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直播PK、打赏与戏曲传播研究报告》发布——戏曲直播,形塑传统戏曲新生态
来源:中国艺术报 | 张襄   2023年11月24日08:41

戏曲演员在直播间连麦PK、收获观众打赏,正在成为戏曲行业新现象。11月13日,《直播PK、打赏与戏曲传播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在武汉大学发布,对戏曲传播的“前世今生”进行解读。《报告》发布的数据与案例表明,新的戏曲生态正在从“云端”形成。

《直播PK、打赏与戏曲传播研究报告》

《直播PK、打赏与戏曲传播研究报告》

一、解读戏曲直播的生态密码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戏曲的扶持力度,戏曲剧种衰微消亡的势头得到遏制,戏曲剧场的观众有所增加,但是戏曲观众少、戏曲剧场经济疲弱的总体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同时,戏曲短视频、戏曲直播吸引了海量的观众,而且主要是青年观众,一个直播间的观众可以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我国现有348个剧种,抖音平台直播和短视频就覆盖了300多个剧种,近七成剧种开通了抖音直播,一千多位专业戏曲演员每天或经常在直播间唱戏,其中七成以上的直播人员从观众打赏中获得收入,有的直播收入超过工资收入。

戏曲所处的这一双重背景让年近八旬的武汉大学教授、中国戏曲学会顾问郑传寅把研究视野投向最年轻的传播形态——直播和短视频等,带领团队完成了《报告》,《报告》分为“戏曲传播的历史与现状”“直播PK、打赏助力戏曲传播”“直播PK源自‘斗戏’传统”“打赏源自‘缠头’习俗”四个部分,对戏曲传播中的历史传承和当代转型做出了独具创见的思考、研究和阐发。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已有231种戏曲在抖音开通直播;2021年至2022年间,抖音平台戏曲类主播收入同比增长232%,在已经开通直播的戏曲账号中,73.6%的戏曲种类获得过打赏。

《报告》认为,直播PK、打赏源自戏曲艺术悠久的“斗戏”传统、“缠头”习俗,这种观、演相互及时反馈的模式还原了戏曲表演与观众的互动方式,是戏曲创作体察观众审美习惯的体现,有助于戏曲艺术开辟演出舞台、吸引年轻观众、增加市场化收入。

《报告》评价,不同于“先付费后观看”“主办方定价”的传统购票模式,直播打赏“先观看后付费”是观众对戏曲表演共情、欣赏心理的外显化,为艺术付费成为戏曲观看者的主动选择,是对传统艺术传承者的肯定和鼓励,更是顺应大众消费心理的一种艺术付费方式。

“戏曲直播为我们想解决但长期没有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启迪:一是戏曲如何吸引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二是戏曲如何提高票房。这是关乎戏曲前途命运的两个大问题。戏曲直播,特别是其中的PK、打赏值得理论界和戏曲演艺界高度关注。”郑传寅说。

上海大学教授张婷婷认为《报告》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深入历史,回到当下。郑传寅团队研究了传统戏曲表演的不同空间,指出观众和演员之间的打赏互动一直是传统戏曲中存在的一种形式,并回答了抖音戏曲直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互动性和观众黏性。二是尊重艺术规律,顺应时代潮流。《报告》把直播PK和“斗戏”连接起来,把打赏和“缠头”联系起来,说明直播PK、打赏符合戏曲的艺术特质。三是调研充分,覆盖广泛。 《报告》既调研了院团的情况、抖音平台的情况,也调研了个人直播账号的情况、多个剧种的情况,比较完整地呈现了抖音戏曲直播生态的全貌。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发林评价《报告》是“科技和内容的融合、人文和科技的融汇、古典和现代的融通”。张发林表示,善用数字化媒介将大大拓展文化艺术的传播边界,也会推动传统文化探寻新的舞台表达方式和创新转型。《报告》展示的京剧、昆曲、河北梆子、越剧等传统文化艺术,通过直播平台纷纷从各自的小天地走向全民的大舞台。戏曲演员借助直播打赏、PK等形式也进入了大众视野,获得年轻一代的认同,为戏曲艺术的现代化传承提供了支持。

二、让直播间的国潮越烧越旺

三年前,受到疫情影响,戏曲线下演出中断,北京京剧院老生演员、二级演员王宁和同事把抖音直播间当成练功房,经常一起对对戏、练练唱,为线下恢复演出做准备。随着传统文化类直播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王宁开始思考通过直播为京剧传承做点什么,“一些小众的、濒危的戏曲流派都面临着缺观众、缺人才、缺乏新的收入来源的困境,在抖音开播后我觉得找到了一种新的传承方式。”

