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好小说怎么写?知名作家李清源、李知展如是说
来源:东莞+ | 沈汉炎   2024年01月24日08:50

1月20日,“河洛与岭南的文学记忆:《平乐坊的红月亮》与《窑变》新书分享交流沙龙”在东莞记忆项目指挥部举行。《莽原》杂志副主编、河南文学院专业作家李清源与《牡丹》杂志副主编、洛阳市作协副主席李知展现场分享新书创作过程和心得,就作家文学积淀,小说结构安排、语言风格应用,以及如何破解当下文学作品同质化问题等大家关切的问题进行面对面交流,给现场东莞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启发。

场域:

厚植文学积淀,风景就在身边

李知展的长篇小说《平乐坊的红月亮》,以莞城平乐坊为名和原型,围绕岭南老街巷上不同年代的女性和她们背后的故事,重点折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岭南市井的变迁,是李知展写给岭南的烟火情书。“在莞城生活十余年,莞城俨然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莞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不少的灵感源泉,因而用笔记录下在东莞的‘记忆’。”李知展说,在东莞的11年是他的写作成长期,他不仅重构了自己的生活和文学技巧,也在各大纯文学核心期刊发表了200余万字的小说。之所以在此生活了十年才敢下笔写东莞,是因为作为一名“北佬”,我对这个地方情感要慢慢建立,对这里的人间烟火需要慢慢体悟,才能去开辟好这个文学场域。

对于李知展在东莞的成长,李清源乐见其成,认为是这片地域滋养了他,也将成为他未来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场域。在李清源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感世界百态,才能形成深厚的文学积淀,成就一名成熟的作家。李知展虽然出社会早,却一直坚持博览全书、笔耕不辍,才有近日成就。

当然,当下我们生活的场域变大了,但同时世界也变小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家生活节奏、结构、阅历也高度相似,写作时本能地出现雷同的形式,雷同的语言表达,生产雷同的文学内容和价值。李清源表示,“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过去交通不发达、通讯不便,人们基本生活在各自场域,创作各具特色。如今“因为生活高度雷同,文学创作同质化严重,文学的意义也大打折扣”。重新挖掘地域性文化和语言,是可能破解文学创作同质化的一种方式。即相信“风景在自己身边”,像李知展这样,从熟悉的故乡入手,或深挖生活所在地域,书写在域记忆。

“知展是河南出来的,受河南文化和语言的影响肯定不小。他跟我说要以东莞表达为第一表达创作《平乐坊的红月亮》时,我就有点担心。”李清源表示,故土的生活、经历、文化等一切东西都是有自己的规矩的,这种规矩可能是一种强大的文化性规律,他能不能写好东莞,就要看他能不能放下旧我,走进东莞的经验。“好在他的作品出来后,我看了很开心,因为这完全是东莞的气息:东莞发风俗,东莞的人情,东莞的生活,甚至东莞的语言。”

结构:

文章如山不喜平,框架决定作品样貌

作家陈玺说每当全身心融入角色,人物丰满起来后,人物就不再受自己控制,认为这是长篇小说创作的迷人之处和难点。作家丁燕也认为,小说的结构,尤其是长篇小说的结构设计至关重要,也是困惑很多作家的难题。为此,她也特意打听起两本新作结构设置经验。

“文学无成式,但它首先是一门技术活。”李清源表示,小说的结构非常重要,就像盖房子,框架决定了房子的样貌。不同地址条件、自然环境,房子的设计肯定不一样,同理小说特定的结构也决定了文章的表达和路径,一个合适甚至创新的结构对故事的推进,人物的树立,主题的表达都是有很大影响,我们应该追求最适合自己、最便利的表达方式。《窑变》是李清源以钧窑为背景创作的全新长篇小说,此前因为没有处理好结构问题,曾三易其稿,多次重写。

