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于成龙故乡行纪
来源:中国艺术报 | 潘琦   2023年12月07日08:39

刚刚入冬,南方依然满目翠绿,北方则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们四个人乘飞机,再坐汽车,冒着严寒,专程赴山西方山县“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的故乡参观。

当我看到吕梁山南麓这块福地时,仿佛觉得自己进入一个圣者的故乡,这里的太阳特别亲切,群山虽然不如南方翠绿,但依然充满生机,人们善良、友好、热情、彬彬有礼。道路、房子、院落、田园、湖光自然绘成壮美的景色,仿佛都不陌生,一切都显得亲切、欢畅和友好。我如梦如痴。充满我眼中的是色彩斑斓的构图、造型和那么多诗一般动人心弦的传奇故事。

吕梁山是中国黄土高原上的一条重要山脉。位于山西高原西部,是黄河中游干流与支流的分水岭,这里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源地。于成龙出生地来堡村对面有座大山,此山是方山县与文水县的界山,古称吕梁山。吕梁山,海拨2535米,雄伟挺拔,直插云霄,方山县境内的最高峰俗称“骨脊山”。当地人认为,其居九州、五岳之中,是矗立于中华天地间的天柱和脊梁,并为此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

这是我最神往的境界!尽管参观的时间非常短暂,我也要惜秒如金,尽情享用,专心致志地谛听导游如数家珍的解说。前些年吕梁市投巨资,先后对于成龙故居、墓园、廉政文化园进行恢复和修缮。园区负责人姓高,是当地知名文化人士,多年从事于成龙研究,对于成龙的生平事迹了如指掌。他陪同我们参加,一路滔滔不绝地为我们讲解。他说,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依托于成龙耕读生活45年的故居,修建了全国首家集廉吏故里、廉政文化、廉政教育、廉政产业为一体的亷政文化主题园。这个园区以传承弘扬我国五千年来为官清廉的思想和逐步形成的廉政文化为定位,旨在打造一个国内廉政文化和廉政风采的展示平台。文化园修缮之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如今在文化园组织了近百场相关活动、论坛和会议,三晋大地上的于成龙热效应不断升温。

参观于成龙出生的窑洞途中,我和同伴们穿过一条曲折坎坷的山径,路边的树叶已纷纷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身,任凭寒风侵袭,冰雪堆积,始终傲然屹立。我们被落叶树干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激励,尽管寒风刺骨,心里却是热乎乎的,大步前行。

不多时,我们来到一个破旧的窑洞前,老高介绍说,这便是于成龙诞生的地方,他们家原来有五间窑洞,因年久失修,都全部倒蹋了,前些年才照旧修复了这一间。我们争先恐后在窑洞前拍照合影,然后走进窑洞。里面有一大张床,屋里摆着一些家具,非常简单。来堡村地处吕梁山深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闭塞,土地贫脊,物产奇缺,村民生活十分拮据。而就在这破旧的窑洞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我国历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古今第一廉吏”的这位古代官吏。骨脊山的文化象征意义,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和体现。

地处吕梁山区的永宁州来堡村,自古以来就有“勤于农业,拙于服贾”的生产传统。由于气候恶劣,土地贫脊,物产缺少,商业滞后,封建时期读书进仕就成为人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于成龙就是在这种自然和社会环境下成长。他的父亲于时煌生有二子,他对儿子的期望很高。“于”与“鱼”同音,他取“鲤鱼跃龙门”的寓意,希望一个儿子化“龙”,一个儿子成“龙。而且每条“龙”都有一个“大海”,于化龙字“南溟”,于成龙字“北溟”。他对两个儿子关爱有加,管教严格。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兄弟俩刻苦读书,堂堂正正做人。

我们参观了于成龙少年时就读的学堂。这是一间窄小的房屋,里面摆有七八张课桌椅,展览馆用蜡像复制了当年教学课堂的原样,栩栩如生。老高满怀深情地给我们讲述起于成龙少年时读书的故事。有一次,于成龙读李白的诗作《嘲鲁儒》,当读到“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时,不由得感慨万千,拍案而起:“学者要识得道理,从头做去,诵咏呻吟,有何用哉?”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于成龙不喜欢做纯粹的学者才子,而想致力于实际生活中的学问,注重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以及能办实事的干才。这与他日后为官处事的风格是一脉相承的。