一是吸引观众。在直播过程中,有观众评论说,“我欠京剧一张戏票”“听了你的戏我想走进戏院去看一场戏了”。王宁在吉祥大戏院演出《打渔杀家》,没有想到真有七八十位粉丝从直播间来到现场,其中不乏第一次走进剧场的观众。此外,王宁每周都会在抖音上开展京剧教学直播课,带着粉丝一字一句学京剧,目前已经教授了《定军山》《让徐州》《二进宫》等十几个唱段,最让他感到意外和欣喜的是,一些粉丝带着孩子来听直播课,并且积极连麦学习。

二是提升收入。“对于打赏一开始我也比较纠结,会担心别人怎么看待这件事。后来跟一些戏迷聊过,他们觉得打赏就是在表达自己对京剧的支持,观众愿意在直播间打赏,说明观众愿意为你的演出买单,这是好事,是一种正向的反馈,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戏票。”

三是打磨技艺。连麦PK是直播的一个重要形式。王宁先后和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弹等不同行当的优秀传承人,乃至声乐歌唱家和器乐演奏家进行过连麦PK,表演了《定军山》《沙家浜》等精彩唱段,频频收获年轻观众的喝彩刷屏、点赞打赏。在连麦PK的才艺交流中,直播间的氛围特别热闹,观众直呼过瘾。对于主播来说,连麦PK不只是才艺交流展示,还可以向不同行当的老师学习,不啻为一条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最佳途径。

年轻观众并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缺乏一个合适的舞台和渠道,直播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缺,搭建起了一条传播、传承的桥梁。正如王宁所说:“我们通过抖音直播施展技艺、普及知识、传播戏曲之美,观众也为我们助活力、添灵感,最终共同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我也期待能有更多的优秀传承人加入抖音直播,让直播间这股国潮越烧越旺。”

戏曲演员、抖音戏曲主播刘书含接触直播完全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看到其他主播在平台上分享生活、展示才艺,于是也尝试在平台上发布跟同学练功、唱戏的视频。“刚开始,我感到有些紧张和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现了直播的魅力所在,粉丝的支持让我更加有信心去发布作品。我现在几乎每天都会直播,主要是唱戏和演唱戏腔歌曲,即使白天有演出,晚上也会抽出时间去维护粉丝,这是一种能够直接与观众互动、展示自己才华的方式。”

刘书含PK过的戏曲主播,也来自各个剧种和行当,有昆曲、越剧、川剧、豫剧、黄梅戏等。“他们的精彩表演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一些主播在直播间为了更好的呈现效果,甚至是画好了戏妆、扮好了头面,服化道非常精良用心,在有限的镜头中最大程度去为观众表演,让观众通过镜头也能感受戏曲的博大精深。”和王宁一样,刘书含也在直播PK中学习到了不同剧种的演唱方式、表演形式,收获到宝贵的经验和成长。“对于戏曲传承,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利用短视频直播平台,扩大我们的戏曲传播范围,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三、打造戏曲线上展演的“第二舞台”

抖音戏曲直播相关负责人分享了这样一组数据:在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期间,戏曲主播在抖音直播演出超过了80万场,其中演出的看播人次超过了25亿,也就是说直播间每一次的平均观众大概是3200人,每一场戏曲直播的规模都相当于线下剧场的一场中型演出。戏曲行业通过直播打赏获得新的收入。据了解:从剧种上看,直播收入最多的剧种是豫剧、秦腔、黄梅戏、越剧和京剧;从分布的地区来看,江苏地区的戏曲直播创收尤为显著。“可以说,抖音直播已经成为戏曲展演的线上第二舞台。”

对于县级剧团来说尤其如此,它们在抖音平台开辟了新的舞台,收获了五湖四海年轻人的喜爱。安徽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湖北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安徽太和县皖豫征服豫剧团、山西万荣县蒲剧团、河南鄢陵县花香豫剧,是抖音上最受欢迎的五大县级剧团。身在异乡的年轻人打开手机就能够欣赏到戏曲乡音,哪怕身在国外也能随时为家乡的戏曲点赞刷屏。

作为对《报告》的一个回应,“以微观呼应宏观”,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刘祯对越剧做了专题调研,他发现“越剧在抖音平台传播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普及戏曲的知识;二是舞台演出的片段;三是幕后的探秘;四是演出信息预告。”

张婷婷则带领团队对黄梅戏进行了专题研究,发现黄梅戏抖音账号可以分为“颜值+专业”“官方+群戏”“草根+实力”等类别,吸引观众的内容主要有经典唱段和身段的日常化展示,彩排、化妆、抢妆等后台揭秘以及唱腔、身段教学和历史演变等知识类科普。

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直播长于演播唱段,却不易完整呈现一部剧作,舞与打的呈现也相对比较困难,但其优势在于与当下快节奏的生活相契合,观赏便捷随意,观众付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不高,因此深受欢迎,进而孕育出戏曲新形态和新业态。

