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魏思孝:理想的批评长什么样——王晴飞《摸象集》阅读散记
来源:文艺报 | 魏思孝   2023年12月07日10:49

一个写小说的人,要为一本评论集写评论,这多少有些不靠谱的意味,但通读全书,看着标注出来的密麻段落,我又觉得,以阅读札记的形式谈下感受总是没错的。在谈之前,我想先理清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作者对当下文学批评的态度,以及他心目中的文学批评的样貌,我再以此摘选出那些触动我的言论。这样的先后顺序,更为妥当。更重要的一点,从作者的那些真知灼见中,也更准确地看出王晴飞著文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他的态度,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体现出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青年批评家。在这些段落中,或多或少,我们也能明白,他的可贵之处。

正如王晴飞在这本评论集的自序中所言,“收在这本小书里的文章,是我这几年文学评论的一个小集。我在治学上历来没有完整的规划,不免‘从心而欲’,看到哪里便是哪里,这也是‘破碎’的根本原因。书中所收文章,多是作家的作品论,偶有几篇略近整体的篇章,则是在阅读作家作品并试图阐释时产生的难题与困惑。当然,人的兴趣总有其大概范围,事后来看,我关注的作品,说起来无非是反映出人生的恒久性或时代性,也即或是试图理解更广大范围的人心,或是察觉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异性。”不论是从心而欲,还是破碎,其实都恰好说明了《摸象集》在一定程度上的包罗万“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单纯地瞄准现当代文学作品,寄生于此批量产出的一本文学评论小集。从中,一方面能看得出作者广博的阅读,又能发现作者对待文学批评这个主业的思索。

关于文学批评这个行当,或者说这门技艺,在《批评三题》中,作者明显感觉到,我们与文学世界之间,隔着一个文学理论的鸿沟。将过度依赖文艺黑话的评论用一个函数公式来展现:f (x)=y。x是作品,f是文艺黑话,y则是评论文章。只要将作品源源不断地放入文艺黑话的算法里,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文学评论产生出来……这样的评论是可以批发的,并且立等可取的。由于不是批评家,我平时看文论不多,偶有涉及到自己的会读一下,当然,夸赞自己的评论难免会觉得要更好一些。但对于文论本身,总体的观感,也如晴飞所言,黑话过多,倒是不知其所以然了。所谓大道至简,我喜欢那些用简单的道理来阐释复杂问题的文字,但作为写作者,我也不免因此自我反省:当下的文学作品,有些也确实不太值得去粉饰,或许从其中找出纰漏,进行贬损,更能体现这些文学作品的价值。而关于理想中的批评,或者说理想中的批评家,作者也有精彩有趣的论述,“即作为批评者,要努力使自己变得丰富一些,譬如研究文学而偏不单读文学书,在阅读上要尽量做到‘牙好,胃也好’。牙好,可以嚼得动;胃好,可以吃得进。只有广泛涉猎,才能造就健壮的体魄,养成健全的人格,兼有趣味的综合与理智的分析。”文学和文学评论都是综合性技艺,文学评论家自然应该是“杂食动物”,这就是所谓的“牙好胃也好”。而晴飞的追求我想或许还不止于此,他更注重的可能是文学对于人的作用——文学应该使人变得更好,使人的精神、人格更健全,而不是相反。

在《顽主·帮闲·圣徒——论石一枫的小说世界》一文中,作者写道,“权力需要限制,道德权力虽说是一种虚化的软性权力,一样可以使人内心膨胀,以宇宙真理在握者自居,变得专制蛮横,勇于粗暴干涉他人。于己,是使自己的心灵变得粗疏僵硬,缺乏对更丰富的世界和人生的感知;于人,是视天下人皆为蝼蚁而自己独为英雄救主——这其实恰恰丧失了道德追求和坚守的本意。”就像维特根斯坦的道德追求是一种搏斗、一种挣扎。对他来说,坦诚地直面自己内心,克服怯弱,避免因骄傲和虚荣而起的不诚实,才是真正的道德。道德并非得自于遵从由外部施于人的信条,道德是人在内部觅得的品质。道德与其说是一种教化,不如说是一种救赎。

在《两件事说成了一件事——读贾平凹长篇小说〈极花》》中,作者直言不讳,“文人对乡村的印象和怀想,往往难以超出两种类型,一是哀叹今日的破败与‘凋敝’,一是怀念曾经的静穆与和谐,两者其实分享着同一类型的思维和情感模式,即都没有将农民当成和自己一样有思想、有情感、在变动的社会中追求更好的生存的人,而只是将他们看作过着和我们不一样的神秘生活的神秘群体。”我和晴飞都在农村长大,至今许多亲友仍在乡村生活。初读到这段话,心中一颤。农村和农民,需要的不是猎奇的目光,更需要的是用一种平等的视角,去关注他们的生活。

除了以上所选这些段落王晴飞对我的启发,读来尤为感动的,还有在《经验、文学与“无穷的远方”》中,他对文学的肯定和理解,“对人类内心黑暗面的深层体察,固然丰富了我们对人性的认知,但过度体察也可能损伤对人性广度的理解,走向偏至,因过于深刻而失去广博。文学要切中更广大的内心,使我们更多地去理解、关心他人。当我们各自握着手中碎片化的观念、片面的知识而各执一词时,也只有文学的感受可以使我们放下偏执,想起‘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愿意倾听别人,习得感知他人痛苦与欢欣的能力。这是感受的力量,也是文学的力量。如果文学都碎片化了,将人各各分离,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接近与亲近彼此呢?”作为一名写作者,读到这样的文字,我是能够感受到力量的,这让我们在文学已经失去轰动效应以后仍能坚信文学的力量,也提示我们文学可以更深刻,但不必因此走向狭窄。

在《摸象集》一书中,除了上面所提到的篇目,令我眼前一亮的,还有《杨康之死》这篇。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从“杨康”这个武侠小说中虚构的人物的死,串联起中国史传、笔记中人物的身世问题,妙趣横生,好读又好玩。少了诸多当代文学作品设置的条框和人情意味,更能在里面展示出王晴飞内心世界的有趣和行文轻柔的身姿。作为读者,我希望他能多写点这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