《窑变》以钧州翟家六代人对钧窑的痴迷为主线,讲述钧瓷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变化,试图反映跨度达120年的中国近现代史和人物命运的变迁。小说时间线长、体现巨大,涉及面广,行业精专,所要处理的内容繁杂,为了更好承载海量信息,顺利推动故事发展,完美呈现时代变迁、人物命运、钧瓷传承与发展,李清源最后采用“要年体”结构。这种作者自创的变种编年体小说结构,以时间为桥,以重要年份为墩,展开重要叙事。其余鸡肋时间的故事则用补叙、插叙、倒叙等方式补充,再加上楔子、后记等,形成闭环,形成内在每篇相对独立却又环环相扣的完整文本。

《平乐坊的红月亮》结构上同样巧妙。小说分为相对独立的上下两部,上部以韩春丽叶逢秋、米米何千惠互为镜像,写的是此时的欲望,主打一个轰轰烈烈爱憎分明;下部以芬姐韩玉婵互为补充,写的是上辈人的理想,安静深情。两部相互独立、笔法各异,又彼此勾连,将百年历史、几代人、几个家族,及平乐坊的市井百姓融合于一坛,酿成美酒。这也是小说不同于李知展以往作品的重要特色:多线索交相勾连,以互文回环结构,将人物、故事缝合在一个“荷包”(18万字的篇幅)里。

“文章如山不喜平。就是要让作品好看点,读起来不闷。”李知展表示,通过相对独立又回环勾连的结构,让作品动静有致,张弛有度,让众多人物施施然上台唱戏,多线索推动情节发展。同时通过步步留心、前后照应,让整部作品浑然一体,完整把握一个家族和时代的变迁。

语言:

得失寸心知,妙语动人心

李清源的小说叙述风格稳健扎实,对历史和现实的把握深沉内敛。不仅擅长通过故事和人物的相互呼应,让日常叙事具有社会叙事的宽阔与历史叙事的深沉。其小说语言表达的考究、严谨和诗化,遣词造句的古典含蓄、凝练节制,特色鲜明。李知展的小说则一向温暖、典雅、抒情,又能在情节和人物需要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两句粗粝的话,震荡人心,让人拍案。他的小说语言非常诗意,被业界大家和读者贴以“诗味”标签。

二位作家各具风格的语言深受现场读者喜爱,杨双奇、王胜江、陈亚伟、欧野、杨华之、陈苑辉等作家也纷纷不吝赞叹,提出了各自的问题。李清源表示,语言是文学最初的表现,无语言就谈不上风格和流派。同时语言是为作品和人物服务的,其体贴同样重要。就《窑变》而言,李清源更是做了一个十分冒险的尝试,反映了其对小说语言探索和创新上讲究:根据小说的时间线索和情节、结构,将晚清至今的语言变迁不落痕迹地融入作品之中。

“《窑变》是通过钧窑来讲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这120年来本国文学语言的变迁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时代、社会变迁的重要部分,我试图将这种渐变呈现在行文中。”李清源说。为此在保证整本书语言协调的前提下,通过几经修改,从晚清时期的半文半白到民国时期的带有瑕疵的白话文,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现代汉语的渐变过程。行业术语亦如是,同样与时代同步粘合。这不仅与小说中各个时代契合,也让小说语言呈现巨大的丰富性和深厚内涵,整体浑然一体、自然协调。

在《平乐坊的红月亮》里面,李知展的“诗味”语言更富多变性。不同其以往作品中舒缓、平淡、婉转、写意的“长句式”,《平乐坊的红月亮》里面的语言短句非常多,且长短句错落有致,节奏感非常强,更加低沉有力。“我是非常注重淬炼小说语言的,一部好的作品,作家要用真诚打动人,不仅要故事好看,语言也要动人心。”李知展之所以选择诗性语言写小说,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这类语言的诗意、美好去温暖世道人心。他在《平乐坊的红月亮》呈现的新的变化,不仅是其语言探索和文本创新的追求,更是为了适应小说人物众多、跨越百年时光、勾连粤港、展现大时代变迁及其间的各种人物命运的需要。

图片:李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