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关于北乔《一天是多久》的几个关键词
来源:《长城》 | 孙生民   2023年11月20日21:35

北乔的短篇小说《一天是多久》是一部典型的地方性小说。北乔从地方出发,在里下河风土人情的精微描摹中关怀现代人的生存处境,以诗意的叙事抚慰无处安放的人心。以地方来勘探时代与人心是现当代文学的传统,无论是鲁迅的《故乡》、沈从文的《边城》、师陀的《果园城》、萧红的《呼兰河传》,还是汪曾祺的《受戒》,贾平凹的“商州系列”,迟子建的“北国世界”,以及当下的东北写作风格、新南方写作,无一莫是如此。这一篇小说与鲁迅开创的乡土小说一样,暗含一个经典的归来/离去的归乡模式。但小说采用的不是知识分子启蒙视角,故乡既不是荒凉萧索之地,也不是诗意浪漫的采菊田园。小说以平视悲悯的视点,来叙述城里生活的英子回到乡下,陪母亲秋婶说家常做农活,度过了平淡的一天,呈现出乡村留守老人孤独和缺乏照顾的事实,试图从乡下农耕日常生活里寻找到精神寄托和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下面我想用几个关键词来说说北乔小说的魅力。

地 方

这个地方就是朱家湾。这是个淹没在苏中里下河地区的一个普通的村庄,也是小说家北乔现实中故乡。在小说里,它相对于英子生活的大城市南京而具有特别的意味而存在。朱家湾是小说背景,或者说小说故事发生地,但又不仅仅是背景和发生地,也是故事本身。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觉,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观看之道,体现一个地方人们共享的价值观,这个地方因有亲人的喜怒哀乐成了情感的载体,成了符号,成了主题。小说借这一地方为人物的生存作一度说明。

秋婶对朱家湾的了解源于生计的需要,植根于对土地与万物生长的周期里,她坚信没有其他生存方式比耕种土地更适合自己。在日常的劳作里秋婶对土地有着最切身的体验,对她来讲,土地融入了她的生命,见证了夫唱妻随,助其养儿育女,并且携带着其特质和过程的美,在她的生命里呈现了出来。她感觉土地在那一直陪着她,它就是她生命的一部分,是她的存在方式。她依赖于土地,同时也蕴含着土地本身作为记忆与永续希望的一种生存方式。她与土地保持最近的农耕时代的劳动形式,种菜,种麦,种花生,种稻,种玉米,养蚕,那些沟壑纵横的田埂上留有她的印记,心里能唤起对土地这唯一生存资源的虔诚感。为了生存,她必须找到生活的意义。秋婶即使人到了城市,农耕理念也不知不觉延伸到城市,遇到小区绿化空地,就是要种菜;感觉跳广场舞跟跳大神样,与现代城市隔隔不入。秋婶内心里蕴含着与土地的亲密关系,对故土产生依赖,难以离开乡土。这恐怕就是段义孚先生认为的恋地情结吧。

对于离乡多年的英子,在朱家湾生活着自己的妈妈,中学的闺蜜,还有许多散落在朱家湾边边角角属于自己独特的个人记忆,自然也让其魂牵梦绕。五六岁摇晃着与妈妈走在田埂上的影子,和哥哥一起吃桑葚温馨的场景。无论她在城市多么成功,最为留恋的还是妈妈的拿手菜肚肺猪脚汤,以及平常最爱吃的四菜一汤:红烧鲤鱼、菠菜烧鸡蛋皮、青椒炒肉丝、芹菜炒卜页丝和青菜豆腐汤。这些都是里下河常见的食单,与里下河地区的风物相连,与里下河人过去的生活相联,人们据此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在母亲的身边,英子会卸下城市里的伪装,永远是那个被无限疼爱和包容的女儿。难怪英子在朱家湾,她的失眠症在妈妈的注目下不知不觉治愈了。小说里朱家湾还是停留在英子儿时记忆的模样,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变化吗?即便如此,朱家湾这样的地方真的有这么大威力吗,能治愈城市病,排解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与寂寞吗?

