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忆作品浅论: 轻轻敲响沉睡的心灵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颖   2023年12月01日15:38

青年作家王忆的小说,以《冬日焰火》作为她的代表作,不仅仅因为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她的人生,告诉我们她之所以有今天的样貌,那一步步踏实而艰难的脚印,经历了苦难,困顿,煎熬,也让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它实在是广阔的中国现实中的一个缩影,一枚样本或切片,也是“最美中国”的代表之一。

王忆写诗,散文,儿童文学,都源自她对生活最真实的观察,感悟和理解,在这个浮躁喧哗的时代,真诚才是永远的必杀技。《冬日焰火》以天生患脑瘫的小冬为主人公,写到了从她出生到十岁大时的整个艾家,作为一个家族在大时代中的变迁与发展。父母多年来奔波辛劳带她看病,父亲对她的教育,认为她聪明勤奋长大可以从事文学,悉心教导培养她,母亲为了让她自立,忍着心中的不舍让她自己学会穿衣吃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小冬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她在爱中长大。

或许是因为凭借着直觉、本能、天赋和自白式的写作,读王忆的小说,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没有丝毫匠气,这在当下是难能可贵的。它可以说是一部单纯的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复杂的小说,单纯的是人间,复杂的也是人间。至明至暗都是人心。她用清新的文字轻轻地叩问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已浑浑噩噩地沉睡了多久。

论复杂,余华的作品里写到许多真实的中国人生,也很让人唏嘘与感动,但王忆的作品用一种澄澈的单纯战胜了复杂,反倒四两拨千斤,怀着对人世的爱,她把所有的悲欢喜乐,重重拿起,又轻轻放下。我认为这是她超越了一般的儿童文学的地方。我在其中看到了童心,爱心,悲悯心。小说也真实的写到了小冬一家面临了周遭人的有色眼镜,或隐或显的歧视,“久病床前无孝子”,即便是亲人之间也会因为照顾产生龃龉,大概因为这些真实的人生,所以王忆的小说里小小年纪就有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深切体认。她写道,做完手术后的小冬,睡梦中一片漆黑,那时的小冬还不懂,那样的黑,其实是死亡的颜色。后来小说也写到了祖父的死亡。还有大哥艾志国的妻子朱蓉,言行狠毒,算是小说里的坏角色,但其实也是患了精神疾病的可怜人,最后大哥仍旧不离不弃地照顾她,这是作者的善良与懂得。作品小到写小冬的成长,大到拉出了一幅漫长的现实画卷,朱蓉甚至说没用的孩子废了要扔了,让人不禁想起余华的《第七天》里被丢弃在河中的几十个婴孩,放在中国广阔的现实里,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每每都在发生,还有诸多纪录片里反映的底层人生,我们是尽力做到最后,竭尽所能帮助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但若实在没有条件医治呢,有多少生死离别不得不放弃的时候呢,何其哀恸。罗翔在谈到中国广大的现实时曾说,麻绳专捡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我们每天都在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

也许和作者经历有关,总感觉她年轻的心下有一颗老灵魂。她确实每天都在经历比常人更多的苦楚,写作对她来说并不容易。别人付出一倍的努力,到她这也许要千倍百倍。但上帝给你关闭了一些感官的同时,一定让你的其他感官更敏锐。所以我想她对人生沧桑的感慨,一定很早很早就开始了,后来读她的一些散文,也能明显看到在平淡如水的叙述之下的静水流深,在年轻的心下藏着的一颗老灵魂。白先勇在年幼时得肺病,张爱玲少年时被父母关在家里,都对他们的人生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何况日日需要与病痛作斗争的小冬,因为行动不便总在家里的小冬。言语总是轻易的,安慰别人再多也无法全然地感同身受,别人头上的一粒沙,可能就是我们身上的一座山。所以,这也是我感动于王忆这么多年坚持创作的原因,一个长期处在病痛之下的人生,已然没有了健康的身体,这是谁都改变不了的命运,却要越发努力发奋地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这其中需要多么强大的意志和乐观,才能不仅做到自我消化,坚强的面对自己、他人和世界,不被命运打倒,不断成长,与自己和解,还要进一步向他人传递积极的能量,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不抛弃,不放弃,命运终将成为你自己的馈赠。

王忆作品的母题是书写生活的磨难,这种书写其实是沉重的,但她举重若轻,以轻盈的叙事翻人生这本厚重的大书,表达了她对广袤人世间深深的关切与同情,告诉我们面对身体的残疾,同样也是面对人生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种种困境时,我们该如何自处与成长。她用一双慧眼观察着这个世界,时而投入时而静观,直接有力地触及了人的内心与灵魂。她给了千千万万受各种病痛与折磨的人一束光与希望,温暖与慰藉。人生维艰,然而高山大河,她用一支笔,细细跨过了。

诗有三种声音,其中有一种,是说给一个人听的。我相信她的作品在写给我们的同时,一定也在说给自己,你很勇敢,你坚定地爱着这世界。

(作者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