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山花》2024年第2期 | 刘汀:春风吹又生(中篇小说 节选)
来源:《山花》2024年第2期 | 刘汀  2024年02月22日07:35

刘汀,小说家,诗人,出版有长篇小说《布克村信札》《水落石出》,散文集《浮生》《老家》《暖暖》,小说集《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中国奇谭》《人生最焦虑的就是吃些什么》,诗集《我为这人间操碎了心》等。曾获百花文学奖、十月文学奖、丁玲文学奖、陈子昂诗歌奖等多种。

第一章 野有蔓草

1

我躺在木沦河漾动的浅水中,耳边响着有节奏的汩汩之声,脑海浮现和身体复苏的是每一次到乌拉盖草原时的感受。它们互相重叠又如此清晰,几乎是放慢无数倍速度播放的视频,每一帧画面的像素都高达几千万,并且可以随意停止、缩小、放大。

人难得有机会这么细致完整地重新经历自己已经逝去的生活,过去如同被数码化了,连当时最细微的感触都有专门描述的代码。这与单纯的回忆截然不同,这种全方位全身心的复现因数码化而无比精微、准确,就像一列有序排列的数字,1就是1,2就是2,1+1就是等于2。

一切如此真切,一切又如此不真实。

第一次来这里,我六岁零七个月又七天,跟着母亲艰难翻越高高的乃林坝,赶着一辆马车去看望父亲小满。这年的春天,生活陷入困顿的父亲接受了蒙古族朋友达来和他父亲拉西的建议,成了他家一大片草场的牧羊人,放牧自己家和别人家的羊。那时达来在美国读书,且打算毕业后留在那里,而牧人拉西放下自己珍若生命的草场和牛羊,则是为了带着妻子萨日朗去城里看骨头疼的病。父亲说,如果爷爷北斗还活着,他一定会羡慕自己,他一生都想拥有一块独属于自己的草场,一群夜晚都不用赶回羊圈的牛羊。我是在后来不断长大的岁月里才清楚并理解这句话的,在乌拉盖,在我从小生活的周围村落里,甚至在方圆百里的十几个乡镇,北斗才是那个因为羊而成为传奇的人。

我爷爷北斗,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竟然是乌拉盖草原大尾羊的第一个改良者。那可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艰苦岁月,大部分人正在努力填饱肚子,刚刚分到田地的农民,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扑在自己家的庄稼上,农民北斗心心念念的竟然是改良羊种这种虚无缥缈的事儿,这是何等难得而珍贵啊。父亲说,爷爷最威武的时候,拥有一千只大尾寒羊,别忘了,我们村虽然离草原很近,但仍然是农业为主的地区,种田才是正途。爷爷北斗每天清晨赶着羊群出山,吆喝声,鞭哨声,羊叫声,让全村人又羡慕又嫉妒。但是后来,生活远比豺狼更凶猛,三两下就把他的一千只羊吃掉了,骨头都没有吐出一根,还把他自己也弄成了走不了路的残废。少年岁月里,爷爷在我印象中越来越模糊,老人之老,到最后都是只给人间留下一抹身影,仿佛人盯着满屏幕密密麻麻的数据引起的视觉混沌,你知道那里有内容有逻辑,但就是看不清楚想不明白。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是他一个人拖着残躯住在羊圈里,他要和他亲爱了一辈子的羊度过最后的生命时光。几天后,他绝食饿死了自己,那群羊围着他的遗体,咩咩叫了半个夜晚,好像是在给他送行,但更像是因饥饿而发出的叫喊。为了显示自己的决绝,爷爷那几天连羊草也不让父亲添加。我想,这的确是爷爷这样胸襟气魄的人干出来的事,也是他应该干的事。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身上隔代遗传的爷爷的基因比父亲的基因多得多。等我长大后,把爷爷的整个人生履历弄清,他就成了我遥远而亲切的精神偶像。父亲小满和我们不一样,他的所有冲动都在结婚之前释放了,婚后,他成了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他生活里的每一次变动都是被迫发生的。因为爷爷的存在,小满的命运也不得不和羊群、草原产生联系,但是他一生都没有在什么事上倾注过爷爷那样的热情。所以,在内心深处,我一直隔着父亲追慕爷爷,他真的像北斗星一样,在冥冥中告诉我光在哪里,人应该向光而行。我后来做的一切事情,都能找到这个藏在深处的心理动因。