方山县广为流传的两句俗语“贵人遭磨难,于成龙砍过碳”,说的是于成龙年轻时,曾在离家乡不远的韩家山一带的煤矿挖过煤,干过苦力活。白天挖煤,晚上搭住民居屋挑灯夜读。有史书记载,他赴太原参加会试落榜,返乡后曾教过书,卖过酒。很难想象一个出身名门,会如此落魄。但他不管处境如何,都从不伤志,不绝望,不埋怨,一如既往勤奋好学,以至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于成龙少年时代,曾经在永宁城西的安国寺刻苦攻读。《重修安国寺记》记载:“先王父清瑞公为诸生日,苦志静修,尝下帷于僧舍东楼。时寺僧纯天者参禅而通儒,与先王父朝夕谈心,遂称为方外交云。”还记载说,于成龙住寺攻读长ì达六年之久。他读书时住的房子,后世称为“于成龙读书楼”,现仍保存完好。于成龙在寺中,除了刻苦攻读儒家经史,还阅读了不少佛教经典,熟知了许多佛教文化知识,深受寺中佛教文化和出家人清净素斋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后来形成的心地善良、勤俭质朴的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崇祯年间,山西战争频发,灾祸连连。于成龙的读书生活,就是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中度过的。他凭着坚轫不拔、刻苦攻读和奋力拼搏的精神,二十三岁就取得“副榜贡生”的身份。次年,山东、河南、山西、陜西等地发生特大旱和蝗灾,祟祯十五年正逢乡试年,按于成龙的情况,乡试是必然要参加的,结果因为家乡发生的劫难,他没有去成。可见于成龙读书进学,参加考试,获取功名是何等的艰难与困苦。

那是怎样一个惊涛骇浪的时代!大喜大悲起伏跌宕,哪里有民生的福祉!不过那个时代,我们的先辈们却能因为心怀天下,心甘情愿过苦役一般的生活,难怪会出现为民请命的“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讲故事的人因对于成龙的敬畏,讲述得生动形象,感人至深,让我心灵倍感震荡,心中留下了于成龙一段滚烫的心迹和人生挣扎的记录。

于成龙生平事迹展览馆是廉政文化园的标志性建筑,共有三层,大门是古代宫殿建筑,雕龙画凤,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展厅按梯形结构布局,有宽大的展厅,也有夹窄的通道,像一个深不可测的迷宫。一楼用图片、文献、文物、塑像、肖像和三维、大数据等形式,详细地展示了于成龙生平事迹,生动翔实。老高告诉我们,目前已收集于成龙相关文物资料和当地民俗文物资料三千余件。我特别留意到一进门那尊于成龙的塑像,这位“天下第一廉吏”慈祥地站立,深情地目视前方,真切至极,使我怦然心动,顿觉受到了先辈精神的感召,对他崇拜的一股冲动油然而生。

于成龙生于忧患,寒儒励志,谒选出山,历任罗城知县、合州知州、黄州知府、福建按察使、闽省布政使、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职,垂暮之年达到了人生功名事业的高峰,因积劳成疾仙逝于任上,享年68岁。在他23年的为官生涯中被三举“卓异”,去世后谥号“清端”。罗城县志记载,我的家乡罗城县东门镇曾被命名为“清端乡”。

于成龙在罗城工作了七年,做出了卓越的政绩,获得了老百姓的爱戴和朝廷的赏识。我这些年搞桂学研究,对于成龙的这段历史,作了些研究,比较了解。但对他上任之前在方山的经历却知之甚少,这次专程到于成龙故乡参观考察心中有特别的期待。参观了于成龙的生平事迹展览,又倾听了老高的详细介绍,对这位当年家乡的父母官成长的心路历程、历史功绩和卓绝品格有了更为清晰深刻的认识。

于成龙少时志存高远,聪明好学,熟读儒家经史,遍览佛典道藏,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髄。45岁之前,在方山县多处地方留下他求学的生活足迹。正是这些钟灵毓秀的文化土壤,培育出于成龙这个旷世奇才,中国古代官吏的“卓异”和“廉圣”。

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于成龙已至天命之年,他以“副榜贡生”的身份赴京参加吏部考试,获得“候补知县”。但因父亲于时煌年老体衰,他暂时不想补缺上任,便回乡继续侍奉父亲,为父亲养老送终。到顺治十五年其父病故,于成龙按制守孝三年,还是没有急着出去做官。顺治十八年春天,守孝三年完毕后的于成龙,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吏部掣签,正式进入仕途,这年他45岁。

吏部掣签,即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到哪个省任职。于成龙抽了个“下下签”,被分配到刚刚纳入清朝版图的岭南广西罗城。当时罗城地处广西极其偏远的山区,交通闭塞,气候湿热,烟瘴弥漫,地势险恶,又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十分落后。去那里做官,如同充军发配。于成龙在京掣签之后,盘缠已经花光,他用赊账的方式,从北京的脚行雇了骡马脚夫,带着复杂的心情,赶回家乡永宁,为上任做准备,一路的饭钱店钱,也由脚行先垫支。

返乡途中经清源县,于成龙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找同年好友王吉人商谈,听听朋友对赴罗城为官的看法。王吉人早年当过浙江萧山知县和江苏苏州府同知,正“丁忧”在家。他阅历丰富,了解官场,熟悉南方,便直言不讳,极力反对于成龙到罗城上任,劝他不必冒生命之危险,当这个芝麻官,把上任文凭缴还吏部了事。于成龙听了朋友一番话,喝着闷洒,低头不语。王吉人知道于成龙执拗掘强的性格,也就不再多劝,最后两个好友,互道保重,挥泪告别。

