着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
兽可爱,鸟更可爱。刘总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次暴雨后他们发现了一只死鸟,掀开它的翅膀,底下还有两只活的雏鸟。动物与人类都一样,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着一样的行为,有着一样的母爱。它们曾经是我们的邻居,人类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终将回到森林中去。
一路上我拍到了许多菌子蘑菇,那些撑着大大小小彩伞的小精灵,生长在密林中,腐叶间,草地上。我只是拍下照片,不会去采摘,这里的一切,不可动它,这里是所有动植物的乐园。
我看见许多徒步穿越森林的年轻人,他们背着旅行包,一身迷彩服,精神抖擞,兴奋莫名,有一种重回森林的开心。人类曾是森林中的一员,人类诞生在森林中,有四百万年或者七百万年的漫长居住史。往前溯一万年,我们才离开森林进行耕作。人类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靠森林养育,靠森林塑造,靠森林进化,这久违的家乡,早被我们抛弃遗忘了。如今,太阳河的森林有一种让人重返的渴望,将森林稍微打扮,就会让我们如此亲切,唤醒和激发基因中的记忆,让我们有拥抱和回归的冲动。动物、植物,都是我们家庭中的成员,它们那么可亲可爱。森林,人类最广阔温暖的家,在这里,每一片树叶的踩踏,每一声鸟叫,每一朵蘑菇,每一颗水滴,都是对我们深情的呼唤。
云端上的村庄
海拔两千二百米的光明村,在苍山的西坡,在云彩之上,在云端之上,在云雾之上,在云海之上。那个当初为此村庄写下“云上村庄”四字的人,他应该是诗人,是一个不凡的命名者,是他创造了一个在云中的村庄。
当然,这个村庄本来在云之上。我们从漾濞县城出发,在盘山公路上不停地盘旋,云彩正在这片山冈和森林中升起,白云蒸腾。我们与雨雾一起盘旋,这是美丽的雨雾,是充沛的雨水在这里缱绻留下的身影。森林在公路两边蓊翳荫郁,而绿色显得有些古老。两旁都是核桃林,可以看到粗壮的、怪异的核桃树,那是岁月太久的痕迹,风霜雨雪把它们扭曲削凿,但枝头却依然硕果累累,仿佛生命每年都可以新生和重生。
我们的车终于爬上一个山顶,是个彝族村,用树枝造型的门廊上写着四个大字:云上村庄。
太浪漫了,太诗意了。也许过去的生活是冷峻的,严酷的。已是六月天,天气却有着深秋的寒意,要不是这四处苍郁挺拔的巨大树木,我们的情绪会下沉。进入村庄,这个地方叫鸡茨坪,是光明村的一个自然村落,全是彝族人。这个古村的彝族房子不多,但古核桃树证明这个村庄的年岁。这是一个核桃打脸的村子,走在村道上,抬头是核桃,扫脚是核桃,一不小心,核桃就撞你满头满怀。那些不堪重负的核桃树,委枝地面,果子躺在地上生长,也没人管顾。房子和人换了多少茬,树没换,这些古核桃树都在三百年以上,最老的一千一百六十多年,有古核桃树六千多株,树高有的达三十多米,一个农家院子一棵核桃树就遮蔽了整个天空,单株产量在丰产的年份可达五六百公斤。栽树的彝人祖先,你何等伟大,老得像精怪的树,结嫩得像精灵的果,每户人家门前屋后都是这种古老的核桃树。如今,村里的核桃树连片发展到了一万二千多亩,有十三万棵,人均一百多棵。
光栽树不行,还得人来管,还得阻止人的砍伐,一千多年的保护,这得多有韧性。而栽树的彝人,怎么想到要将满山栽上这种核桃树,怎么想到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这丰厚的、一劳永逸的遗产,让他们衣食无忧,光宗耀祖?现在这里的核桃,被称为“金果果”“摇钱树”“万年桩”。
漾濞核桃,也叫“大泡核桃”,以果大、壳薄、仁白、味香、营养丰富而闻名,这在一千多年前是怎么被发现并大量种植的呢?抑或与这里的水土有关?康熙《云南通志》中有“核桃大理漾濞者佳”的文字。国家农业部在这里立了一块大石头,上刻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
在光明村人人都是种植专家,还在核桃林下种植粮食、中药材,发展生态养殖。光明村的村民有一支活跃在全国的六百多人的核桃嫁接专业队伍,春节一过就会出发到重庆、广西、四川、湖北、西藏等地从事核桃嫁接服务。而这个古村成为了大理苍山的特色旅游村,因为它在云上,又有营养丰富的核桃,又有那么多古核桃树,游客如织,不畏山路,在此长期居住的外地人也不少。