让我们继续缓慢地滑动时间轴,拉片一样回溯我的草原之行吧。

没错,就是六岁,我和父亲小满骑在马背上,一起背诵母亲教的那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时候是初夏时节,野有蔓草,青青无际,夕阳在下落,黑暗像一条巨大的丝巾,正缓缓罩上乌拉盖的脸庞。我满心兴奋,眼前的一切虽然说不上多么新鲜,但只要离开我家所在的村庄,离开早已破旧的砖瓦房和土坯墙,离开一眼只能看到前后院的村子,我都是兴奋的。我从小对新东西充满渴望,我的好奇让我付出了许多同龄孩子没有付出过的代价:我剖开母鸡的肚子,只为看鸡蛋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结果自己的屁股被父亲抽得整整厚了一层;我举着雨伞从房梁跳下来,学电视里的武侠高手那样飞檐走壁,结果摔断了腿,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月;我把父亲新买的手机拆开,只为了搞明白显示屏是如何把外面的世界缩小后照进去的,结果可想而知,手机废了,我也差点废了。不过这一切我都不后悔,我心里涌动的从来不是血液,而是窥破一切、尝试一切、创造一切的冲动。从一开始,这种冲动就像洪水一样,不管不顾,肆意奔流,直到上大学,它找到了自己的倾泻口,归入一片大海,才算平静下来。我不止一次想,自己可是跨越了两个世纪的人,只要科技持续发展、我足够努力并且附带一点儿幸运,我能活到二十二世纪,我能移民火星,我能看到人类的未来或者末日。

六岁的我回头跟父亲说:“爸爸,我能自己骑吗?我想自己骑马。”

我们同在一匹马上,他在后面搂着我,抻着缰绳,马儿跑得很慢,这让我很不舒服。我希望一个人骑马狂奔,那样才有掌控感和自由感。马背的高度已经让我获得和站在草地上完全不同的视野,如果再加上速度,那一定会是更刺激、更奇妙的体验。

他使劲拍了我后脑勺一下,“不要命了啊!摔了你,我也得被你妈揍死。”除了屁股,他总是喜欢拍我的后脑勺。母亲看见肯定又要骂他,“你把冬至打傻啦!”他就会哈哈大笑说,“我看他本来也不聪明,像块榆木疙瘩。”母亲被气得说不出话,她还没见过一个父亲如此贬损自己的儿子的。倒是我,反过来劝说母亲:“妈,没事儿,他骂我就是骂他自己,我傻他也傻。”他俩都笑起来,一个笑我能这么说,肯定是不傻,一个笑我这么说,还真有点儿傻。

父亲当着草原和夕阳的面拍我,问我要不要命,我心里回答说,可以不要,但是嘴里还是没说出来。我知道他不可能同意的,不过我已经想好了,只要在这里待上几天,就一定能找到机会把这匹马偷出来,那时候,这匹马是我的,整个草原都是我的。

第三个晚上,机会来了。夏天的时候,草原的夜晚真是美好啊。你几乎看不见云彩,只有黑蓝的天空,有月亮的那半个月,月亮很大很亮,大到在天上摇摇晃晃,风一吹就会掉下来。睡觉前,我特意喝了两大水瓢水,就为了半夜时让尿把自己憋醒。

我果然醒来了,朦胧中看见旁边父亲和母亲睡得正香,两个人此起彼伏地打着呼噜。从他们的呼噜声中,我就知道他们是一对相爱的夫妻,否则怎么可能配合得这么好呢。父亲的呼噜粗壮、绵长,几乎是用全身的力气在打,且并不规律;而母亲的呼噜轻柔,有节奏,像一只幼猫在呼吸。最神奇的是,父亲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呼噜,似乎总能嵌进母亲呼噜的节奏里,他那么大声,有时听起来几乎要断气的样子,最后总是消融在母亲轻微的呼噜里。看着熟睡的他们,我心里荡漾起莫名的幸福感和激动,但是屋外的一切更让我激动。我悄悄下床,穿好鞋子,轻手轻脚推门而出。