于成龙回到来堡村,把求官的情况告诉了老母亲和妻子、儿子,一家人听了,喜愁交加。喜是于成龙终于做了官,愁是他这一走,远隔天南海北,也许一去无回。好在家人知道他的为人处世,都支持他去做官,齐心协力为他走马上任做准备。

永宁到广西相距甚远,行走六、七千里路,所需盘缠不少,家里所存银钱不多,老母亲决计典当岀售部分田地和房产,凑足一百两银子。于成龙一行六人依依不舍地离开永宁,踏上奔赴仕途之路。途中于成龙还特意拐道到稷山县,看望老朋友武祗遹,既是与老朋友道别,更想向老朋友吐露此行为官的心情与心声。据史料记载,当时于成龙对武祗遹毅然讲了这样一番话:“我辈虽无科第身份,上古之皋、夔、稷、契,岂尽科目中人耶?我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勿味‘天理良心’四字。子素知我于莲池书院者,敢为子质言无隐。”这是于成龙的肺腑之言,字里行间彰显出他忠于“天下苍生”、“天理良心”的赤诚之心,是他投身官场忠贞报国,服务民众,致力于太平盛世的思想基础。后世把这段话视为于成龙的“上任名言”和“从政誓言”。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历史文化名人。今天当我们站在新时代回眸历史,不能不提起他们的名字,品读他们的著作,了解他们成长的轨迹,评断他们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影响。于成龙官位并不十分显赫,但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风骨,深得百姓爱戴。在世时朝野称赞为今时清官第一。他的生平事迹,被评价为“吏者之师”,“廉圣”。他在为官时定下的《示亲民官自省六条》,提出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六条戒律。于成龙作为封建官吏中清官能吏的典型代表,尽管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他清廉为民、务实担当、忠贞爱国的精神,至今还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离开廉政文化园时,老高把一套8本《于成龙文化丛书》作为礼物送给我。我因为来时匆忙,没有准备礼物,便把十多年前写的《于成龙赋》送给他,这些文字,代表我对于成龙的一片敬畏之心和崇拜之情:

清代罗城,大山峻嵘。偏僻荒芜,野兽狰狞。间或瘴疠暴发,经年匪盗横行。官银火耗之弊,黎庶生计无凭。非旦人烟稀少,尤患经济凋零。县衙三间茅屋,城里六户百姓。

成龙受命,执掌罗城。兴利除害,荐贤举能。访农以查民情,励耕而拓田町。绝除火耗之弊,体恤安抚百姓。严惩盗贼顽寇,遂得四乡昌平。创养济院,救困扶贫。预防瘴疬,治病救人。仁心蕴抱,廉政爱民。乐业安居称羡,丰衣足食扬名。知县离任,百姓遮道,惜别十里,呼号送行:“清官于成龙,青天第一人”。有一眇者,罗城平民。知其银少,执意伴行。全靠眇者,一路算命。赖以糊口,助其回晋。廉洁如此,世代仰敬。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成龙为官,多次迁升。宦海生涯,清廉永印。闽省都察,主张慎刑。决狱公允,执法严明。以盗治盗,不宽严并行。禁刁讼之斜风,平定扰害;除贪婪之恶吏,拯救民生。辖两江以总督,施廉政而驰名。守兰蕙之情操,秉松竹之品行。浩气凛然,抵拒不义之财;家计凉薄,独存两袖清风。衾帏敝陋,糠粥淡烹。清廉善政驰誉,俭朴生活著名。寿终任上,仙逝南京。检点遗产,笥中微存,粟米五斗,三两薄银。康熙皇帝,赋赞诗云:“秉性纯朴,廉介夙闻。”“自昔崇廉洁,勤思史道澄。郊圻王化始,镇镌重臣膺。政绩闻留犊,风期素饭冰。勖哉贞晚节,褒命日钦承。”

嗟呼!封建社会,魍魉横行。贪官作威,民不聊生。洁操苦节,唯成龙之弘志;静心寡欲,远浊流而独清。范垂百代,大江奔涌;铭刻万古,泰山极顶。当今国人,当效于卿。反腐倡廉,倾注民生。防微杜渐,风朗气正。实现梦想,中华复兴!

北方的冬天,最让人感念的就是明黄温和的阳光,那阳光格外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触,是渴望沐浴这阳光中的愉悦。北方冬日的阳光有点温文尔雅的气质,手掌一样抚慰着我们心灵。此次于成龙故里之行,大开眼界,收获颇丰。我仿佛一棵渴望了太久的小树,尽情吮吸着难得的养分,静静享受冬日的阳光和沁人肺腑的芬芳。

离开于成龙故里,回眸遥望,冬日暖阳下的来堡村,氤氲在圣洁的光华里,显得格外灿烂、明朗、动人。啊!“廉圣”诞生之地,我们还会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