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五十余里订购《人民文学》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被招工到了地处重庆市长寿县石桥坝的原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脱硫总厂生产筹建处。平时我喜读书,尤喜读《人民文学》。安顿下来后我做的要务之一,就是订购一份《人民文学》。
石桥坝地处长寿、垫江两县接壤处,较为僻壤,加之建厂初期,相应配套服务部门也尚未完善。向他人打听到哪里能订购《人民文学》,他人也不清楚,问“你是不是非要订购这份刊物”?我点首。他人说:“最稳妥的是去长寿、垫江两县城的邮电局,比较起来,垫江县城离石桥坝要近些,但单趟仍有26里路程,去来往返50余里。”
我决定去垫江县城邮电局订购《人民文学》。当时的学徒工每月薪资18元,我系学徒工。每月除去给在老家的母亲寄去5元生活费,剩余10多元,系我全月食堂饭票伙食费与日常开支,真得分分都要算计着用。石桥坝有达垫江县城的公交车,但往返要2元多车费,相当于我在职工食堂购买一个星期的饭票钱,我舍不得掏这笔钱。
带我的师傅把他自行车借给我,叮嘱我一路小心,我向师傅投去感激目光。但跨上自行车轮胎就瘪了,内胎破了,没法骑了。师傅摇摇头说:“你就算了嘛,又不是像穿衣吃饭,缺了不得行。你喜看书,找本其它书来看看不也一样嘛。”“我就喜看这本书。”“那你就自己另想办法吧。”
那时我20多岁的小伙子,在乡间当知青干农活练就了一副好身板,每个小时步行10来里路没问题,往返一趟垫江县城也就4-5小时。我决定去垫江县城邮电局订购我要阅读的《人民文学》。时值冬季,那时石油企业发给的工棉衣,外面用缝纫机钉成一道道杠状竖纹,人称杠杠服。我把杠杠服套在身上,脚穿企业配发的大头牛皮靴,走向垫江县城。为抢在中午下班前赶拢县邮电局,我大步流星,行走匆匆。走了一程,身上发热,便将杠杠服脱了,披在肩头。
我如此看重《人民文学》,除了它有“国刊”这个誉称,还在于它系引领时代文学的风向标、晴雨表。令我感受最深的是:1978年1月刊于《人民文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真是洛阳纸贵,亿众捧读。痴情于数学研究的陈景润在非常艰难的环境下,最终破解世界难题取得重大成果,成为全国上下瞩目的焦点人物,更是广大青年学习、效仿的时代楷模。《哥德巴赫猜想》面世时,系我人生处于谷底之际,食无去向,居无固处,流浪街头。《哥德巴赫猜想》成为我奋发向上、执着进取的精神动力,最终破突潦倒困顿,走上了人生通途。
赶拢垫江县城,东寻西问,找到邮电局。营业员将我带到承办报刊订阅的人员面前。时值11月,正在办理次年也就是1982年的报刊订阅业务。我告之要订次年全年的《人民文学》,承办人员问我所在地址,我答长寿石桥坝。承办人员说应属长寿县邮电局业务办理范围。我欲告之是步行赶来的,但虑及给别人小气的印象,便答来这里是我工作单位比到长寿县邮电局要近些,承办人员又说这里也可以办,接着又说我工作单位离垫江县澄溪镇也就4里来路,镇上有邮电所,咋个不到那里去办?我答自己系到工作单位不久的外地人员,对周边情况不甚知晓。承办人员拿起电话,接通了澄溪镇邮电所,讲了我来县邮电局订购《人民文学》的事,从届时便于领取,叫我去澄溪镇邮电所办理。我向承办人员道谢,即行折身步行回返。
赶到拢镇邮电所,正值下午上班之时,一名中年男子给我办理了订购手续。当时的《人民文学》载文体量与货币值的缘故,每期0.40元,全年12期共4.8元。但仍占我全月薪资约1/4,当月除去给老家母亲生活费与我自己全月伙食费,交了这4.8元,已是囊中空空。但我没有丁点犹豫,付了全年订购费。办完了手续,那男子对我说:“小伙子,你提醒了我们的工作,我们会尽快派人到你们单位接洽,开展订购工作。”我盘算了一下,往返垫江县城加上问讯寻找,当天我步行了50好几里路程。但我不感觉累,反觉心境很爽,做了一件很值得也很有意义的大事、要事。
不久,我所在单位开设了收发室。从1982年1月起,我订购的《人民文学》按期送达,每期收到,均是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阅完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评论,美美享受这份刊物给我输送精神大餐的愉悦。有其他文学爱好者闻知后,便来找我借阅,我便与之谈妥归还日期,叮嘱要按期还给。有没按期归还的,我上门去索要。借者说:“书看了不就完了,何必看得那样重嘛。”“你不晓得,为订这份刊物,我走了50多里路程,当然得看重,而且这书有收藏价值!”