我们住的是拉西爷爷家的几间老房子,房子前面有个很小的院子。说是院子,不过是用粗细不一的木桩围了个栅栏而已,地面长满各种杂草,偶尔有几朵黄色小花,开得委委屈屈。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满是杂草的院子而不是我家的院子,我家院子里是一畦一畦的青椒黄瓜茄子,被母亲打理得整整齐齐,连根羊毛细的草都看不见。这满院杂草多好啊,里面肯定潜伏着各种蚂蚱、蜻蜓、蛐蛐,甚至小蛇,那才是让我激动的原始森林般的乐园。

月光下,草丛里果然有虫子在叫,我分辨不出是什么种类,只觉得它的鸣叫声清脆尖利,像小伙伴们在吹春天的杨树皮做的哨子,吱吱吱,吱吱,吱吱吱。院子的东侧,是用铁丝网围出来的羊圈,上千只羊或站或卧在那里睡觉。只要醒着,它们就会一直叫,一直叫,叫得人心烦意乱。那匹马就在围栏边上拴着,甩动长长的尾巴打蚊子,嘴里咀嚼着青草。我悄悄往边上走,月光很亮,能看清脚底的不太平整的路,但走上去仍然轻飘飘的,好像走在松软的麦秸垛上。马的眼睛很大,睫毛很长,长在脸的两侧。它看我的时候,我会忘记它是一匹马。费了好大劲儿,把马笼头从木桩上解下来。父亲打的是猪蹄扣——每年杀年猪的时候,他们都会把猪的四个蹄子前后交叉,打上猪蹄扣,那头猪越挣扎,扣就越紧。我用牙咬了半天,才把被马拉得紧成个疙瘩的扣子解开,牙都快扯掉了,满嘴皮绳的味道。

那匹马很乖,打着响鼻,四个蹄子轻轻踢踏,没有发出更大的声音。它似乎知道我想干什么,并且很愿意配合。我牵着它悄悄走了一段路,离院子很远了,感觉现在就算喊一声,父亲和母亲也很难听见,才放下心来。

现在,它属于我,草原属于我,夜晚也属于我了。可问题是,我怎么上马呢?我只有六岁,虽然身高比一般孩子高一点儿,也远远不够跳到马背上。它的毛又是那么光滑,像母亲珍藏的绸子衣服。我能摸到马的肋骨,就在一层薄薄的肌肉下面,一根一根像院子的木栅栏。后来,我尝试着让马趴下来,它竟然听懂了,前腿跪下,我伸腿便能跨到马脖子上。我跨上去,它一使劲站了起来,我从马脖子上滑到马背上,然后顺着马屁股掉在草地上。第二次,我紧紧揪住它的鬃毛,它也聪明地在站起来的同时脖子缓缓仰起,我像坐滑梯一样从马脖子滑到马背,马鬃和缰绳拉住了我。

真没想到马背如此宽阔,我的两条腿几乎被全撑开了,能感觉到腿筋绷紧。然后我看到了月夜的乌拉盖。它那么阔大又那么精致,一切都氤氲在某种似雾非雾的气体之中。我甚至看见了远处流淌的沐仑河,浪花把一个又一个月亮抛到空中,然后烟花一样炸开,变成许许多多萤火虫,飞到草原的每个角落。西侧的山坡上,好像仍然有羊群在吃草,它们泡沫一样缓缓移动,不一会儿,就从这个山坡到了那个山坡。我感觉到了微风,它在草尖上制造出各种声音,马嘶牛叫虫鸣。这些声音汇聚到一起,让一切都活了起来,漫画书变成了动画片。这些画面和场景,被一一存贮进我的脑海之中。许多年之后,我将用另一种方式重造这一夜的景观,或者可以说,这一夜的景观在许多年后重建了它自己。

