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脉千秋贯 江河万古流 ——“二〇二三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侧记
来源:文艺报 | 许莹 教鹤然  2023年11月20日09:01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王纪国 摄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王纪国 摄

1981年,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巨匠茅盾先生立下遗愿,捐出稿费,奖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发展。同年,中国作家协会设立茅盾文学奖,历经40余载,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恢宏景观。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广大作家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中进行艺术的创造,中国文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象。

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从2019年至2022年间的中国长篇小说中选出了5部获奖作品。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文学迎来了又一次新的收获与荣耀。11月19日晚,“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茅盾先生的故乡浙江桐乡乌镇隆重举行。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5位获奖者齐聚一堂,共同分享中国文学的荣光。

整场晚会在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合唱团演唱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中拉开帷幕。在现场乐团的深情演奏下,熟悉的旋律亲切而崇高,整首歌曲磅礴大气。“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真情谱写的曲,实感写下的词,每每唱响总有人和。

伟大的文明和伟大的民族必有伟大的文学。晚会开场短片《人民大地 文学无疆》回顾了中国文学生生不息的经典传承: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共同形塑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群峰连绵与江河万古;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一系列长篇小说矗立起丰碑般的路标,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春》《秋》、老舍的《骆驼祥子》、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为中国文学开辟崭新天地。迎着新中国的太阳,“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一部部恢宏的人民史诗,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和生命中长久回响……

忆来路承文化根脉,看前路启文化新篇。作家杨志军的《雪山大地》,追求大地般的重量和雪山般的质感。青藏高原上汉藏两个家庭相濡以沫的交融,铸就了一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碑。作家短片中,镜头跟随杨志军的脚步来到世界屋脊,雪山静静矗立,江河缓缓流淌。那里是杨志军出生并慢慢长大的家乡,曾经是父辈们毅然选择的远方,也是一代代奉献者的精神高地。永远保持着向上向远姿态的雪山大地,给观众以精神拔节的无穷力量。

在《青藏高原》歌舞表演者的簇拥中,杨志军缓缓走上舞台发表获奖感言。他说:“我想用父辈们的荣光唤醒我们的理想,用拓荒者的篝火映亮今天的夜空,用历史的脚印延伸时代的步伐,以此来观照人性的丰饶与光芒。我知道此生的文学义务,就是建树关于人的理想。一个人的历史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一个人的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情怀是民族情怀的一部分,写作者的精神纬度决定了其作品的优劣高低。”当杨志军说出写作者的另一个名字——永远的攀登者时,现场响起了热烈掌声。杨志军40年的“铁杆书迷”——来自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退休教授张薇也来到节目现场,她分享了自己第一次读到作家杨志军长篇小说《环湖崩溃》时的感受,也正是这部小说让她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带领她进入全新的精神世界。节目组还为杨志军送出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当听到大屏幕上众多读者的阅读心声,他不无激动地感慨道:“感谢所有的读者。文学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成就的事业,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站在领奖台上的杨志军,真诚地谢谢大家的厚爱,真诚地向大家致敬。”

童声合唱《夜空中最亮的星》 王纪国 摄

童声合唱《夜空中最亮的星》 王纪国 摄

向上攀登,向下扎根。作家乔叶的《宝水》,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映照着“山乡巨变”。移步换景的风俗风情与豆棚瓜架的倾心絮语,涵容着传统中国深厚绵延的伦常智慧和新时代方生方长、朝气蓬勃的新观念、新情感、新经验。在创造新生活的实践和人的精神成长中,构造融汇传统与现代、内心与外在的艺术形态,为乡土书写打开了新的空间。作家短片中,乔叶化身为宝水村的一员,真正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村民们如何打招呼?一日三餐吃的是什么?什么季节种什么菜?烧地锅烧的是什么柴?在乡村转型的过程中,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的经济账和感情账怎么算?这些属于乡村振兴的细节,都是乔叶想要捕捉的,而生活所赐如同涓涓细流,都是宝水。

当悠扬婉转的弦乐响起,字里行间的泥土芬芳,终在这一刻幻化为眼前的风吹麦浪。作家乔叶款款走上舞台,她在获奖感言中说道:“作家和时代就是浪花和大海、庄稼和土地的关系。弱水三千,取一瓢饮,这一瓢饮里必然是时代的成分。《宝水》就是我取到的这一瓢水。生活把它迷人的光芒与气息深融密织在作品的质地中。在生活现场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这力量能修改成见,也能赋予新见!”

