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化行业热点盘点
2023年,文化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奋进之姿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助力经济恢复向好、提高人们文化获得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的一年,如何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继续沿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轨道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满足社会各界寄予的厚望和越来越高的新期待,更好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还都有待广大从业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国家层面对新质生产力的表述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对文化行业来说,新质生产力的根本还是在内容。近年来在主管部门大力推动下,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文博文创、国潮国风、传统文化、直播和短视频、沉浸式和新空间等热点不断,积极因应了当下社会发展需求,有力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当前,社会各界对文化文艺文旅工作寄予厚望和越来越高的期待。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利用好既有热点的长尾效应,认真研究当前创作生产的格局、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接受欣赏习惯发生的新变化,打造新的与冰墩墩、舞剧《只此青绿》、电视剧《觉醒年代》等同量级的现象级作品,加强内容迭代升级,在创新中提升品质,在竞争中开拓新局,着力培育出新的热点,同时推动产业发展不断沿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轨道向前推进,进一步增强向远向下不断滑行的强大势能,还需要以系统化思维予以引导和持续发力。
“进淄赶烤”和文旅深度融合
2023年,淄博烧烤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分析认为,“进淄赶烤”既是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其背后是路边烧烤所折射的人间烟火气和包容自由的人情味儿。除淄博烧烤外,贵州“村超”“村BA”“天津跳水大爷”一时间也成为关注的热点。当前,看山看水看风景的旅游时代正在发生变化,为一场演出、为一场球赛、为一顿美食而赴一座城开始成为常态。重视随性、自由的在地生活方式体验,已经成为新的旅游方式和消费观念。多年来笔者一直供职于文化演出单位,认为我们的剧场演出不是刚需,但旅游一定是刚需。在当前的形势和发展环境下,怎么进一步把国有优质演艺资源和旅游资源深入结合在一起,真正建立有效对接市场的体制机制,形成与旅游资源、夜间经济、商业空间等更多元化的融合业态,是现阶段推进“稳和进、立和破”的重点。总之,“以文塑旅”怎么“塑”、“以旅彰文”如何“彰”,是全行业都需要回答好的时代命题。
电影暑期档热
2023年全国电影市场稳步恢复,特别是暑期档表现抢眼,票房、人次、场次均创历史新高,被称为“史上最强暑期档”。暑期档3个月的票房(6月1日至8月31日)为206.2亿元,贡献了全年总票房近40%。从暑期档纵观全年电影市场动向,一是以《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八角笼中》等为代表的现实题材影片引发社会话题关注。未来,体现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能够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现实题材创作仍将获得持续关注。二是以《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为代表的传统题材创新表达,通过重构历史人物和精神价值取向,成功展现出具有当代价值的影像审美。当前,从传统文化中去找寻题材,用心用情用功表达,已经成为创作的一种自觉选择。三是喜剧题材值得期待。特别是春节假期,为合家欢贺岁影片掀起观影热潮创造了很好的契机。此外,2023年电影市场中出现的超长点映、分线发行,也引发行业关注。特别是抖音利用短视频强大的媒介影响力,在《孤注一掷》等多部影片宣发中获得百亿以上阅读量,成功助推票房业绩,成为电影宣发重镇。互联网巨头和平台已经深度搅动并开始重塑电影传统的制作、发行、放映等上中下游各环节。总的来看,经历了超高速发展和疫情后的中国电影市场,正显示出强劲复苏态势。电影暑期档热为未来打破年度历史最高票房纪录、进而实现中国电影千亿元票房注入了希望和底气。
演唱会“井喷”
2023年中国演出市场迎来全面复苏,特别是演唱会表现突出。以北京为例,截至目前,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五棵松篮球馆、首都体育馆、北展剧场等共举办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活动123场,票房收入超7亿元,占全市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超三分之一。放眼全国, 2023年大型演唱会热浪滚滚,强势带动了文旅消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个别演唱会观众“跨城观演”率达70%以上,其带来的海量客流成为各地文旅快速拉动餐饮、交通、住宿、旅游消费的重要“引流”项目。有分析认为,演唱会台上台下大合唱,是情绪的一种疏解和释放。与此同时,值得行业关注的是,第四季度部分演唱会已经开始出现减场情况,开票即秒罄的现象不再,甚至出现“集体要求退票”的情况。随着演唱会需求的集中释放,预计2024年,是个演唱会就能上热搜的时代将成为过去。演唱会市场将回归理性,并将呈现出向头部集中的态势。如何让演唱会视觉效果更震撼、舞台呈现更丰富、互动形式更有参与感,是保持其社会高关注度并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微短剧的治理与开拓
《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微短剧成为网络视听“新势力”,各大长短视频平台纷纷入局并不断加码,相继推出分账扶持计划,各大制作公司、 MCN机构也积极加入这一新赛道。据国家广电总局数据,微短剧备案数量从2021年的398部升至2022年的2775部。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微短剧2023年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作为短视频时代一种新的网剧形态,微短剧情节冲突集中、反转多、节奏快,适应了当前人们审美习惯和消费习惯发生的变化,满足了人们特别是90后、00后碎片化时间的娱乐需求。有分析指出,微短剧的优势在“短”,难点也在“短”,要发挥其体量小(通常每集3至10分钟左右)、制作周期短、试错成本相对低的优势,克服当前存在的题材同质化、叙事套路化、人物脸谱化等问题,从项目策划、剧本创作、制作拍摄、宣传推广等各环节,吸引优势创作资源、人才资源集聚,走出一条规范化、精品化发展之路,用优质的内容满足观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在追求流量经济的网络时代,微短剧市场需要治理各种乱象,呼唤现象级作品,带动形成新的风口热点,其未来发展值得关注。
生成式人工智能火爆
从区块链到元宇宙再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年年热点不断,引发社会各界热议。以Chat GPT为代表的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其实质是一种基于大量数据集训练出来的大语言模型,支撑大模型的是海量的数据库资源和强大的算力逻辑(据有关报道,ChatGPT-3每训练一次的成本约为140万美元)。目前,虽然大模型在语料素材的整理加工和排列组合上速度远超人类大脑,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汽车也开始进入视野,但从“智能客服快把人逼疯了”的实际使用体验,从人工智能交通信号灯彻底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还远没到来等现实来看,当前这些技术某种程度上还处于技术萌芽和生长发展阶段,全面影响人类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甚至颠覆性地改变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还有待时日。但无论如何,科技进步势不可挡。回顾人类艺术的发展史,科技对艺术的介入和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谁与科技结合得更紧,谁就发展得更快更好。电影工业体系的发达和过去十年中国网络视听文艺的快速崛起就是充分例证。有人说,人工智能不可怕,未来取代你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比你更会用人工智能的人。因此,对文化行业来说,重点是以包容心态持续关注和讨论这些技术,着力培养自身的数字素养,发挥好智能工具在一些基础性工作上的强大辅助甚至是替代作用,提高效率效能,不断提升原创性输出的能力。
青年人才培养引人关注
文化行业青年人才和梯队建设的问题引人关注。文化行业不同于一般行业,人才培养难就难在即便建立了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也并非人人皆可成为“董宇辉”,成角儿、成腕儿和成高端领军人才,往往可遇而不可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关键在人。2023年11月,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相关文艺家协会举办第二届“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对青年人才进行大摸底、大练兵、大比武,充分体现了对青年人才成长的关注。青春代表的是一种拓新的勇气。在当前外部不利环境因素增多、内部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的发展形势下,关注青年文艺人才,实质上是对一个企业、一个行业能否有核心竞争力的关注,是对我们能否可持续发展和拥有更好未来的关注,需要全社会为之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