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滋养的阅读——儿童文学“成人热”观察
说起儿童文学,人们通常认为都是孩子在看。然而,记者近日在淄博市图书馆采访时了解到,一部分青少年读物都是被成年人借阅的。成年人喜爱并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多是出于对童年的怀旧和追忆。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例,1997年,罗琳的儿童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经问世,不仅获得了儿童的认可,也成功收获了成年人的喜爱。有一项调查显示,《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年人读者最初占比35%,目前成年人读者的比例已攀升至50%。
《哈利·波特》风靡全球不是偶然的,因为作家用文字为人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魔法与奇幻的世界,它的读者除了儿童外,还有庞大的关心儿童成长的成年人群体。其实,优秀的作家都不会忽视儿童,像鲁迅、巴金、叶圣陶、冰心等都写有感人至深的儿童文学作品,他们以卓越的思维和真诚的眼光观照儿童,当然也很值得成年人阅读参照。
每个成年人的心中
都驻有一颗童心
儿童文学中的故事和人物往往具有直接、真诚、无私的品质,承载着人类最美好的价值观。成年人在经历了社会的复杂和现实之后,会被儿童文学中描绘的简单和纯真吸引。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成年人重温童年的美好,给他们带来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12月10日,记者来到海岱楼钟书阁采访,在儿童文学作品展区,一眼就看到了著名作家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等儿童文学作品。据钟书阁的负责人介绍,每天来书店购书的读者络绎不绝,很多成年人是因为自己阅读而购买这些儿童文学作品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成年人中热了起来,改变了人们对儿童文学的固有认知,引发人们重新审视儿童文学的定位和功能。
记者遇到了正在选购少儿文学读物的张店区人民东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魏立峰,他购买的书中就有一本《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他告诉记者:“这是一本极佳的亲子书。作家毕飞宇曾经设想过这样的画面——年轻的父亲、母亲与孩子一起读《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父母亲读得声情并茂,孩子听得津津有味。父母亲有时停下来,跟孩子聊几句,然后他们一起笑起来。有时,聊几句之后是动人的沉默。我喜欢这种愉快的感觉,喜欢这种亲近的氛围。我就想和学校的孩子们一起好好阅读这部作品。”
在这部《苏北少年“堂吉诃德”》里,辽阔的水域、神秘的芦荡、勃发的麦地、热闹的稻田、无边的荒地以及美丽的花翎鸟和成群结队的红蜻蜓,这诗意的水乡,是毕飞宇文学的故乡。因为诗意,所以淡化了时代的苦恼、成长的酸涩。于是,孩子们爬桑树,开大会、看电影、看杀猪、骑大牛,自由自在,快乐无边。这份诗意是孩子以无邪的眼光带来的,所以很真、很纯。这背后自然有作家的理性与克制,有他的情怀与观照。
被广大读者所关注的著名作家张炜,曾在2009年莅临淄博读书节大讲堂。他的长篇小说《古船》《你在高原》等皆为耳熟能详的作品,但较少有人知道,他走上文学道路,是始于儿童文学的创作,且40多年里从未间断。谈到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坚持儿童文学创作时,张炜曾坦言,自己一直认为没有童心和诗心,就没有文学,特别是没有纯文学。托尔斯泰、雨果、巴尔扎克等大作家们都写过儿童文学,他们都有着丰沛的童心与诗心。儿童文学写作和平常的写作是并行一体的、甚至是不可分割的。张炜说,自己在写作中几乎没有将其分离过。所以这种童年视角、童年心情给予的快乐,是一直陪伴着个人的写作生涯的。面对复杂的当代社会生活,常常需要儿童的纯洁和勇气,而作家,时不时地就要充当这个儿童的角色。
殊不知,张炜创作的许多儿童喜欢的作品,更受成年读者的青睐。他说,这是自己的创作更加靠近文学核心的“诗性支撑”。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界限
日益模糊
很多所谓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创作的出发点并非“专为孩子而写”,只不过因作品中有孩子的形象和童年的情节,后人才将其归为儿童文学行列。比如《燕子号与亚马逊号》的作者亚瑟·兰塞姆坦陈这部作品是为成年的自己而作。在作品想象的冒险之旅中,成年人同孩子一样拥有捍卫正义的勇气,跟孩子共同寻找解决困境的方案。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共同的特征,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即帮助人们了解多元复杂的世界,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期许融入其中。在这个意义上,成年人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和非儿童文学作品,都是为了获得审美愉悦。
不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多陪孩子一起阅读的成年人也乐在其中。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成年人角色可谓举足轻重,甚至堪称成年人的一面镜子。“有趣”当然是儿童文学的一大特色。当生活遭遇逆境时,翻一下孩子正在阅读的书,总能发现让自己会心一笑的情节。看动画片《猫和老鼠》时,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会和孩子一起赞叹“杰瑞”的机灵,嘲笑“汤姆”的荒谬,也会探讨动画片涉及的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各领域知识。成年人通过阅读儿童文学,得以暂时抛却“生活的烦恼”。
