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法国作家帕斯卡·基尼亚尔的中国情结
来源:光明日报 | 葛金玲   2023年12月21日08:55

帕斯卡·基尼亚尔是法国当代文学家、音乐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同时是一位翻译家,翻译过拉丁语、汉语、希腊语的古典哲学思想著作,包括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之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的著作。基尼亚尔自幼博览群书,对中国古典哲学与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中国古典文化怀有崇敬之情。他通过对中国哲学著作《老子》《庄子》的学习,深入研究了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源头。与东方对话成为他重要的创作财富,也成为他显著的艺术特点。他擅长引经据典,比如中国文学名著,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言论,老子与庄子的哲学思想,这些都构成了他创作的独特视角。他试图在不同文明、不同地域的文化“堆积层”中驻足,采撷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古代中国的文化元素,糅合进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哲学思考。

基尼亚尔的创作总是充满了对历史场景的回溯想象,对现实境遇的深刻反思,对生与死、存在与虚无、爱情与欲望的冷静叩问。他摒弃了线性的叙事结构,让西方文明与东方文化,让古代轶事与现代传奇,让历史的真实与创作的虚构,变成跨越时空的对话与诘问,创造了时空交叉、多声部吟唱又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1997年,由于心脏疾病,基尼亚尔紧急住院治疗,这样的经历使他产生了灵感,随后创作的小说《秘密生活》因其独特的文学形式获得法国文化大奖。该小说更像是一部长篇散文,熔梦境、诗歌、神话、格言、日记与小说于一炉,给人以别开生面的陌生感。作者在作品中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经历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阐释了自己对爱情的深刻理解与体验。同时通过不断的幻想与沉思,将爱、生命和文学融为一体,使读者对爱情产生强烈的、颠覆性的认知。尤其在作品中,作者讲述了自己来到中国追寻庄子足迹的旅程。小说中写道:1995年,在M(书中人物)的陪伴下,作者来到了中国河南民权县顺河乡青莲寺村的庄子故里。

基尼亚尔的这次庄子故里之旅,不仅仅是空间之旅,更是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朝圣”。作家穿越异域的时空,思索道家哲学的当下意义,把个人的知性体验延伸到对社会的理性思辨,力图重塑被现代物欲所裹挟的世俗人生。

使基尼亚尔荣膺龚古尔文学奖的小说《游荡的影子》既像小说,又像随笔和散文,融各种题材于一体。作品虚实结合,既有个人经历和中西方历史事件,又充满了作者对于时间、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影子”一词贯穿小说始终,是指那些古往今来的圣贤,远离尘世的隐修者及超凡脱俗的思想家。作者认为创作就是一种游荡,他穿越古希腊时期、罗马帝国时期、中世纪直至当代社会,跨越欧洲、美洲和亚洲,尤其是中国,“游荡的影子”在恬静的大自然中漫步,在历史长河中漂流。在该作品中,基尼亚尔将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与“无为”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应遵循客观规律,艺术与生活都是如此。作者指出,人类在进步,文明在发展,但如果忽视自然规律,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为人类带来灾难。他还预言,如果自然持续遭受破坏,未来我们将会付出金钱和生命的代价去换取水,换取空气,换取阳光。同时,作者还在小说中批判了战争及美国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的破坏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老子的遁世思想,从超脱尘世、寓居安静,到“道隐无名”、抱朴守拙,在“静好无为”的世界中顺应“自然”,深刻影响着基尼亚尔的世界观。他虽然文学成就非凡,但处事低调。他认为,名气并不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因此,他辞去了在法国担任的所有社会职务。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位作家,而是一个阅读者,只有在阅读时,他才是最具活力的。

基尼亚尔的小说中常常镶嵌着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哲学的元素,以跳跃的方式介绍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在《秘密生活》中,他刻意选择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来探寻中国人的爱情观。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相约私奔,归于市井,过着清贫而幸福的生活。基尼亚尔赞赏他们为了爱情可舍弃一切的作为——他们的爱不受社会规则的约束,不受陈规旧习的羁绊,不受家庭的管束,即使面对威逼利诱也无所畏惧。于是,所有这些规制就开始打击报复脱离它们管束的恋人。

在《游荡的影子》中,基尼亚尔以文学家的视角扫描旧日时光,钩沉湮没在厚重历史中的真相,揭示谎言笼罩下的民主与自由。基尼亚尔在小说中对古罗马时代虚假自由的批判是极为尖锐的。

在《游荡的影子》第四十四章,基尼亚尔想起了中国典籍里伯成子高的传说。伯成子高崇尚自由而愿抛弃一切的行为,与基尼亚尔追求的个人内心深处的自由不谋而合。

基尼亚尔一些作品中的审美内涵让人体悟到中国哲学和艺术的境界。他的文学创作通过对历史的洞察,透视今天的世界,用对文化的反刍诘问存在的价值,用对人类精神需要的追问去消解民众难以言说的焦虑与孤独。基尼亚尔通过与不同时空的多元文化的对话,去拜会那些不朽的灵魂,去参悟那些在历史的时空里无法抹去的事件以及事件背后那人性的本源,给予读者解读世界、历史、社会与人生的可能性。

(作者:葛金玲,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西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