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直面魔幻化的现实——综论梁晓声《网事》《醉源》《悬案》
来源:《钟山》 | 木子   2023年11月27日21:31

翻开《钟山》2023年第5期,引人注目的是开篇即推出梁晓声的三篇小说——《网事》《醉源》和《悬案》,由此可见《钟山》杂志的气魄,同时也不禁让人思考,为何梁晓声会选择以“集束手榴弹”的方式,将几篇小说同时呈现在读者面前?事实上,这三篇小说有着共同的故事内核,对于人生的无力感的揭示,或者换句话说,它们反映了不同的人物所面临的同样的困境——无法认定,这种难以言说既指向人事,也关乎现实。

《网事》中的苗先生凭借捍卫“年轻女士们美己悦己的正当权利”,粉丝数破几十万,一跃成为网络大V,找到了大学教授退休后的第二职业。在受邀观看地方小剧种汇报演出时,“一身西装的胖子”接近苗先生,扮演“助理”的角色,拿到了贵宾才有的礼品。“双份”礼品事件让苗先生受到县纪委的调查,而胖子在网上拍卖礼品中的睡衣的行为,更是“激起了赞助商的愤慨”。苗先生的证言并未起到作用,反而在庭辩过程传到网上后引起轩然大波,苗先生成为“站在‘百姓’对立面的可憎之人”,失去了与网站的合作机会。在苗先生与“蹭会族”胖子的纠纷中,真相不再重要,无需证明;而对于酒后撞死胖子的苗先生的儿子而言,真相非常重要,但苗先生却无法证明。苗先生陷入自证与证伪的牢笼之中,挣脱不开,并在事情的一步步发展中堕入深渊。

与苗先生知道内情却无法表达不同,《醉源》中的每个人只能看到事情的某一面,正是站在个人立场上的“合理”选择让一场“不合理”的风波席卷开来。李思雨送给恩师郑崇文的《辞源》,被李亢龙偷走送给抚养其长大的舅舅舅母,表姐表姐夫将这被大家看成是美酒“醉源”的辞典送给县里的能人李百通,希望为女儿考入县一中走走后门。就这样,几经辗转,“醉源”到了一位副县长家。在聚餐中闹了笑话的副县长,借着召开廉政会议的机会,“夹枪带棍一番宣泄”,台下送礼的镇长恨不得钻入地下,“一套《辞源》,又由一双双手,从社会坐标的较高处向低处‘物流’”,掀起县市两级官场的地震。而李思雨的追求者隋局长,也在这次震动中被纪委带走。由“醉源”引起的连锁反应,并非送礼的逻辑出了问题,而是“醉源”里面包着的《辞源》颠覆了预期。困在局中的每个人都认定眼前看到的即是罪魁,却不知道这种认识偏离了轨迹,让踩在同一链条上的人们迅速坍塌下坠,而那无从知晓的源头处的阴差阳错,却只有站在旁观者立场的郑崇文和拥有上帝视角的读者方能窥见。

《悬案》中难以破解的“悬案”,并非找不到凶手,而是无法认定动机因由。吕典陪堂兄弟吕琪提新买的卡车,车开回吕庄,吕琪在吕典家中与其发生殴斗,吕典“后脑磕于灶角,颅裂而亡”,吕琪回到家里喝农药后自缢。路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致使两兄弟互相残杀?以破案快速而获得“吕快捕”称号的吕正,在这件事遭遇打击,打报告办理提前退休。而法制频道偶然播出的内容,让吕正感到迷雾般的案情“形成了符合逻辑的因果链条”,他推测两兄弟被刮来的雨伞挡住了车前窗,在风雨天压上了前边卡车掉下的麻袋,错以为撞上了人,而吕典坚持倒车将“人”压死,回到家吕琪回想起伞是妻子的,找吕典报杀妻之仇,误杀兄弟后无所留恋、自缢而亡。吕正破解了“悬案”,但他没有证据证明,这桩案件仍是待破案,而他也因此患上了忧郁症。比照之下,忧郁是《网事》《醉源》和《悬案》中不同人物的共同精神底色,苗先生的忧郁是无人在意事实,《醉源》中各人的忧郁是自以为掌握了原貌,而吕正的忧郁来自于无法向别人证明自己所述即为真相,他们无力地挣扎,看着事情的发展与努力的方向背道。

容易为人忽略的是,三篇小说中的人物存在生长性,质言之,不同作品中的某个关键性人物存在对位关系,这像是纽扣一般将各个文本锁在一起。《网事》中缠绕的一系列事情,都由伪装身份的胖子拿走不属于自己的礼品引发,而这样的“偷拿者”的形象,正对应于《醉源》中盗走李思雨《辞源》、引起连锁反应的李亢龙。而《醉源》中站在旁观者角度窥破前因后果的郑崇文,与《悬案》中破解惨案的吕正一样,扮演的都是孤独的“清醒者”的角色。从某种角度上看,前一篇小说中处于边缘位置但对于情节发展至关重要的类型人物,到了下一篇小说中成为故事的中心,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三篇小说紧密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不可分散的整体。

在20世纪80年代,梁晓声“歌颂一代知青”,《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白桦林作证》等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与激情。到了1988年,梁晓声以一部《雪城》“告别理想主义”,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作的《又是中秋》《荒弃的家园》《表弟》《钳工王》等作品中表达了对于底层民众的关注和社会现实的反思,同时在《年轮》《知青》中延续着对于知青问题的思考。到了《人世间》,梁晓声将对于一代青年的观察和社会各阶层的分析融入交错,借东北棚户区“光”字片的舞台展现时代大潮与人生百态。当然,在以温情为底色,不懈追求对于美好品质的颂扬之外,梁晓声也用《浮城》《尾巴》等运用荒诞化表现手法的文本揭示人性的虚伪残暴,而在近作《网事》《醉源》《悬案》中,梁晓声更是选择直面魔幻化的现实,以细腻可触的笔墨将社会生活的面貌展露出来,特别是对于在挣扎中坠落的状态和面对命运无能为力的心理的表现,丰富了既有的创作体系,体现出梁晓声对于生活和写作的新的感悟。

(作者系南京大学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