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微短剧“热”的“冷”思考
来源:文艺报 | 赵 晖  2023年12月27日08:19

12月10日至13日,古装微短剧《风月变》在湖南卫视播出。该剧总时长392分钟,连续4天播完,也是我国首部在上星卫视播出的微短剧。近年来,微短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盈利模式逐渐显现,成为各大视听平台赛道布局和群众密切关注的焦点。作为时下热门影视行业新兴产物,微短剧对影视业态带来哪些影响?存在哪些危机与隐忧,又该如何解决?《文艺报》刊发该文,以期更好助力建设现代视听行业发展新格局。

——编 者

微短剧作为剧集生态的微叙事形态,对整个剧集内容生态的建构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种影响一方面指向剧集创作的质量高低,一方面指向剧集内容的价值引导。在电视剧、网络剧、微短剧所建构的三足鼎立的剧集全媒体生产与传播的文化格局中,如果微短剧以媚俗、粗俗、低俗、庸俗乃至“擦边球”的姿态横行市场,则必然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局面,严重影响中国剧集产业的健康发展。

微短剧有多“火”

这一波微短剧的兴起至少要追溯到2019年,受短视频平台竖屏微短剧的冲击,传统影视制作公司、MCN公司、IP内容版权商、营销商乃至长视频平台等纷纷入局微短剧市场,大量资本涌入了深不可测的短剧流量池。

据国家广电总局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显示,2022年全年微短剧备案数量从2021年的398部上升至2775部,同比增长接近600%。2023年初,广电总局首次公布了全国重点网络微短剧拍摄备案,正式将微短剧拍摄制作纳入监管流程。2023年微短剧市场储备量持续增长,截至目前,2023年网络微短剧备案数量已达2725部,预计2023全年备案数量将超3000部。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预计2027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

甚至,国产微短剧带动了新一波的剧集出海热,比如,微短剧海外运营机构中文在线,其不再满足国产微短剧在海外的简单播出,为了精准锁定用户,直接启用外国当地演员,拍摄题材也从“霸道总裁爱上我”之类的微短剧转向当地“狼人”“吸血鬼”系列的热门叙事。据统计,中文在线旗下微短剧应用ReelShort走红海外,11月下载量登顶美国Appstore榜。

人声鼎沸背后潜藏的危机

微短剧的市场真的那么红火吗?在我看来,貌似人声鼎沸的微短剧市场,暗藏着血本无归的危机:投资拍摄多,优质短剧少;投流折损多,真正获益少。虽然男频微短剧《无双》上线48小时投放消耗破5500万,上线8天投放消耗破1亿,女频微短剧《闪婚后,傅先生的马甲藏不住了》上线24小时充值破2000万等现象级作品不断涌现,但是,短剧80%的收益都消耗在投流上了,制作方真正获益的空间一般只有20%左右。比如,小程序剧《回到古代当太监》在上线24小时后票房破千万,片方分账60万,微短剧真正的赢家不言而喻。

微短剧的无序竞争也引起不良审美的频繁发生,以丑为美、哗众取宠、涉黄涉暴的小程序剧泛滥成灾。当微短剧行业资源被某些无良视听商贩占据,那么,微短剧必然沦为资本的奴隶。一些消解意义深层解读的爽剧,过度渲染了情绪压力,情感标签沦为金融工具,甚至在智能算法的推送下,加剧用户陷入信息与情绪茧房。劣质微短剧的负面作用相当于文化毒品,愈上瘾就愈想看,愈看就又会愈上瘾,以至于形成恶性循环。

创作者的盲目跟风导致题材类型单一,从业者素质不高导致畸形价值观满天飞,劣质微短剧严重危害了我国的文艺建设。针对部分网络微短剧内容低劣、制作粗糙、运营模式混乱的现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持续开展治理工作,在微短剧行业展开大刀阔斧的整顿治理,各平台也相继清查处置了一批违规作品及相关账号。从2022年11月下旬开始,国家广电总局从七个方面组织开展了“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截至2023年2月28日,共下线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内容的微短剧25300多部、计1365004集,下架含有违规内容的“小程序”2420个,尽力遏制网络微短剧野蛮混乱的生长态势。

