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赶早去吃牛肉馍
来源:新民晚报 | 李丹崖   2024年01月19日15:14

一人一几案,两把菜刀三口平底锅,众食客排队翘首以待。这就是故乡亳州清晨众人排队购买牛肉馍的场景。

晨光熹微,赶早的人已经起来了,在古城的街巷中遛弯散步,也顺便拎着两笼啁啾的鸟雀在涡河边晨练半个时辰。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吃早饭。亳州人吃早饭多半第一选择是牛肉馍。

牛肉馍的烹饪历史源于元朝。那时候,北方的回民南迁,亳州城西关等地成为回民的聚居区。回民在日常生活中烹牛宰羊,以此为主要食材。他们会把大块的牛肉卖掉,在牛骨等关节上的细碎牛肉,也舍不得扔。就用这些牛肉,辅以红薯粉丝、面粉、中药材佐料等做成了牛肉馍。

深秋的故乡原野,一派成熟的气息。新收下来的红薯被做成粉丝,粉丝用开水泡发后,剁成两毫米长度的小段,拌上八角、茴香、花椒、胡椒、草果、香叶等数十种秘制香辛料粉末,撒上食盐,切上葱姜末,与牛肉馅调拌匀称后,把这些馅料包裹在面团中,用手掌按压成饼状,然后用两把菜刀抄起来白生生的牛肉馍下入锅中,熥、烤、烹、炸一通操作,看得人眼花缭乱。十分钟许,香味飘散得满世界都是。

再看那牛肉馍,焦酥金黄,在几案上,咔嚓一下切开,一股香氛瞬间飘散开来,牛肉的香、粉丝的鲜、佐料的馥郁一股脑儿撩人口腹,切下三角形的一块块,端在白瓷盘中,在馆子里或门前的竹桌竹凳前坐下来,再叫上一碗咸麻糊,就着秋风呼噜噜地喝出江河浩荡的气势。

牛肉馍以肉香、脂香、焦香等三香为主要特色,肉食赋予了美食的厚味,油脂催发了美食的香味,焦酥的皮壳增益了美食的口感。让人一经举箸,欲罢不能。

老街旧巷,很有古风,很多外地来的客商和游客也喜欢光顾这里。清晨,牛肉馍成了宠儿,老板在上牛肉馍之前一般会问他们是哪里人,若是南方人,通常会在一块牛肉馍外面包裹一层豆腐皮,这样吃起来不油腻,又增添了一重豆香。若是本地人,大可不必征询客人意见,直接切来,配以咸淡两种麻糊,且吃去。

上大学那段时间,每每想起故乡,就馋那口牛肉馍。午夜时分,耳畔常常响起牛肉馍馆子里,几案上刀切牛肉馍的咔嚓声,锵然有韵,也会有食客们咀嚼牛肉馍的酥脆声,唇齿之间,如裂帛,令人神往垂涎。

回到故乡工作后,选择了文化旅游行业,常常带外地的客人去吃牛肉馍,外地客人对牛肉馍的做法很感兴趣,我便带他们去相熟的馆子看师傅们烹饪。

做牛肉馍的师傅多半是“闻鸡起舞”,和面、剁馅、调馅儿,装饼,一通忙活下来,不觉东方之既白。客人们早已围拢过来,平底锅下火舌嘶嘶,锅内起锅烧油,生牛肉馍被两把菜刀架到平底锅灶,刺啦——待到一边被熥烹得金黄,抄刀换成另外一面,待到牛肉馍熥得双面金黄,两把大刀铲抄起来,把牛肉馍往案板上一甩,锵然落在案板上,牛肉馍的焦酥表皮仍然在吱吱冒油,随着咔嚓咔嚓的菜刀案板奏鸣声,牛肉馍被沿着“圆心”切成一块又一块,一锅牛肉馍很快被分食一空。

很多人吃牛肉馍,喜欢就着大蒜头,蒜能开胃,亦可解腻。蒜剥开了,直接吃蒜瓣,倒也符合皖北人不拘小节的气质。很多外地来的客人也会效仿本地人的吃法,入乡随俗,先从当地的一种美食开始,这也不失为融入一地的绝妙方法。

牛肉馍承载着皖北地区劳动人民的勤劳美德。它最初被摆在老百姓的餐桌上,一是因其美味,二是因为它特别能“抗饿”,通常早上七八点吃上一块,正午时分不吃饭,也不感觉到饿,这是旧时亳州人的智慧,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到辛勤的劳作上,老街深处,五行八作、贩夫走卒,各自奔赴自己的营生……

众所周知,武汉人喜欢把吃早饭称之为“过早”,部分亳州人则把吃早饭称为“吃太阳”,吃牛肉馍要趁早,烹熟的牛肉馍像极了一轮初升的红日。

“天上日头,地上牛肉,做成馍馍,吃出奔头”。这是故乡俗谚,美食中蕴含着美好的愿景,我想,这也是牛肉馍所能传递的另一种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