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汉军”共话武汉文学使命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更绚丽华章
来源:长江日报 | 叶飞艳  2023年11月24日08:50

11月23日下午,“英雄城市 文学先锋”2023武汉文学季之武汉文学院特别单元活动在武汉市文联文艺沙龙空间举行,徐世立、邓一光、林白、田天、阿毛、李修文、胡坚、张二棍、林东林、赵志明、甫跃辉、郑在欢等武汉文学院专业作家和签约专业作家一道“回家”,畅所欲言,感受武汉文学的蓬勃朝气,激发火热的创作激情。活动由武汉文学院院长张执浩主持。

武汉文学院成立于1984年,前身为武汉市文学创作所。1998年改为武汉文学院,隶属于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也是武汉市唯一的专业性文学创作团体。近40年来,杨书案、池莉、邓一光、董宏猷、张执浩先后担任武汉文学院院长。武汉文学院素有“文学汉军”的美誉,整体创作实力在全国文学创作团体中一直名列前茅。拥有一批令全国文坛瞩目的作家,多年来力作佳作频出,作品门类齐全丰富。20多年来,武汉文学院作家先后获得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国家级奖项,筑就新时代武汉文学的新高峰。

■ 作家“回家”,共叙“亲情”

围绕“武汉文学院是如何建成的?”徐世立、邓一光、林白一道回忆起往昔岁月。2000年,徐世立成为武汉文学院一名专业作家。提及在武汉文学院的往事,他十分感慨:“每一位作家都各有所长,互相帮助。遇到创作瓶颈时大家坐下来一起帮忙‘会诊’的时光令人难忘,充盈着一种和谐、轻松、有爱的氛围。”再次回到武汉,邓一光第一件事就是约上林白一起到长江边向武汉问好。邓一光在武汉成长,从这里走上文坛。他表示,长江和汉江在武汉交汇交融,滋养着中原文化的发展,也为写作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回想起与武汉文学院、历届专业作家的点点滴滴,邓一光说,作家在创作、生活的路上不断丰沛、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武汉文学院这个大家庭十分珍惜每一个加入它的亲人。

林白在武汉实现了她的创作转型,自2004年调入武汉文学院后,《妇女闲聊录》《北去来辞》《北流》等佳作频出。“这里是激发我常年不断持续创作热情的地方。”林白说,“45岁时从北京到武汉,由此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遇到了许多朋友,也去了很多地方。现在回想起这20年的历程,越来越清晰地觉得武汉文学院是上天给我的礼物。”

■ 携手前行,汲取力量

张执浩认为,“作家回家”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回家”,它更多的是指向某种精神上的还原、回溯与展望,每一位写作者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还乡”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确立精神出处和来历,并从中获得不断进取的力量。

在“我与武汉文学院”单元,田天、阿毛、李修文、胡坚各抒己见。田天为少数民族作家,也是一名以报告文学写作为主的专业作家,创作了一大批讴歌时代新气象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报告文学作品和影视文学作品。60岁的田天说:“作为一名党员作家,希望能按照自己的写作路径,继续写下去。”阿毛分享了自己青年时期在《芳草》杂志社当编辑,后调入武汉文学院的经历。她说:“我得以在这里一步步成长,一直坚持诗歌写作,努力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调写出能经得起时间检验,也对得起时代和自己的作品。”

回忆起成为武汉文学院专业作家的20多年时光,李修文称之为“无比的美好”。“我个人心性的建立是从成为武汉文学院专业作家开始的。这里有一群非常优秀、成功,并具有强大亲和力的作家,让我心里有底气、有主心骨。从中感受到大家对文学真正发自内心的、刻骨的尊重。”李修文说,城市的发展和武汉这批作家有着非常深切的关系。武汉文学院最大的特质是从根本上尊重每一个作家作为一个主体的不同的特征,让他们成为自己。走入创作家的内心,和他们一起共同承担生命中、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机遇,对他们予以拥抱、相信、体贴、托举。

历数多次与文学之间发生的故事,胡坚感慨:“每次到我人生的关键时刻,或者遇到困难时,总是文学救了我。”他表示,作为武汉文学院的专业作家,就要做到“别人写不了的东西你可以写,别人写不到的地方你可以去写。回应和报答文学对我的救赎”。

■ 薪火相传,再谱华章

“文学是一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事业。文学院要想保持长盛不衰的状态,就必须不断地进行造血和输血工作,形成一种良好的运转机制,才能够让一代一代年轻作家参与到这一伟大的、前赴后继的文学进程中来,并从中获得文学给予的温暖与慰藉感。”张执浩介绍,抱着这样的理念,2021年9月,武汉文学院率先启动了首届签约专业作家评选,今年5月又启动了第二届签约专业作家,经过征集、评审、公示等环节,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选聘出了张二棍、林东林、赵志明、甫跃辉、郑在欢、渡澜共6名签约作家。

武汉文学院首届签约专业作家张二棍感觉自己一直活在颠沛流离之中,此次回到武汉文学院,他表示,“看到熟悉的笑容,热泪盈眶”。曾就职于桂林、上海、北京等地的林东林自2014年底来到武汉。“武汉见证了我纯文学写作的十年,也以写作和文学活动的双重身份参与和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他说,“特别是2021年成为武汉文学院首届签约专业作家后,和这座城市更是产生了千丝万缕的深层次关系。”

回忆起与武汉文学院结缘的经历,赵志明说:“武汉是天生大气的城市,这里的前辈给予青年作家的关心令我感动。”能够成为武汉文学院首届签约专业作家,让赵志明得到莫大的认可和鼓励,“武汉文学院为前行者掌灯,温暖的事情已经在此发生”。今年成为武汉文学院第二届签约作家后,甫跃辉觉得武汉对自己来说变得意义很不一样。今年夏天,他从上海骑行33天回家乡云南保山的途中,特意绕道武汉,在长江上眺望漂亮的日落,在街头小摊上吃一份汉味小吃,都令他感到天然的亲近。“不管在什么场合聊起文学来总是有激情有感情。”

武汉文学院第二届签约专业作家郑在欢表示,通过文学与城市有这种缘分是一种幸运,“既从中感受到被认可,也受到了实质的帮助,在写作路上感受到来自文学的关怀,心里很温暖”。回家、感动、温暖、难忘……这是分享交流会上大家说得最多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