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连理工大学中文论坛“语言文学与数字人文”青年学者研讨会召开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孙苓维   2023年11月27日11:22

11月25日,大连理工大学中文论坛“语言文学与数字人文”青年学者研讨会在海创(大连)科技交流中心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会议。与会学者围绕“语言文学和数字人文的交叉融合”这一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会议分专题报告会和专题学术讨论两个环节进行。

“语言文学与数字人文”专题报告会由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旭泉主持。在《科学知识图谱的形式与本质》的专题报告中,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陈悦谈到,科学知识图谱是在既定算法的帮助下,对已有信息进行测算筛选,以显示学科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辅助性工具。借助这一技术,可以将海量的数据化文本转化为可视化的“图”或“谱”,构成庞杂而有序化的知识图形和知识谱系。陈悦以丰富的研究实例为与会人员介绍了科学知识图谱的基本形式及其本质。她指出,文学研究可以看做是知识单元的游离和重组,以科学图谱技术介入文学研究领域,可以挖掘到不同文本背后共同的“知识基因”,从而使独立的知识单元形成从简单到复杂,从浑沌到有序的自组织系统。这一思考为文学研究提供崭新的视野和更加高效的技术路径。

随后,辽宁师范大学教授曹丽芳作了题为《古典诗词研究视域下对AI作诗的思考》的专题报告。曹丽芳详细梳理了近几十年来AI作诗的发展历程。她指出,自2017年人工智能“小冰”问世以来,AI作诗这一技术受到了社会的热切关注。通过强大的记忆力、高度的自学能力、高速的计算能力和持续创作能力,AI正在向诗歌创作这一技术高地不断迈进。她以ChatGPT、文心一言等数字平台为例进行现场演示:对人工智能进行“语言诱导”,可以使其创作出符合基本审美要求的诗歌作品,但遗憾的是,在意境创造和韵脚使用上,AI作诗仍与人类写作存在不可弥合的差距。将数字人文技术与传统诗歌创作互渗,既促进了人工智能模型的不断完善,也为人类创作带来珍贵的参考与挑战。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林芳作了《数字人文与古文献学的理论构想》专题汇报。李林芳提出,以数字人文技术介入古文献学研究这一理论构想,基本线索在于将古籍纸本文献转化为数字形态文献。在确立古文献学为学科本位的认知基础上,学界应加强古籍数字资源建设,构建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为核心的数字平台,这一举措将对古文献学学科建设和古籍保护起到弥足轻重的作用。李林芳表示,目前学界对数字人文与古文献学交叉融合的研究已有初步成果:利用可视化工具和大数据统计工具,可以更高效地进行“辨章学术、考证源流”、筛选“善本”、“雠校”等研究工作。李林芳对古典文献学的发展前景做了深切展望:以数字人文平台为依托,古典文献研究必将走出研究室的一隅天地,进入到越来越多的高校乃至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古联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任苏瑞欣受邀与会,作了题为《古籍数字出版现状与发展方向》的专题报告。苏瑞欣以中华书局推出的古籍数据库——中华经典古籍库为例,生动阐释了搭建古籍资源数字化平台在推动古籍活化利用、提高古籍服务效率方面的卓越表现。中华经典古籍库通过版权资源合作,打破地域壁垒,实现资源整合;接洽学者,成功将学术成果直接转化为数字产品,形成了全新的知识发布和传播路径。苏瑞欣详细介绍了古籍数字平台依托人工智能所研发的智能整理技术,如古籍OCR、自动校勘、自动标点等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引进为古籍数据库这一优秀文化产品持续赋能,推动古籍走进大众视野,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汇报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针对“‘数字人文与语言文学’的机遇与困境”这一议题展开自由讨论。学者们一致认为,在充分肯定数字人文进入语言文学研究所带来的强大推动力的同时,应对学界的“数字热”进行冷思考:研究者要坚守文学本位的主体性原则,将数字技术作为提出和解决有意义问题的辅助型工具。文学研究应建立在研究者广博积累和躬身参与文学生成过程的基础之上,从而生发出具有主体思考的评判。

当日下午举行了“语言文学和数字人文”专题学术讨论会。讨论会上半场由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郑伟、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教师谌幸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数字人文与当代语言文学研究的紧密关联。学者们聚焦文学现场,探讨数字技术在研究史书典籍、古代通俗小说、网络小说、同人创作等文学领域内的应用,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注入了新的活力。专题学术讨论会下半场由曹丽芳、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后李佳喜主持。学者们讨论了魏晋诗歌、唐代墓志出版、网络文学民间译介、乙女游戏等研究领域与数字人文技术交叉融合的技术实践和发展前景,致力于以研究方法的技术革新,促进新时代文学研究的繁荣与进步。

张旭泉在会议总结中认为,本次会议成效显著、收获颇丰。在“新文科”和数字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与会学者针对语言文学与数字人文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创新与嬗变以及广阔前景等议题,展开了深刻而具有建设性的讨论。数字人文,实践先行,这场报告会是一场将数字人文技术介入语言文学研究的实践分享会,展现了当代文学研究者守正创新,笃行致远的研究理念。他表示,大连理工大学将进一步加强数字人文学科建设,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输出优秀研究成果,以飨更多学者对于研究数字人文联袂语言文学的实践需求和理论需要。

此次会议开幕式上,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志军作了题为《大工数字书院与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主题报告。据介绍,大连理工大学将从教育数字化变革、数字化课程升级、数字化教材推广、数字化团队建设四个方面入手,着力推动大工数字书院和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安排,一体部署”的号召。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武文颖介绍了人文学院关于开设数字人文课程群的调研和规划,提出在发展人文学科、促进语言文学与社会科学技术交叉融合、实现产教研融合发展等问题受到密切关注的背景下,大连理工大学应充分汲取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机构的优秀成长经验,积极推进“数字人文实验班”落地生根,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建设增添别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