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电影分线发行的理想与现实
来源:文艺报 | 刘 藩   2023年12月13日08:29

近日,第二十四届全国电影推介会暨第一届全国电影交易会举行,24部影片完成了分线发行签约,这意味中国电影的分线发行模式正式启动。12月1日,由章宇等主演的悬疑电影《沉默笔录》公映,这也是今年贺岁档中第一部采用分线发行的影片。何谓分线发行?其现实土壤与推广难点在哪?本报特刊发该文,以期更好实现观众与影片的双向奔赴,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编 者

何谓分线发行?分线发行,是与传统的全线发行、统一发行或者同质化发行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我国2023年有约1.25万家影院,有约7.7万块影院银幕。全线发行,指的是某部电影的发行,将全国所有影院作为目标放映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和所有同期公映的电影竞争在全部银幕中的市场份额。所有的影院在同一个档期内收到的都是一样的片源。

全线发行的好处是,若电影是大制作,而且内容好、营销好,市场占有率会很高,首映前几天的排片比可能高达40%,甚至50%,结果就是爆款效应会很快起势,赢家通吃,获得压倒性的市场优势。全线发行的问题在于:有特色的、差异化的中小成本影片、文艺片若遇到这样的爆款,甚至是次爆款,会很快沉没在市场中,在影院惨淡地几日游,甚至一日游,项目大概率会亏损。由此导致的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就是,电影市场多样性的生态会很脆弱,观众难以看到多样化的电影。中小成本、有特色的电影会逐步失去投资方,整个行业也难以借此培育新的创作人员。

理想的市场状态是实行分线发行。分线发行,指的是发行方根据其电影的特点和目标观众的差异化需求,将该电影仅仅投送和分发到一部分院线或一部分地区的影院,或者特定的影院进行放映的发行方式。分线发行的好处是,可以增加市场中电影供给的多样性,更加尊重和契合观众多元化的需求,可以通过科学的数据研判将合适的电影送到喜欢它的目标观众所在区域的影院;可以为有特色的、品质不错的电影提供更多找到顾客、实现盈利的机会。

就我国2023年电影产业实践来看,也不是所有电影都要分线发行。我国40年的改革经验表明,有效的变革多数是渐进式的。我国电影发行的理想情况是:大成本大制作电影用全线发行,部分中等成本电影也用全线发行,多数中小成本电影用分线发行。原因是:一方面,只有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全线发行才能保证大中成本电影的保本或盈利。另一方面,小的细分市场能够满足多元化的观众的差异化审美需求,有创造力的主创也可以在自己喜欢、影迷也喜欢的细分电影领域完成产业的良性循环,实现艺术理想。中小成本、有特色的内容和差异化的观影需求,是互相匹配的。

以上是理想的情况。实际上,我国的电影产业的现实比较骨感,难以支撑丰满的理想。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当年我国银幕总数达到69787块,共生产电影1037部。当年影院上映影片551部,其中国产电影数量占比为77.7%,引进片占比22.3%。2019年美国发行影片903部,但当年美国的银幕仅有41172块。对照可知,我国电影市场因为没有实行分线发行,容量还是有限,供给的多元化还是不够。以2023年国庆档为例,12部电影同时淤塞在8天的档期里,争抢固定的银幕和观众的注意力,竞争激烈,内卷严重。结果导致国庆档的票房低于预期,8天总票房为27.34亿元,票房最高的《坚如磐石》仅收获了8.83亿元。

按照电影产业的规律,以我国的银幕数、绝对观众数(大约2.8亿)计算,我国的电影市场中产品应该更加丰富多元才合情合理。分线发行无疑是改革的正确方向。分线发行将会给中小成本电影、差异化的文艺片开拓新的市场通道。虽然之前我国没有实行分线发行,但实际上已有少量实践案例证明分线发行是可行的。比如,自从2016年10月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艺联)成立后,对分线发行进行了实质性探索,通过联合多家影院,举办系列活动,为不少小成本的艺术电影找到了自己的细分市场。其中《撞死了一只羊》拿下1039万元票房,进口片《三块广告牌》拿下6499万元票房,分别是国产片和进口片中的典型案例。再如,某些粤语片、川话片和沪语片,比如《爱情神话》,可以在相应的方言区域收获远高于其他地区的票房。从内容特点、发行方式和范围来看,文艺片适合在大中城市的某些特定的影院进行分线发行,塑造特定影院的艺术品牌。案例和经验是有的,但是有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优质内容稀缺。没有足够的好电影,分线发行落地不易。即使是艺联,成功的案例也不是很多。

总之,中国电影应当突破传统的同质化、统一化的发行模式,依据影片的特点和目标观众的需求,探索差异化经营思路,积极尝试分线发行、多轮次发行、区域发行、分众发行等创新方式,培育出多元化的电影市场生态。但是分线发行模式的落地是一个渐进式过程,需要耐心培育。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