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史料研讨会”在中南大学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明海英 李超   2023年11月24日08:55

11月18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史料研讨会”在中南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办。

研讨会集体照 主办方供图

中南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罗英姿在致辞中提出,中南大学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南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2035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的“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的基础教学的支持和重视力度,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将会对中国语言学科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学科作出贡献。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范明献详细介绍了人文学院的历史发展、学科设置、科研平台及近些年取得的进步,他表示,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人文学院特别重视发展的二级学科,其中文学文献的研究是一个重头,这些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感谢在场学者对人文学院的热切关注和帮助。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吴俊阐释了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旨,他认为,文学批评一般来说注重当下史料,注重长时段的历史的研究,而如何把当下的文学批评跟长时段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确实是我们当代文学研究里面的一个困难问题,但是也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期望在将当代文学与史料批评的结合方面向前辈学者学习、汇报,争取作出新的认识。

本次学术研讨会分为三大版块。“问题的提出”版块,从当代文学批评文章的真伪问题、当代文学文献的特殊性、互联网时代和全球化时代下文学批评与文献研究的困难及文学批评的文学史书写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主题报告。“批评、技术与文学史”版块,从技术时代作家主体割裂问题、文学批评期刊建设、旧体文学批评研究、大学研究与知识分子改造、网络题材现实问题的转向等多个主题进行报告。“批评与史料的历史流变”板块分成两场报告,上半场聚焦期刊的当代思索与开拓、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互通的可能、郑振铎《蛰居散记》的版本问题、“十七年”历史人物研究与创作的互文关系、“口传”到“成书”的文学史意义、《朦胧诗论争集》“批评选本”及“朦胧诗”命名合法性等问题;下半场从王安忆80年代文学观的变奏、莫应丰小说先锋性的新面向、九十年代以阿城为代表的失踪者现象、周立波的史料研究、“泛文学”媒介实践的三种路径和新时代方志体长篇小说的文体特征等多主题进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