我想让马跑起来,眼前如此平坦而开阔,没有任何阻挡之物,我们可以尽情奔跑。但是那匹马只是踱着步子,并不跑,我急了,用手去拍它,只能拍到马背的后部分,何况就算我用尽力气,把手都拍疼了,对它来说好像也只是挠痒痒。我的力量如此渺小。

最后我没能实现骑马奔驰的愿望,那匹马一边啃食着青草,一边在离院子半里地的草地上转悠,直到太阳从东边跳出来,把一切都照亮。我趴在马背上睡着了,口水流在它的脖颈处,又滴到地上,和草尖的露珠混在了一起。

母亲替我承担了偷马的事儿,她说是她一大早让我牵马去河边喝水的。父亲的眼神看透一切,但是他没有再说什么。他拍着马的脖子,轻声道:“还是你最懂事。”

后来的日子里,那一夜的场景像是种在了我脑海中,每当我独自一人面对空寂夜晚,它都会重现,并且每个细节都像电脑绘图时使用渲染功能一样,一点点丰富,一点点精细,一点点完整。再后来我很少再去草原了,我跟爷爷、拉西甚至父亲都不一样,我对草原没有本能的依恋,我和那里的一切都没有实在的情感纽带。我只是痴迷那一夜的场景和感觉、氛围,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那并不是自然之境,那是人造的自然,是我的精神和魂魄所塑造的自然。我还是走上了常规的轨道,读书、考学,去北京上大学……家乡的事情离我越来越远,乌拉盖回到一个名词的位置。

所以,我虽然被爷爷当年改良羊种的行为所激励,却难以想象他这么做的真正原因,我没机会问他,父亲的诉说又总是语焉不详。按道理,他应该做的不是改良土地或者改良粮种吗?他怎么会想着养羊,并且第一个在这片土地上养新品种大尾寒羊呢?疑问是不必停靠的小站,只是路过,我像一列常规列车,按照既定的轨道和时间表走走停停,逐渐长大。在同时,拉西爷爷的儿子达来从美国回来创业,和一个叫陈皮特的上海人开了一家叫大尾羊的涮肉馆。涮肉馆发展很快,几年的工夫就开了上百家分店,可一夜之间,达来失去了一切,大尾羊成了别人的。达来不甘心,又跑回乌拉盖草原,跟我的父亲小满一起种草药。种了一年多,草药长势不理想,向来不敢冒险的父亲就退缩了,撤出了自己那部分股份。极端的达来铤而走险,竟然偷偷在草药种植园里种起了大麻。最后,那时已病入膏肓的萨日朗奶奶一把火烧掉了整个种植园,达来被捕入狱,了结了这一切。

达来入狱后,父亲陷入了某种从未言说的自责。他觉得,如果他当时再坚持坚持,没有临阵脱逃,达来就不会去冒险种大麻,萨日朗奶奶也就不用因此而葬身火海。大火之后的第二年春天,父亲只身一人到草原上去,跪在那片被焚之地痛哭流涕。拉西爷爷找到他,把他拉到家里去喝酒,他们喝得烂醉。拉西安慰父亲说,这事怎么能怪你呢?有些草既然在土里扎了根,总会长出来的,等它被牛羊啃了,被风霜侵了,干枯了,才会知道自己该不该长出来。

他们也不碰杯,自己喝自己的。喝断片前,父亲听拉西爷爷嘟囔着:现在啊,我都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出生,该不该活这么久。

这都是我后来在他们的讲述中所了解的事,这些事也存入了我的记忆,并且生出根须,一点一点地和我认识的人、经历的事连接上了。事情和数据是一样的,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数据,聚积到一起之后,就会渐渐勾勒出世界的轮廓。

2

我第一次真正面对自己的地域身份,是在大学报到的那天。

当我走进那间六人宿舍,找到贴着自己名字的床铺,把皮箱里的东西一件一件拿出来摆在床上和放进储物柜时,宿舍里响起了一个声音:“什么味儿?”那时候,已经有三个同学到了,一个正在抱着笔记本电脑打游戏,一个和我一样在收拾物品,还有一个贴着一张面膜仰面靠在被子上。声音就是他发出的,因为敷着面膜,看不清他的嘴,所以那句话像是那张黑色的海藻泥面膜说的。