我们去老查家,他一家门口就有四棵古核桃。去老查家有指示牌,老查叫查洪祥,家里接待过几任省领导,现在,他家的客栈叫“核桃客栈”,客栈虽然时尚,但古核桃树保护得很好。两个儿子分了家,各分了五百多棵核桃树。查洪祥大儿子查守荣和弟弟查守杰依托父亲的客栈,各自开了一个农家乐,小儿子查守杰曾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军人,驻黎巴嫩,以色列飞机天天炸,好歹他回来了,种核桃,搞民宿,很幸福。如今老查家老品种土鸡也卖出了名,兄弟俩便在山上的核桃树下养起了土鸡。两兄弟的农家乐一天就可卖出去四百只土鸡。查氏兄弟还在冬天腌制火腿和腊肉,用松针熏烤,这种腊肉游客非常喜欢。
我在老查家吃着核桃,壳用手捏即破,油质多,咬在嘴里油津津的,榨出的核桃油是保健食品,含丰富的维生素E,油呈清澈的黄绿色,做菜用此油,香味正,品质好,益健康。过去核桃榨油是用大石杵,现在找不到这种榨具了。这里的妇女过去上街会把干核桃仁用头帕包起拎到集市上卖,一公斤干核桃仁可卖六七十元,一包干核桃仁卖完了,就买一大袋大米背回去。
我在村里看到,这里的院墙篱笆也是用古核桃夹的,处处是核桃树,那棵村里最老的核桃神树,一千一百多年历史,每年村里都要在此进行祀拜,它是彝族人心中的萨秘母。传说彝族姑娘萨秘母,为了寻找一捏即破的核桃,听了老虎的话,与铁核桃树合为一体,就会成为泡核桃,于是她牺牲了自己,才有了彝族人种植的泡核桃。每年,彝族人为念她的好,围在这棵神树下载歌载舞,献上祭品,希望神树萨秘母保佑彝族后代,依靠核桃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村里近年还造了不少核桃主题民宿客栈、核桃主题广场、云上四季花海、草坪咖啡馆,有一条核桃步道,全用铁核桃铺就,你可以光着脚丫子行走,这真是一条保健按摩的独特步道。
我们在陈树军家吃饭,虽然六月了,山下正在暑热中,可山上正在下雨,山风一吹,寒意袭人,大家烤着火,吃着核桃。陈树军家只有一百多棵核桃,但他兼搞餐饮,收入可观。这儿的风景没说的,最高处是马龙峰,有四千一百多米,还有玉局峰。陈树军说,靠山吃山,靠核桃吃核桃,核桃花一串串的,花期也长,过去没人理,此花不香,也不勾引蜜蜂,现在则成了美食。还有核桃炖羊脑、核桃扣肉、核桃炒腊肉、核桃八宝饭、核桃肉丸子、核桃叶炒火腿、核仁荷叶饼、核桃糕、香酥核桃、青椒煸新鲜核桃仁、核桃仁炖鸡蛋、核桃炖猪脚、核桃馅汤圆、核桃拌生皮、核桃粥。核桃树上有寄生的松萝,松萝用开水一焯,凉拌清火。寄生的白参,开水焯后凉拌也是美味。现在村里又开发出了核桃茶和核桃酒,都好喝。
我们在老陈家吃着一桌的核桃宴,味道和口感都很特别,这种饮食在别处是品尝不到的。大家喝着核桃酒,吃着核桃腊肉火锅,暖意融融,寒气从身上消散了。
彝族是一个从不砍树的民族,心善如草木,这片山林交给他们,是大吉,是万幸,这样的村庄就有救了,不愁他们不会富裕,因为善良的人总会有好结果。他们的结果就是结一千年、一万年的核桃果。席间,大家都称赞这里是世外桃源,我说,加一“核”字更好:世外核桃源。
我在光明村总想着这逾越千年的古树,经历了多少战乱,遭遇了多少狂热,莫非千年中这些村庄没遇到一个手贱之人,没遇到一把亢奋的斧头?中国的农耕社会在这里如此完美优雅浪漫,自然山川在这里如此昌盛郁勃自在,我觉得它们在嘲笑那些自鸣得意的现代文明,以为农耕就是落后和愚昧的,但这里有静默的大智慧,有顽强抵抗现代文明的基因。山川中的草木一旦站稳也是不可战胜的,无论是水边的村庄,云上的村庄,得古木而活,得清水而媚。这些云水蜃景中的乡村,给浮躁的现代文明以灵魂的滋养和深刻的启示。
……
全文见《长江文艺》2023年第11期
陈应松,1956年生于湖北公安县,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创作一级。出版有长篇小说《豹》《天露湾》《森林沉默》《还魂记》《猎人峰》《到天边收割》《魂不守舍》《失语的村庄》,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等一百四十余部,《陈应松文集》四十卷,《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选》三卷。小说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大奖、全国环境文学奖、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北京文学奖、十月生态文学奖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日、韩等文字到国外。长、中篇小说曾八年进入中国小说学会“中国小说排行榜”。曾任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文学院院长,湖北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