阅读儿童文学能够重温童年的美好,但优秀的作品从来不只是表达童年的“无忧无虑”。忽视儿童文学思想的深刻性、对现实的批判性,是对儿童文学的误读。很多人都厌倦了“成功学”,但儿童文学也不是成年人的桃花源。在《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中,有的孩子不也生活在成年人的阴影下吗?很多成年人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为了找回纯真的正义感,探寻理想的生活。
随着全民阅读的普及,新时代儿童日渐成为更加成熟的读者,他们比以前的孩子了解了更多的信息,即使许多禁忌的话题也被他们轻松理解,这使得儿童与成年人的阅读品位逐渐趋同。因此,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界限日益模糊。相当一部分儿童文学作家就曾明确表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界限已不存在”,强调“儿童文学的创作并未预设理想的读者,是为儿童和成年人共同创作的”。由此可见,儿童文学不只是为孩子们创作的简单故事,也成为深度探索人性、价值观和社会问题的工具。对成年人来说,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个学习和自我发现的过程,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儿童文学吸引更多成年读者
走进图书馆
记者在市图书馆采访时,与一位正在借阅图书的读者朋友攀谈,他手里拿的是作家张炜2016年出版的《兔子作家》一书。记者问他为什么要阅读此书?他说:“一直以来有个苦恼,就是孩子不爱读书,每天只是专注于看电视、玩手机,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我从图书馆借的《兔子作家》,竟一口气读完了。高兴之余,我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童书借了许多,让孩子读,从此孩子进入了书的阅读世界。这件事让我很高兴。《兔子作家》这本书还回图书馆以后,就一直想再找来看看,相信它也能重新启发自己去思考一些问题。”
过去的时代也好,网络时代也好,总有人会脱颖而出。是整天迷于纸质阅读的孩子更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还是埋头数字网络阅读的孩子更有创造性?这是非常复杂的社会调查,据观察,似乎纸质书读得多的孩子、对大自然好奇心重的孩子,相对来说还是发展得好一点。有研究表明,学习能力这项看似复杂的能力,可以通过发展阅读能力而培养出90%以上。
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几乎所有的科目都考察孩子的阅读能力,阅读不好的孩子不仅语文拿不了高分,政治、历史,甚至需要读懂题意的数学等理科成绩也会受影响。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以色列,每个孩子出生之后,父母会将蜂蜜涂在书籍上,让孩子吮吸着书籍,感知书籍是甜的,因此,孩子也将阅读作为一生的爱好。在芬兰,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就会在家读故事、念报、讲童话给孩子听,让孩子在家庭教育里种下喜欢阅读的种子。在荷兰,孩子满四岁就开始去学校的图书馆借书看,学校还给家长专门发指导,教给父母如何配合学校在家培养孩子的精读能力。之所以这么多国家都注重培养孩子和家庭的阅读习惯,也是因为孩子的阅读能力对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日前,记者曾就“儿童文学缘何受到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喜欢”这一话题,电话采访了中国当代教育名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翟小宁。他说,世界上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几乎都是成人文学作家或者教育工作者,如马克·吐温、斯蒂文森等,都是“兼职”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的童话更诚实,都能做到让成人读者和孩子一起读,这与中国当代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所践行的是同一种价值判断和追求。
任何一个作家把儿童文学元素从整个文学创作中剥离和剔除掉,可能都不会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可见,成年人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他是在用一种潜在的儿童视角去观望全部的复杂,自然也会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获得更新鲜、更深刻、更惊异、更质朴的认知和感受。
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姜艳平告诉记者:“近年来,儿童文学作品确实吸引着更多的成年人走进图书馆。现在以家庭证借阅儿童文学书籍的成年读者,有的是借来陪伴孩子一起阅读,也有的是自己看。像张炜的《寻找鱼王》,我看了都觉得惊讶,书里有齐文化的痕迹,有聊斋的痕迹,也有海岸线文化的痕迹,写出了文学性极强的鱼味人生,童书写成这样,孩子爱读,成年人更是爱不释手。”
“伟大的文学最终都趋向于儿童文学”。博尔赫斯所言,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