尽管现目今已是几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准订购的1982年《人民文学》尤喜篇章是:7月号头题小说王蒙的《惶惑》以及铁凝的小说《短歌》。10月号马识途的讽刺小说二题《好事》《五粮液奇遇记》与吴冠中的文艺回忆录《望尽天涯路》。12月号苏叔阳的小说《五十周年婚礼日》等等。当年《人民文学》刊发的各类分量文本,几近全系出自文坛名家之手。也几近每份篇章,均配有插图。那些优美文本与插图,令我历久弥新,存记心间。
后来,长寿县邮电局按属地业务,在石桥坝设立了邮政代办所。每到年底,我就到代办所办理订购次年的《人民文学》手续。几年下来,我保存的《人民文学》重叠堆垒。我找厂供应科的师傅要了几块运来货物折卸下的木质包装箱板,请木工师傅做成大木箱,将保存《人民文学》悉数装藏于内。那时我住生产区集体宿舍,为防不测,便将那箱《人民文学》寄存在居住生活区的挚友家中。那时石油职工宿舍多系用木竹、油毛毡搭建盖成的简易房屋。夏日季节,一家失火,挨邻房屋相继燃烧。我寄存在挚友家的那箱《人民文学》,葬身火中化为灰烬,令我痛心不已。
再后来,厂里开办了职工图书室,每年均订购了《人民文学》。管理员知晓此刊是我的阅读最爱,每期到达均先电话通知我去阅读,同时也没有了我自己订购的保管之虑。又后来,随工作单位搬迁,我到了重庆城。缘于居家地与工作单位的相隔距离,不便再去单位图书室阅读,便去离居家不远的重庆市图书馆阅读《人民文学》。2021年,临近我生日,女儿做神秘状说要送我一份贵重礼物。当女儿恭恭敬敬地将贵重礼物送到我面前时,是一份当年5月号的《人民文学》,那是她到解放碑现代书城购回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岁月沧桑,人生悠悠。我工作单位与居家地几经变迁。但不管供职、居家何处,《人民文学》是我喜读刊物。有次我去解放碑临江门,路过梯坎壁边出售旧书刊的连排摊位。我见一摊位出售2010年全年完整12期《人民文学》,不由得联想起当年毁于火中的那大箱包括自己步行50多里路程去垫江县城邮电局订购的全年《人民文学》,胸间升腾起要将眼前这套2010年完整《人民文学》购买下来作为自己的文学人生念想。
这年的《人民文学》每期10元,全年12期共120元。摊主见我神情是诚买,要价300元。理由是现今《人民文学》每期20元,全年12期240元,作为收藏品,理当要高于现今市场价,摊主说没找我多要。按收藏行的说词,货卖有缘人。加之我见这套《人民文学》虽是纸张有些泛黄,但无破损,品相尚可,于是按摊主要价买了下来。假若《人民文学》以后要征集已往己刊,我会悉数赠送,让其回归来处。假若我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到了大限之年,这套完整期刊尚藏我手,我会给家人交代,随我一同火化,让其依然是我在天堂的精神享受与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手提沉甸完整12期《人民文学》,脑子里在不停地转动:自己的人生大半,没有间断地阅看《人民文学》,且是情感愈加深厚,而当年步行50多里路程去垫江县城邮电局订购《人民文学》,无疑是加深情感的砝码。人生大半能与之不弃不离,长相为伍,精神厮守,盖源于这份刊物于我磁铁效应、深度吸引的独特文本质地与其文学魅力。
作者简介:陈启兵,先后在中国作家、报告文学、天涯、中国青年报、文艺报、文学报等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评论、纪实与报告文学。获重庆市扶持重点文学作品创作签约资金,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与定点深入生活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