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浦江探古记
来源:中国文化报 | 侯仰军   2024年01月18日08:03

孟冬时节,“万年上山·诗画浦江‘中华颂’第十三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举办。借参加此次活动之机,我得以来到浦江,访千年古县,寻历史遗迹。

来之前我就听说浦江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到浦江的当天晚上,我们先去知名历史街区西街走一走。璀璨的灯光下,西街蜿蜒向前,路两边多为两层的徽派建筑,大都挂着竹灯,显得格外祥和宜人。浦江在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就曾建县,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设置浦阳县(五代时期改名浦江县)后,县治就安在这个地方,且一直没有迁移。由此说来,这条老街的历史也应该非常悠久了。

远远地听到锣鼓声,走近一看,原来是西街文艺活动中心在演戏。院子里满满都是听众,或坐或站,挤得水泄不通。简易的舞台上,一位戏曲爱好者在演唱。我问同行的金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施怀德唱的是什么,他说,这是当地戏曲,叫浦江乱弹。我说,浦江百姓这么喜欢民间戏曲,我们明天的“大展”肯定很受欢迎。

第二天,“大展”在浦江县文化馆如期举行,连演三天。演出的47个优秀剧目来自15个省区市,系从全国征集的269件作品中精选而出,涵盖了婺剧、越剧、锡剧、川剧、苏州评弹、西河大鼓、徐州琴书、南音说唱、鄱阳大鼓、四川清音、浦江乱弹等多个民间剧种及多种艺术形式,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民间戏曲艺术的精神风貌和最新成果。演出受到浦江人民的热烈欢迎,充分显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戏曲艺术的强大生命力。

此次参演的剧目中,有浦江什锦《板凳龙》和浦江乱弹小戏《画中缘》,在展现江南水乡吴语吴音绵柔之美的同时,也不乏阳刚之气,让我们感受到浦江人豪放、直爽的一面。戏如人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戏曲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周子清就是浦江人,吃晚饭时,有人说,周老师,到你的家乡了,你得给我们唱一段。他丝毫没有客气,立马唱了起来,还一气唱了六种地方戏曲,唱完一段,解释几句,说唱的内容都是“断桥不断因为许仙,因为爱美人更爱江山”。无独有偶,第二天我们在郑宅镇调研“江南第一家”时,导游提到当地有个名人也在北京工作,旁边走过去的一个村民听到我们的谈话,马上朝我们喊道:“那是我外甥!”浦江人的直爽,可见一斑。

历史上,浦江出了有名的“江南第一家”。从南宋到明代中叶,浦江的郑氏家族历经宋、元、明三朝,一直同居共食、和睦相处,时间长达330多年,绵延15世。明太祖朱元璋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时称“义门郑氏”,是传统社会“孝义”的楷模。

如今,浦江更令世人瞩目的是发现了上山遗址。2000年秋冬之际,在浦江一个叫“上山”的小山丘,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一万年前的遗址,即上山遗址,后来被命名为“上山文化”。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考古工作者在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钱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区相继发现了22处上山文化遗址,是迄今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群。很多学者认为,上山遗址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研究表明,在上山文化的分布区域,从大约3万年前开始就有野生稻分布,这为稻作起源研究增添了关键性的一环。

做过多年博物馆馆长的施怀德是个“上山迷”,近年来多次邀请我到上山遗址看看,并提出上山文化“三源(世界稻源、东方艺源、中华易源)六艺(居艺、农艺、陶艺、酒艺、纹艺、祀艺)”的命题。蒙蒙细雨中,我们到了位于浦江县黄宅镇上山村的上山遗址。在遗址上,已经就地建起了“上山考古遗址公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考古技术的进步,一旦有重大考古发现,可以立即在考古工地上建起考古工作棚,甚至建起钢结构大棚和考古舱,以保护遗址。考古工作者可以在工作棚、考古舱里从事挖掘工作,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忍受风吹日晒了。待考古挖掘结束,就建起保护展示馆甚至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各种内容,让普通民众也能够了解、学习。上山遗址上也建起了保护展示馆,建筑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

听着讲解员的精彩讲述,看着出土的一件件文物,我在由衷高兴的同时,也对一些提法产生了疑问。比如“上山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中国的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其中尤以上山文化发现的稻作遗存为最早”,这些说法是否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因为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栽培稻遗存,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的栽培稻遗存也超过1.2万年。

带着这些疑问,我回到北京后,专门请教了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曹幸穗。曹幸穗肯定了我的看法。他说,一般认为,长江中游的水稻起源早于下游。玉蟾岩和仙人洞的稻作遗址证明的是稻作文化的源头,是起源问题,这就是中华民族具有“一万年的文化史”的证据。上山文化是稻作文化的成熟期,是稻作文化向“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过渡时期,这时候已经出现聚居的村落,甚至有可能出现稻米加工的次生产品。这个阶段,已经远远越过了文化起源期,大步迈向“文明的形成期”。

这个观点,有待专家们进一步研究、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