2022年4月,抖音发起“DOU有好戏”计划,计划在一年内帮助1000名专业戏曲演员, 10个院团机构打造线上第二剧场,截至今年4月,已经有2705名戏曲演员、163家专业院团机构加入了该计划,他们的演出累计被上亿人看到。今年7月,第一届抖音戏曲文化艺术节在湖北襄阳举办,1600万网友在抖音直播间观看了“百戏倾城夜”,抖音邀请了眉户剧等稀有剧种,也让它们在直播间里找到了新舞台。

今年10月,抖音直播也发起了京剧传承PK——梅兰芳纪念专场活动,活动当天邀请了四位抖音主播在“DOU来唱好戏”直播间以PK斗戏的形式表演了《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游龙戏凤》等梅兰芳先生的经典剧目段落。

“在戏曲艺术的传承传播方面,抖音直播想努力做得更多。”在谈到未来计划时,抖音戏曲直播相关负责人表示,抖音将在这四个方面继续发力:一是流量扶持,给戏曲从业者、院团、传承人提供额外的流量扶持,让他们的戏曲表演能够被更多人看到;二是资源对接,比如精品节目共创、戏曲艺术节、专业培训等方式,为戏曲主播提供和著名戏曲艺术家交流学习表演的机会;三是产品优化,帮助有需要且具有专业表演能力的戏曲主播开通付费演出功能、多机位同步播放功能,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观演体验;四是运营支持,提供专业运营服务,提供直播内容策划、直播技巧培训等运营服务,帮助新人主播更快适应和使用抖音直播的功能。“我们将继续服务戏曲艺术开拓新舞台、找到新观众、获得新收入,这也是抖音直播持续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四、戏曲PK、打赏源自“斗戏”“缠头”习俗

“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还是要跟我们的现实、跟我们的人民群众联系起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谷曙光对此感慨颇深,“2022年,抖音戏曲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达25亿+,现实中要演多少场戏才能实现这样一种传播的效力?戏曲传播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抖音上,戏曲的直播动辄可能跟几万人、几十万人发生联系。”

“传统并不是没有生命力,而是缺乏一个数字化连接的场域。”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珺也认为,直播作为一种新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带来了戏曲传播生态的“大变脸”,这种“大变脸”有助于传统戏曲从“博物馆”走出来、走到人民大众中去。这种数字化媒介的沟通方式,是戏曲走进人民大众的最好路径。

直播不仅为戏曲找到了观众,还找到了新的空间。“互联网平台使戏曲在现实地理空间中的‘旅行’延伸到了虚拟空间,形成跨维度的戏曲传播。”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单波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多元的空间——观演生态,直播PK、打赏,这些形式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斗戏”“缠头”习俗。“戏曲的这种跨维度旅行创造了新的交往,这些交往带来的新关系值得我们重视。”其中最显著的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在剧场时代,戏曲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单向的、间接的、中心化的,演员站在距离地面一米左右的戏台上演绎角色,而观众坐在台下欣赏角色间的爱恨情仇。但是在互联网平台上,演员与观众在直播表演的间隙进行交流,他们之间有专业和非专业之分,但却能产生很好的文化交流,既交流对戏曲剧情、唱词、伴奏的见解,也闲谈生活。直播之余,观众作为演员的粉丝在日常评论互动中间维持着这种文化交流关系。“现代生活的疏离性被这种情感连接所取代。所以戏曲本身不再只是作品,而是维系关系的媒介。”

“温州第一刀马旦”甄淑梭受疫情影响离开舞台回到了故乡,但在农院、田间,她依然会用烧火棍、赶羊鞭来耍一些刀马旦的功夫,观众可以看见戏曲在舞台上、房屋边、田地间和酒桌旁等多样化的场景中流动,这种不同维度和场景中的流动也因此具备了文化娱乐和自我展示、社交的功能,进而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播推动了戏曲跨维度的旅行,进而形成围绕戏曲的多元交往,具体来说,演员与观众、专业与非专业、戏曲世界与日常世界、时间与地理空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交往、共情、连接和融合。”单波说。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潘可武也认为,通过互联网直播的方式,舞台空间被复制到互联网空间,人们以相对有限的方式——直播间,再现了舞台现场,模拟了“身体在场”。与现实舞台空间不同的是,戏曲直播形成的是一个主体多元的舞台:专业演员可以演出直播,普通观众也可以直播。“这个变化很重要,以前只是别人演我们看,这其实是不平等的。德国艺术家博伊斯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艺术的方式让广大观众也变成艺术家,人们能够通过艺术的自由达到人的自由。这是艺术的功能。我们要了解互联网在技术上带来的这种可能性。”

“直播把不同时空的演员、主播和观众、听者的距离和感情拉得越来越近,这也是直播特别受人们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最为传统、古老的戏曲艺术与最为时尚、现代的直播紧密相连,创造了戏曲传播的新途径。”刘祯说。