垂类与圈层决定微短剧吸引力大小

笔者认为微短剧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形态:一种是依托于短视频平台进行生产与传播的微短剧,它们往往有着明显的商业属性,其中包括问题频出的小程序剧;另一种是以传统网络视听平台为载体的微短剧,它是传统剧集的微短叙事矩阵。可以说,这两种不同播出平台孕育下的微短剧,在艺术观念和叙事形态上都有着本质性区别。前者脱胎于短视频平台,它是短视频虚构性叙事的故事呈现,其遵循短视频视听创作与传播的规律进行生产,注重故事的垂类开发与价值圈层的搭建,它是短视频虚构性叙事的高阶形态。后者似乎从发轫之初,就带有与竖屏短剧争夺用户的决心,以至于在还没有探索到短剧盈利模式的基础上就匆匆赤膊上阵,试图探索一种短剧高品质发展的新路径。

竖屏短剧市场呈现出险中取胜的刺激感,这种自带“爽感”的微短剧成就了小人物的白日梦,这倒是也契合了短视频场景下的受众消费心理与即时满足感。对这种创作倾向的探索要追溯到早期的短剧《长公主在上》《我叫毛小旭》《柳叶熙》等,它们都带有极强的短视频叙事特征,即人设大于情节、话题大于故事,在叙事上通常采用话题、问题、标题单刀直入的叙事技巧。比如,2021年抖音播出了首款跨屏短剧《做梦吧!晶晶》,就是短剧创作的有效探索,它以横屏和竖屏两种方式在滴滴车载和短视频平台同播,剧中的年轻女孩晶晶遇到了20款盲盒男友,这种假设满足了女性对爱情的想象,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被演绎成如梦似真的视听景观。景观幻象吸引了众多粉丝形成价值圈层,而微短剧的功能与所有短视频功能是一致的,通过视听内容形成催眠效果,最终建立虚拟社群,这正是微短剧的吸引力法则。

以此类推,当下热播的微短剧《二十九》《东栏雪》《无双》《大妈的世界》《别惹白鸽》《念念无明》等都是通过内容垂类来锁定价值圈层,进而建构稳定社群,形成线上线下的营销开发。也就是说,微短剧中所有的人设、情节的设置都是为了在话题引导下进行破圈传播。

如果说传统长剧集更偏重叙事的连贯性、故事性和思想性,优秀剧集更关注人性的深度和叙事的创新,那么,微短剧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大众消费之间有着深层而隐秘的勾连。微短剧更像是消费主义盛行下的视听文化符号商品,其中热点人设、热议话题、热门剧情的相互配合都是为了实现微短剧有效价值变现途径下的关键节点。

探索微短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建立优质微短剧创作引导机制势在必行,相关管理部门和播出平台对于微短剧的创作不应仅停留在监管层面,更需建立评估体系和奖励机制,乃至对优质剧目进行流量扶持,管理方、制作方、平台方形成合力,促进微短剧健康生态体系的建构。

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是整个剧集产业实现良性循环的必经之路。建立有效的微短剧奖励引导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将有利于发挥微短剧创作者的艺术潜力,使得微短剧成为UGC、PGC和AIGC多元视听生产主体的创新场域,成为剧集跨媒介传播的驱动器。比如,近日登陆湖南卫视跨屏联播的《风月变》,就是微短剧创新发展的有力探索。全媒体传播时代,艺技融合已经触发剧集形态的转变,可以预见,今后会有更多长短不一、各美其美的微短剧实现跨屏生产与传播。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北京社科重点项目《融媒时代剧集内容创意新格局建构与发展路径》(22YTA0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