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作家不仅用笔下的文字记录这翻天覆地的时代新变,中国作协更以实际行动积极探索“文化育人、文学润心、扶志扶智”的帮扶理念。在甘肃省东南部、青藏高原东北沿,有一座名叫临潭的高原县。早在1998年,中国作协便开始定点帮扶临潭,通过选派干部到临潭县挂职、组织作家采风创作、捐赠文学图书、培养本土作家、出版作品集等有效措施,持续多年发力。2015年7月,中国作协选派干部到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担任第一书记。中国作协帮扶临潭以来,先后累计投入物资2000万元,组织实施扶持临潭文学教育事业发展、干部能力提升、乡镇图书分馆建设等一大批帮扶项目,推出了大量关于临潭的优秀作品,对临潭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晚会现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冶力关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专程远道而来,与来自茅盾先生的母校——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的学生们共同演唱了《夜空中最亮的星》,传递着跨越东西南北的爱与温暖。舞台上,孩子们打开一盏盏书本灯,正如文学用爱守护着他们的星辰大海。

舞台上的童声渐渐远去,文学里的童真渐渐走近。刘亮程的《本巴》向《江格尔》致敬,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证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美美与共的活力。作品融史诗、童话、寓言为一体,在咏唱与讲述的交响中以飘风奔马、如梦如幻的想象展现恢宏绚烂的诗性境界。对天真童年的追念和对时间的思辨,寄托着人类返朴归真的共同向往。作家短片中,节目组远赴辽阔的北疆草原,古老而神奇的声音,将远山、草地、星辰和祖先连接在一起。在《本巴》里,一个句子开启一场梦——关于母亲,关于英雄,关于故乡,关于童年和游戏。

在蒙古族长调《鸿雁》的悠扬旋律下,刘亮程走上舞台。他在获奖感言中说:“我喜欢小说中哈日王这个孩童,他长着一只大人的世故之眼和一只孩童的天真之眼。文学也许正是那只天真的孩童之眼,这个世界,即使被大人看过无数遍,也永远需要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再看一遍,这是文学对人类初心的观照。”

舞蹈《碇步桥》 浙江卫视供图

舞蹈《碇步桥》 浙江卫视供图

“这封信给烟火中写故事的人,写如何勇赴这平凡的生活……”韩雪演唱了《写故事的人》。他们为亲眼见证过的世间悲喜与沉默苍生作传,他们为纯洁、善良、坚韧、正义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力量鼓与呼。舞台上,五对红色书名号装置格外引人瞩目。对于写故事的人而言,书名号里是无数的人们和无限广阔的世界。而在作家短片中,也同样出现了一对对红色书名号。这些红色书名号,涵盖人民大地,象征着人民的火热生活就是文学创作的血脉与源泉。一曲《写故事的人》唱毕,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是观众、读者对所有作家的真诚致敬与由衷礼赞。

城市见证着中国历史上诸多重要事件和关键时刻,也不断塑造着当代文学的记忆。对城市空间的凝视和摹写,寄寓着对江山与人民的挚爱和忠诚。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叙事明暗交错、光影流转,节奏急管繁弦,在静与动的辩证中保持着沉思与抒情的疏朗开阔,为革命历史题材写作传统展开了新的艺术向度。作家短片中,孙甘露像一位沉思者,翻阅卷帙浩繁的档案与信件,行走在城市的褶皱之间。黑白与彩色的画面在沪上街巷重叠,作家仿佛重新回到1933年茅盾创作《子夜》的时刻,回到在那个风云际会、艰苦卓绝的时代,用文学的眼睛,见证现代中国百年历史的如画长卷。时光流转,山河无恙;烟火寻常,盛世如愿。

在歌曲《如愿》的旋律中,孙甘露缓步走上舞台。在获奖感言中,他深情追忆上海这座城市与创作生活之间的情感联结,讲述《千里江山图》中关于理想和牺牲、秘密和情感、遗忘和记忆的那段历史。他说:“我们这些后来者沐浴在历史璀璨的星空下,《千里江山图》源自那个令人难忘的时代,也源自我的出生地上海,我时常会想,我有机会在此生活、工作,已经是莫大的犒赏。写作引领我们反思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也令我们想象我们未曾拥有的。两者彼此审视,相互交融,令我们体会到,一生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就像历史学家常说的那样,荣耀是很快就会消失的。而那些为理想付出生命的人,才值得后人永久记忆。”