五、直播PK、打赏点燃戏曲内生驱动力

“对于戏曲这种表演形式的艺术,剧场演出肯定能提供比较好的沉浸式体验,但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也有自己的优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郑一卉认为,首先,短视频和直播的可及性强,戏曲表演从一种仪式性活动变成了一种日常传播活动,也就是说,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传播戏曲文化或者创造戏曲文化;其次,直播的互动性强,不同于舞台或广播、电视的单向传播,直播平台的设置比如对话、弹幕、留言、分享、推荐、PK等可以形成演员和观众、演员和演员、观众和观众之间双向甚至多向的反馈机制,有助于提升表演者的成就感以及观众的体验感,这些互动不只是改善了某些个体感受,它更大的功能在于文化的生产和创造,让戏曲文化流动起来、真正活起来;最后,直播的存储能力强,这也是容易被忽略的,跟传统媒介,比如电视的最大不同在于直播并不是播完就完了,直播内容被存储于服务器之中,可以随时搜索和查看,留下了很多戏曲表演的珍贵记录。

“直播是当代的事情,但PK、打赏其实古已有之,今天又在和直播的结合中焕发了新的生命。某种程度上也还原了戏曲表演与观众的互动方式。”谷曙光介绍说,京剧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他们也是在PK和打赏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抗战胜利之后,梅兰芳和程砚秋在上海有过一场激烈的PK,可以说是20世纪40年代最轰动的文艺演出。孟小冬在上海的两场告别演出,根据当时报刊的报道,也是创造了天量的花篮折现。”谷曙光表示,希望通过直播平台引导更多观众进入戏曲,“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也希望通过直播让戏曲有一个更加美好的传播前景,让传统文化迎来一个更辉煌灿烂的明天。

“打赏不单纯是一个争取观众的行为,而是成为了戏曲的一部分。”潘可武认为,从发源于唐代的戏曲“缠头”习俗到现在互联网时代的直播打赏,这是一个历史的传承,有其历史的逻辑,同时又结合了互联网的特征,从而形成现在戏曲直播打赏的新特征。

“不是说戏曲搬上网就能互动了。直播间里的评论、点赞、PK、打赏等方式实现了及时性、互动性和个性化交流,其背后有更值得深究的东西。”湖北省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邓为指出,从戏曲发展看,直播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会对戏曲产生形塑,但是具体“对于场景,对于声腔,对于传统程式有哪些影响?戏曲界是不是需要以迎合去创新?边界在哪里?利和弊又是什么?演员、主播双重身份的建构,对于戏曲人才的培养又有哪些影响?结合更多平台数据可能会给戏曲界带来更有益的参考。”

在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建华看来,直播、打赏对于戏曲传承的意义有以下四点:一是拓展戏曲的舞台空间,实现物理舞台向新舞台的延伸。以视觉化、情感化、游戏化为文本和编码规则的视听技术,为戏曲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赋能,直播打赏正在重构戏曲传播的数字场景,使戏曲直播演变为整个行业的“第二舞台”。二是直播打赏拓宽创收渠道,部分修复戏曲市场化生态,让戏曲获得了“新票房”。直播打赏是后付费的,这更符合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态。演员要获得打赏,必须打磨技艺、吸引观众,传承人在实现个人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三是增加了用户参与,形成新的互动仪式。“打赏”不仅将心理认同外化和量化,形成新型互动仪式,拓展与重构观演一体的戏剧空间,同时也形成新的民俗,实现了还戏于民、雅俗共赏。四是技术赋能活态传承,促进“直播+非遗”产业化。非遗直播的火热既是传统文化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创新实践,也反映出直播由内容粗糙、娱乐走向创意、美学的价值变迁,这是平台、用户、主播多方合力,共同筛选的结果。

“直播‘抖’出了戏曲传承发展自驱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授欧阳亮认为,“国家在场”等政府行为无疑是戏曲传承发展的外在推动力,但戏曲自身内驱力如何点燃一直是一个难题。而抖音戏曲直播现象均由创造、传播、接受主体自发自主完成,恰恰体现了戏曲传承发展的自驱力。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直播PK、打赏等功能,提高了抖音平台戏曲传播队伍的稳定性:“点赞”使传播者获得极大心理满足,“评论”构筑了传播者的朋友圈,“分享”扩大了传播面,“直播PK”和“粉丝”数量肉眼可见的壮大促使传播者精进技艺,“打赏”增加了传播者的劳动收入,而平台“智能推送”等功能又挖掘了潜在的戏曲观演目标群体。抖音戏曲直播筑造了“爱戏之人”的良性文化生态,“投戏缘”的创作者、表演者、观众“一拍即合”“惺惺相惜”,为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迈出了尝试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