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感谢一路上有你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余秋尚  2024年01月26日15:29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风很温柔,花也很让人心动,有一个六岁的傈僳族儿童,跟随着他哥哥去了学校,学校的李老师根据傈僳氏族的划分,给他取了诗意的姓名——余秋尚。

想不到这诗意的名字,改变他的一生。由于是傈僳族地区,这儿童13岁才会用流利的汉话交流,19岁在《人民文学》读到少数民族作家石舒清的作品《果院》,大受启发和鼓舞,开始接触和学习诗歌创作。

这男孩爱看《人民文学》,作文却写得不怎么样,高考语文也不及格,但诗意的孩子运气不会太差,他一路读完高中、大专、本科,考入基层林业站,实现世代农民到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跨越。

这个男孩就是我。参加工作以后,我一路从乡里调到县里,再从县里调到州里,实现工作的“三级”跨越调动,成为令人羡慕的“人生赢家”,那是因为有《人民文学》“加持”的缘故。

参加工作不久,县林业局肖局长来林业站里调研,听说我是站里新考进来的大学生,工作结束后就安排我写一篇林业工作者之歌。我写了一篇“流水账”式文章就交差,他看了后很不满意,严肃地说:“你对林业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有一股‘作文’的味道。”刚好,在他坐的旁边有一份《人民文学》,便指其中一篇诗歌,让我按照这篇文章思路写。经过《人民文学》提供的范文,再加上他的指点,我写的文章很快被县里采用,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投名状”作品。从此,我再一次成为《人民文学》“粉丝”。

《人民文学》始终保持文坛领先地位。我特别爱看它在公众号上发表的文章,因为公众号方便、快捷、实时等特点,非常符合像我一样经常在外出差的文学爱好者,特别是诗歌,刊发一些全国名家作品,成为我走向文学道路的重要启蒙平台。

《人民文学》是我写作历练的主阵地。我经常模仿学习它发表的文章,认真学习比对,查找文章布局的差距,学习编辑们对语言流畅的把握,内容精练的控制,从而得到更多的写作心得。记得有一年,以亲身经历写了一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巨变的文章,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投稿进去《人民文学》邮箱,不过没有被采用。我就转投本地的《怒江日报》,不久编辑就打来被采用的电话,这篇文章后来还获得了云南报业新闻副刊奖三等奖。

我一直认为,对标全国一流的《人民文学》写作品,学先进赶先进,会让自己看得更高、走得更远。每当读到心动的文章,我会特别收藏,还会记在笔记本上,并认真的反思:为什么这样写?换作另外一种方式会怎么样……以便于不断改进自己的写作水平。

《人民文学》为我的写作打开了思路,写的一些文章慢慢受到领导的关注,今年,还推选我担任怒江州作协理事、副秘书长,一些文章或诗歌在省、州征文多次获奖,有一篇报告文学《独龙江帮扶记》还被中国作协收入《2016·中国报告》,我也被提名为怒江十佳青年,获得怒江五四青年奖章等。

感谢一路上有《人民文学》,坚守前沿,让我能有机会触摸时代文明的脉搏,唤醒我及时启航,以我之眼,记录和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

感谢一路上有《人民文学》,保持领先,尊重每个特立独行的灵魂,给了我观察世界、开阔眼界的最好视角,以我之心,真切体会和感受到坚守初心使命的重大意义。

感谢一路上有《人民文学》,与人民同行,让我时时感受到开放和包容,以我之行,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并保持不枯竭的勤奋与创作动力。

今天,文学生态、文学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不断考验着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的毅力和决心。在新时代的边关,我一定接好前辈的接力棒,继续做《人民文学》忠实的粉丝,让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散文、每一篇小说都有如雨疏风骤、隽永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