时 间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小说时间跨度是长还是短?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英子回乡这一天时间内,作者必须依靠闪回和离题,现在与过去交互,将时间延长到极致。小说借助英子的视角,立足当下,过去一一重现:整部小说里,那些旧日时光不断以记忆和人物的形式呈现,而且都是一下子涌来。

秋婶以前不喜欢燕子在家里做窝,现在盼着燕子来家,还为燕子专门准备了一个镶上木条的门。为了引燕子上门,她三天两头在屋顶上放些米、麦子,有几次还捉蚂蚱挂在屋檐下。甚至在家时,走路慢慢的,大气不敢出。

收玉米回来路上,看着英子在前面走得东倒西歪的,秋婶几次都想笑。平常她是这么走的,可今天走在田埂上,特别顺当。英子五六岁时,个大篮子走在前面,她挑着担在后面时,总是吆喝英子走快些。英子步子快了些,她眼前就只有一条辫子和一只大篮子在晃荡。今天,她没催英子,反倒希望英子慢些走,这条田埂再长些。

英子遇到好友红慧,想起死去的哥哥,她和哥哥从小就喜欢吃桑葚。两棵桑树是哥哥走的第二天,父亲栽下的。今年两棵桑树长得特别旺盛,桑树叶和桑葚像是在和阳光做游戏,又像是童年记忆美好的浮沉。这么多年,桑树都没今年长得好。秋婶认为这是今年她养蚕了,需要常摘桑叶。有得有失,适当地摘掉些桑叶,这树反而能长得更好。后来再一想,或许有别的原因。冥冥之中,似有神助。但究竟什么原因呢,细思极恐呢。

秋婶为何养蚕,而且偷偷的。买蚕不说买,说带了两只回家。回家的路上,她一会儿捧着小盒子,一会儿又把小盒子揽在怀里,时不时还打开小盒子看看。那天晚上,她几乎一夜没合眼,时不时就看看蚕。蚕就在她床上,她一扭头就能看到。说蚕,不说条,说头,养蚕就像养育子女,小心翼翼,精心伺候。因为某个人所拥有的物品是他人格的延伸,贬低了那些附属物的价值就等于削减了他的人生价值。

与其说秋婶的心事,捉摸不透,不如说是孤独和寂寞,促使老人在寻找到失去的时间:那些曾经与相依为命的人共同劳作的足以延长时间的活计,做这些活计使她感觉亲人们就在身边陪伴。而英子从周围的风景里,看见了那些忧伤从遥远故事里留下来的痕迹,以及亲人生命刻下的印迹。在她的感受中,很多生命就像她的父母亲、哥哥一般。更为持久和难以表达的情感则是对朱家湾的依恋,因为这个地方是她的家园和记忆储藏之地,朱家湾就是她的生命,是一本永远敞开着的家谱。

气 氛

这篇小说人物不多,总共出场三个人物,不算红慧的话,主要人物两个:回乡的英子和生活在乡下的秋婶。但我认为这篇小说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气氛。汪曾祺认为,气氛即人物。我认为气氛是本小说第三个主要人物。这篇小说的气氛就是情趣的微妙。小说慢慢道来,层层推进,描写细腻,平淡的语言能够写出味儿,颇得汪氏遗风。对人物充满了温情,同时又充满了悲悯,母女俩几个场景与对话描写无不渗透着微妙的情绪。不妨来看看这小说里关于母女剥花生的细节叙写:

