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烟火气与时代感:方言土语让文学作品“活起来”
来源:新华社 | 许晓青 王鹏   2024年01月24日08:37

影视剧中的方言土语一直是“接地气”的制胜一招。过去一段时间,东北方言、四川方言、广东方言等在电视屏幕上最为“活跃”,而最近又有陕西方言、上海方言赋予文学作品更加“立体”的生命。

在电视荧屏和网络视听平台上,陕西方言是近年来的“后起之秀”,《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山海情》等直接带火了黄土高坡近一个世纪的风土人情,为西北多个省份引来大客流。上海方言也在助力影视化方面迈向“2.0版”,早期有电视剧《孽债》、《爱情公寓》系列及《老娘舅》系列等,而今则有金宇澄原著、王家卫导演的电视剧《繁花》。

《繁花》海报。(受访机构供图)

1月中旬,电视剧《繁花》上海方言版首轮在东方卫视播出完毕,创造了黄金档“开年大剧”卫视收视率同期新高。此前,其普通话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8套跨年首播,也收获了高收视和好口碑。

日前,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在京主办的专题研讨会也特别提到“恰到好处地运用方言土语,在影视传播中具有独特魅力”。

“普通话版很有味道,方言版则有了更加不一样的‘化学反应’。”“剧中处处可见上海的衣食住行、方言腔调、生活习俗,让观众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上海’。”与会专家学者这样分析。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这部作品可以让更多观众了解当时的时代精神,汲取改变人生的力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点评,剧中呈现了浦东开发开放过程中的上海,颇具时代感。

原著作者金宇澄说,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就运用了上海方言的思维和发音特点来写作,这让整部作品更适合“找一个说书人,来讲故事给大家听”。

在近年来的文艺创作及经典作品改编过程中,方言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文艺界一直被灵活运用,有不少可圈可点的案例。比如,话剧《繁花》、评弹版《高博文说繁花》等一直在演出市场受到追捧,赴港演出也一票难求。

以上海评弹团为例,《高博文说繁花》演出累计60多场。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说,评弹界对这部小说的改编已探索多年,并创新了舞台调度,这对后来上海评弹团其他大型剧目的创排也很有启发。而今评弹版《千里江山图》(上集)也已首演,收到了十分积极的市场反馈。“这也再次说明,无论是影视剧中采用上海方言,或者是《高博文说繁花》中探索的以苏州方言的表述和上海方言的表演为主的一系列手法,逐步经受住了市场考验。”他说。

同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孙甘露创作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也已被改编为广播剧等。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侧耳”工作室在喜马拉雅音频平台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目前同名广播剧播放量超过340万次。对此喜马拉雅方面也表示,从目前音频消费市场的热点看,凡是适合进行声音产品二次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都在根据版权授权和开发的相关规定,逐步推出朗读、导赏及广播剧等。

近年来的这波“方言热”,也波及到了沪剧界。不仅以沪剧为发音基础的“脱口秀”受到关注,传统的沪剧团体也迈出新步,将沪剧舞台上的上海方言表达,部分引入话剧演出中。

2023年大胆突破沪剧界限,沪剧界改革创新的领军人物之一华雯牵头排演了上海方言版话剧《雷雨》,演出票多场售罄。参与其中的演职人员告诉记者,专业沪剧演员演出上海方言话剧也非易事,由于很多念白的韵脚与戏曲演唱时的规范不同,不能简单“搬运”,而是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定音和发声。

“戏剧的生命来自观众,要不断互动,听取建议意见,才能进一步成长成熟起来。上海方言版《雷雨》给了大家更多思考。”华雯说。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则表示,希望更多制作机构、主创人员相互学习借鉴,全力投入到精品创作中,把更多精品奉献给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