沿着古老的历史文脉,从过去走到当下。溪水淙淙中,江南女子踏石而行,随着熟悉的“飒飒”声响,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的学生们为观众带来了原创舞蹈《碇步桥》。灯影变幻,衣袂翩然,舞者的表演像一首写在江南文脉上的诗,让人仿佛置身烟雨蒙蒙,近处有绿水横波,远处有青山作伴。悠悠碇步,“桥”见千年繁华。音乐渐弱,舞者退场,而江南水乡的历史回响仍余韵悠长。

一方水土一方人。“读城”就是“读人”,写一座城,也是写一群人的精神世界。东西的《回响》以富于认识和表现能力的艺术形式,探索当代城市生活的精神状况。在社会与家庭双线并进的结构中,抽丝剥茧,洞幽烛微,呈露和整理人心与人性的复杂缠绕。现实与心理、幻觉与真相、困顿与救赎,冲突的对话构成灵魂的戏剧,有力地求证和确认我们生活的基石:真实、理解、爱和正义。作家短片中,东西行走在广西南宁的“三街两巷”,人声扰攘,热闹非常。有霓虹灯下弹唱的歌者,有走街串巷卖酸嘢热炒的商贩,还有十字路口川流不息的电动车的海洋。生动而丰富的人间烟火,变成一张张幻灯片,叠印在作家的记忆宫殿。站在鸳鸯楼交错纵横的楼梯上,万千条线索编织出故事的骨骼,东西听见了生活的重量。

随着《这世界有那么多人》的旋律悠然响起,东西在一群穿着彩色上衣的年轻人的簇拥之下走上舞台。对他来说,探索他人的过程也是在探索自己,人心才是最大的悬疑。他在获奖感言中说:“作品的创作包含历练、命运及由命运刺激而成的思想,仿佛煲汤,得用文火慢慢熬,不能着急,创作也需要自然生长。在写作的过程中,当我打开自己,与人物感同身受的时候,我就会在心灵里找到现实,在罪里找到罚,在逃避里找到责任,在猜疑中找到信任,在内疚中找到爱。生活的复杂性需要复杂的写作技术去照亮。我想我正走在这条写作的道路上。”

编辑是优秀作品的桥梁和纽带,对于读者来说,任何一本好书都包含着编辑的劳作。《回响》的编辑刘稚是茅盾文学奖的“常客”,她担任编辑的柳建伟的《英雄时代》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李洱的《应物兄》曾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再加上《回响》,已经是第三次得此殊荣。刘稚与东西之间有一场关于长篇小说的“20年之约”。早在20年前,刘稚就向东西提出了长篇小说的约稿请求,却直到2021年才得偿所愿。东西半开玩笑地说:“一直没有将书稿给她,是觉得她在约稿时不够‘坚决’。”这些年间,刘稚一直在追踪东西的创作,她说:“随着对东西老师创作的持续追踪,他的创作越来越好,我也变得越来越坚决。”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回想起两人20年间的交往,东西觉得十分内疚,因内疚而产生的“爱”是非常强大的。他在小说《回响》中也专列一章,写到“疚爱”的力量,因此,在创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就决定让刘稚担任这本“疚爱”之作的编辑,促成这段迟来20年的缘分。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和编辑的共同成果,在这个属于作家作品的荣耀时刻,我们也不能忘记作品背后的编辑们。在“致敬编辑 心心相印”环节,为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专门设计的5个标有获奖书名、获奖作者和编辑姓名的书型装置出现在舞台上,以此致敬作者与编辑之间的无间合作。《雪山大地》作者杨志军和编辑姬小琴,《宝水》作者乔叶和编辑韩敬群,《本巴》作者刘亮程和编辑管小榕,《千里江山图》作者孙甘露和编辑李伟长、江晔,《回响》作者东西和编辑刘稚一同上台,分别在书型装置上郑重地按下手印。5部作品的书型装置将汇集成一部长卷,盛典结束后将送往茅盾纪念馆和浙江文学馆留存展示。现场响起经久不衰的掌声,致敬每一部作品的幕后英雄。

在这星光灿烂、荣光闪耀的夜晚,在这孕育硕果、展望未来的瞬间,优秀的文学佳作就像星星点点汇聚而成的万家灯火,点亮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精神。庄重恢宏、典雅大气的“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见证了新时代文学的高光时刻,表达了对作家、对编辑、对文学的敬意和热爱。本次盛典在张也演唱的歌曲《灯火里的中国》中徐徐落下帷幕,歌声中绘就灯火灿烂的中国梦,描摹灯火漫卷的万里山河,激励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以文学之光烛照时代精神,以文学之力铸就时代之魂,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不断创作出反映时代巨变、体现人民奋斗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