吃过晚饭后,母女俩坐在堂屋里剥花生。花生壳有大有小,有的圆有的长。圆的里面就一粒花生米,长的从外形就能看到里面有几粒花生米。秋婶剥开一个花生壳,里面该有四粒花生米,可其中两个小窝里空空,另两粒花生米一大一小。她的手颤了一下,其中比较小的一粒花生米蹦了出来,落在盆子里。盆里已经有很多花生米,大小不一,颜色不一,可她能看出哪颗是刚掉下来的。她的眼睛并不好,近来有些老花了。她拍拍身上的衣裳,然后站起来向门外走去。她站在院子里深吸了几口气,正要进屋时,看到了晾着的几件衣裳。天都黑了,衣裳还没收。她很久都没出过这样的岔子。

这段文字似乎暗示了秋婶想起了死去的丈夫和儿子,又似乎不是,正是这情趣的微妙形成了小说惆怅的气氛,构成了整个小说的基调。

诗化小说

好的短篇小说常常是诗化小说,有时描写的只是一种意境。北乔也是诗人,他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营造出诗的意境。《一天是多久》没写多少事,只是写了母女俩一天相处的感受,选择了里下河乡村惯见的农耕时代的意象:燕子、玉米、花生、麦子、桑树、河流、树木等等,记载的是一篇富有诗意的生活流水。睡觉吃饭,谈燕子做窝,收玉米烧玉米,养蚕,剥花生,等等,不一而足,但背后有哥哥的早逝,父亲的去世,母亲的独处,英子城市里的打拼,有点怀旧,有点感伤,有点沉重,有点温馨,运用了许多意象,形成了悲凉而不失温馨、安静的艺术境界。

不妨来看看英子夜半时分,轻轻来到妈妈的房间前,悄声推开虚掩的门:

月光洒在窗前的两个筛子上,原本翠绿的桑树叶变成了大海一样的颜色,那些蚕就像大海上的帆,一个又一个。不是飘在海面上,而是枕着海的梦。一切都是静止的,一切又都像一首歌谣在低吟。

这样诗意的场景是写蚕眠吗,分明是英子孩提时的妈妈和自己的复现。那梦,那歌吟,仿佛隐藏了两代人的梦和美好的回忆。小说的结尾,英子返城的路上,从稍纵即逝但豁然显现的场景之中获得的强烈的情感体验:

这段路的两边没有树,庄稼地里是马上就要收割麦子。近处小沟里的细水,远处与天一般辽阔的大地,再远处,那些青砖红瓦或者白墙黑瓦的房子似在梦境中。一片金黄的麦地里有一棵树,只有一棵树。这棵树很高很粗,腰身那儿有个很大的弯,再往上,又分出两个杈,树叶七零八落,树干树枝黝黑,像矗立于白天里的夜晚,又像一条搁浅的船。

一片金黄的麦地里有一棵树,只有一棵树。树叶七零八落,树干树枝黝黑,像矗立于白天里的夜晚,又像一条搁浅的船。这棵树是隐喻英子留守的乡村妈妈秋婶,还是英子自己在乡村的根,亦或自己面对变动不居的时代保持不变的心。因为“万物都在飞逝,唯一这棵树纹丝不动”。这棵树真的能支撑秋婶和英子以后的漫漫长夜吗?

主 题

任何小说的主题都是“形象化了的哲学”。现代小说的主题一般都不那么单纯。好的小说主题具有复杂性,丰富性、多层次性,或者说主题可以有它的模糊性、相对的不确定性,甚至还有相对的未完成性。一篇小说写完后,主题并没有完全完成,还需要读者来不断阐释与丰富。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小说家能够提出一些问题就难能可贵,他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或者他本身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具体到小说《一天是多久》,它的主题是多义的,但也有其着意表现的重点:一是地方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在城市化进程中能够安放骚动不安的灵魂?二是反思乡村留守老人生存问题。不愿意离开家乡和子女生活,独自生活在农村的留守老人,面临着孤独、缺乏照顾和养老困境等多重问题,如何解决?农村的留守老人怎样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和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这些大概是北乔想警醒世人的。

我们期待北乔有关这个题材更精彩的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