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寂静之声》:寻常竹纸,家族之歌
来源:文学报 | 郭梅   2023年11月18日11:42

1964年由民谣音乐组合西蒙和加芬克尔发行的歌曲《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距今已59年,但每当提起歌曲的名字,旋律便会萦绕在许多人心间。歌词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往何处去?”的叩问至今依然回荡。

浙江作家方格子的长篇小说《寂静之声》跨越五十多年时光,与那首民谣遥遥相望。在《寂静之声》中,小人物和时代同频共振,方格子在记录人间万象、聚焦平凡百姓中缓缓揭开时代的一角,又通过自己的叙事令许许多多被忽视的人、事、物重回人间。

作家对旧时人事的发现,从找寻被历史和时代忽视的记忆起步。最容易被读者看到的一层记忆关乎造竹纸——顾家出好纸,有筋有骨一万年。故事讲述人顾一尘的爷爷顾长年,一生埋头做纸,即便经历战争苦痛、乡民嘲笑讥讽仍旧不改初心。说是做纸,实则不只是简单地“做”,顾长年怀揣着骨气做竹纸,做出来的亦是符合顾家人精气神且有筋骨的好纸。纸是顾家几代人精神的具象化,读者从做纸中得以窥见一门传统技艺流传所经历的波折,窥见一代人对传承的坚守,窥见小家与大家的变迁。而造竹纸记忆的另一层,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竹纸微薄却能承载重量,从竹纸看到与之相关联的良溪人:顾长年、顾望年、顾小年、苏漫澄、苏漫秋。顾长年传奇的一生与纸相连,顾望年在革命中销声匿迹,顾小年与苏家兄弟因纸相识却不得不离散……对这些琐碎记忆的描摹似乎会引起疑问,讲述它们的意义在哪里?观照作者的另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我有一条江》,这个问题似乎有了答案。方格子以中国近代史为大背景描写渔民、农民、“纸人”等群体,在小人物生动鲜活又跌岩起伏的命运齿轮中抽丝剥茧,呈现历史发展走向。

故事承载作者的思考,她在叙事结构和技巧上的巧妙则更直观地将读者拖入叙事迷宫中。故事整体结构并不复杂。线索人物顾一尘,幼儿时无意中扣动扳机杀死婶婶,又在换糖佬挑担里离开良溪,多年后再次回到熟悉又陌生的良溪,在穿插讲述造纸世家顾家与苏家纠缠延伸的爱恨情仇故事中,寻找当年的真相。以“顾一尘”的身份开启故事,有两个显著优点。其一,顾一尘对于良溪而言可谓是“熟悉的陌生人”,多年远在异乡的经历使得故乡留给她的更多是一个朦胧的轮廓而非具体记忆,因此她的第三人称讲述本身就具有疏离感。其二,顾一尘以外,叙事视角在顾家几代人中不断流动,视角的流动性可以让故事的呈现更加生动且富有感染力,扩大叙事的戏剧性和表现空间,同时也为作者介入故事传达写作意图提供可能,顾一尘承担了沟通、叙述、见证、组织、评论等重要功能,却并未以过于鲜明的感情色彩评价往事,因此更能激发读者对这些记忆的思考判断。

作家选择叙述特定的小人物与特定的历史,体现着她“面向未来的某种激荡”——是大时代与众生相的关系、是传统技艺的流失与传承、是历史对人的影响……她以文字呈现自己的思考、期望与困惑,作家提出问题却不会点明答案,我想,挖掘这些故事的目的更多在于记录与传承,需要有人去继承以探索新路,也需要有人去铭记以备遗忘。这样看来,没有浩浩荡荡、惊心动魄,《寂静之声》只是寻常之歌。小人物代表寻常,大时n代下的小人物亦代表寻常,“‘所幸’不过是,寻常人间事,作首寻常歌”,即便不是高歌,他们的故事或许也已足够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