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评论的“紧缺”和“过剩”
来源:文艺报 | 赵宪臣  2023年12月06日20:37

“紧缺”和“过剩”看似一对矛盾的存在,却在当下文学评论场域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先说紧缺。当下的文学创作风生水起,需要评论也必须跟上节奏,也要有一个评论的风生水起,但现实的情形却并非如此。从创作数量上来看,各种纸质文学报刊推出了大量的作品,呈现出“洞庭波涌连天雪”之势。仅就长篇小说而言,每年的出版数量就构成了对读者一波接一波的冲击。但这些长篇小说面世之后,除少数名家作品被关注被评论外,大部分作品都悄无声息地湮没,并没有获得一部长篇应有的被言说待遇。这就是一种文学评论紧缺的表现。对名家作品的无原则膜拜,凡作品都是名家的好,在一些评论家的心里已根深蒂固。所以当一些名家的新作一旦推出,就会迅速有评论家出面摇旗呐喊。所谓的评论紧缺,在名家那里是体现不出来的。能体现出紧缺的是那些写出了不俗作品,但名声不显甚至寂寂无名的写作者。他们的作品即使写出了新意,写出了与众不同,但处于没有评论家关注的状态,作品的价值得不到及时发掘。这样的紧缺是不平衡、不均等的紧缺,是评论的怪现象之一。

正是出于对这种紧缺的警醒,一段时期以来,大力加强和发展文学评论的呼声不绝于耳,关于文学评论的热议也日渐增多,文学评论之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可,人们写作文学评论的热情也开始调动起来。但紧随着这种对文学评论的倡导,评论的过剩问题也相应产生。这种过剩就是,许多作家作品评论是写出来了,但发表成了难题,造成了过剩和积压。这里所说的发表是在正规的报纸期刊露面,不是指网络自媒体。因为就文学写作而言,能得到最大认可的发表途径还是传统的、有权威性的纸质媒体。只有在一些颇有影响力的重要的纸质媒体上发表,评论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彰显。但是,当下批评的现状是,专业的文学评论杂志少,很多文学报刊发表文学评论也很有限,有的根本没有评论的一席之地,造成了供大于需。

一方面是大力倡导加强文学评论,一方面却是大量的文学评论积压在报刊的投稿邮箱里发不出来,评论的过剩显而易见。当然,就邮箱里的评论投稿来说,肯定有不少还没达到发表的水准,但肯定也有达到了发表水准,甚至有一定见地的评论在等待被发现。有些可能已被发现,却因为版面紧张得不到安排,这时候的评论过剩在投稿与发稿之间就已凸显。

文学评论发表难,这是大部分评论写作者都有的切身体会。但是,发不发表是报刊编辑的事儿,写不写是评论者个人的事儿。他们时刻关注着评论的发展动向,对报刊上频频亮相的名家评论也多有阅读,但阅读后却发现,很多名家评论并不能让人满意,从中也读不出来见解有多么深刻。有些名家写的评论可以称之为“惯性评论”。所谓惯性评论就是评论家在长期的评论写作中所形成的个人套路及思维方式。这种套路和思维方式已经固化在评论家的意识之中,只要一涉笔评论就会顽强地冒头。这样的评论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但读多了肯定有“至今已觉不新鲜”的感觉。

解决评论的“紧缺”和“过剩”这对矛盾,有必要从担当发表重任的报刊编辑入手,具体说来就是应该对文学评论以质量优劣定取舍,不能以评论家的名声大小来看取,对一些名家的“惯性评论”保持警惕。在名家的惯性评论与无名者的有见地评论之间,应舍名家而取后者,毕竟文学评论比试的就是看谁写出了真知灼见。对名评论家更要高标准严要求,最起码名家的评论要超越一般评论,而不是在惯性轨道一路滑行。

文学评论关注名家作品,尤其是名家的新作品,本身也是评论常态,并不是说为名家作品写评论就该一律否定。在文学创作中,成熟优秀、已有定评的名作家更有可能写出值得评论的作品,文学评论热衷于解读评价名家作品,更有助于研判文学态势,也有益于文学创作质量的整体提升。但文学评论关注名家应杜绝“批量炮制评论”,而是以真正读出了作品奥义作为写评论的立足点。评论出作品深邃的内蕴,达到直击人心的效果,才是评论家评论名家作品的正途。那些老生常谈、依赖惯性不走心的评论还是少写为妙。

我对目前的文学评论类刊物过度强调学术规范的做法也存有个人疑虑。引用和注释在文学研究中,起到了“每一种说法都有来处”的作用,是一种学术上的严谨要求,本应予以肯定,但在一些评论刊物那里,一篇文章里有没有引用和注释,成了刊物定取舍的一项指标,没有引用和注释的文章就会被拒之门外。这直接导致了一些研究论文为引用而引用、为注释而注释的倾向,无形中助长了文学研究中的“掉书袋”、卖弄学问的风气。

文学研究和一般评论之间本来就有很多差异,学术上有关引用和注释的硬性要求,更是增大了这种差异,让研究和评论成了两辆在道上越跑越岔开的车。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不断走向融合,才有利于促进文学评论的繁荣发展。

现在各方面都在注重构建新发展格局。文学评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解决评论的“紧缺”和“过剩”问题。只有充分激活评论者的创造力,一个活跃的文学评论新局面才会令人充满期待。

(作者系黑龙江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