“什么味儿?”面膜又说了一遍。

我忍不住吸了一下鼻子,闻到了淡淡的香水味,衣物和被褥的棉麻味儿,桌上摆着的几个热带水果的甜腻味,另外就是从门外不远处水房和卫生间里飘过来的潮湿味。没有别的了。

“一股羊膻味儿。”那张面膜又说。

我愣在那里,心里想,难道是我身上的味道?我使劲嗅了嗅自己,闻不到什么。

那张面膜扯下来,露出一张并不白皙也不光滑的脸,浅黄色,像是小时候村里得肝炎的人的脸色。

“你俩谁是内蒙古的还是新疆的啊?”他问我和另一个整理东西的同学。那个同学是个寸头,个子不高,头很大,有点儿胖,看起来像功夫熊猫里的阿波。

阿波回头说:“我海南的。”

面膜的目光便看向我,连打游戏的那位也把眼睛瞟了过来。

我只好承认,说自己是内蒙古来的,老家赤峰市巴林左旗。我心里想,我虽然是内蒙古来的,可家是在农村啊。

面膜说,赶紧去浴室好好洗个澡,还有你那些衣服,都好好洗洗晒晒,羊膻味太大了。不好意思,我闻不了这个味道,一闻就干呕。说着,他呕了两声配合自己的话,但明显是装出来的。

我瞬间尴尬到极点,这种尴尬很快变成恼怒。

“滚!”我说。

“什么?”他没想到我是这样的回答。

“滚。”我又说。

“嗨,别急呀。我就是提个建议,你不听拉倒。我是为你好。”

我手里刚好拿出了一把刀子,这是小时候拉西爷爷给我的,一把小巧的蒙古刀。我带着它,其实并不是为了防身,只是因为喜欢。现在,这把刀成了我装腔作势的工具。

面膜悻悻地哈哈笑了两声:“幽默,这是幽默,开个玩笑啊,哈哈。我是北京人,我最喜欢吃东来顺的涮羊肉了,嗨,把肉涮得了,蘸上麻酱,别提多香了。”

我把刀子放在了床头的架子上。

后来,在宿舍同学的第一次聚会上,面膜喝多了酒,把一张蜡黄的脸凑到我面前说:“冬至,那天你差点把我吓死。我还以为你要捅了我呢。”

我拍拍他的脸说:“那天你再多说一句,我就真把刀子拔出来了。”

“嘿嘿,”面膜笑了,说,“现在你可吓不住我了。我后来偷偷看过你那把刀,其实里面没有真刀,就是个装饰品。”

这小子,还挺鸡贼。

面膜是北京人,阿波是海南人,喜欢打游戏的林栋是福建人,说话HF不分,我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小福建。还有两个,一个是广西的酸笋,一个是广州酱油仔。酸笋的名字来源于他钟爱的螺蛳粉,螺蛳粉里的主要配料之一就是酸笋。酱油仔呢,则是因为对他来说最美味的东西都是白灼或者清蒸,然后淋上酱油即可。开学那天,面膜闻出了我身上的羊膻味,很快他也闻出了其他人身上的酸笋、椰汁和酱油味。没过多久,那间宿舍就南北各种味道混合在一起,加上脚臭和汗臭,形成了独一种味道。真是神奇,在男生宿舍楼里,大家过着完全一样的日子,但是每一间宿舍的味道竟然都不相同。而女生宿舍里则几乎都是一样的香味,洗发水、护发素、护肤品等等的清香。开学后不久,班里有个女同学摔断了腿,每天要两个男同学去女生楼把她背到教学楼,我们都进去过。

聚餐喝酒的时候,我们互相打问各自家乡的情况,把那些道听途说得来的疑问和好奇抛给对方,然后得到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比如我们问阿波,“你们海南的椰子树那么高,怎么爬上去呢?”阿波兴奋地回答说,“有专门的工具和鞋子,别看我又矮又胖,摘椰子可是一把好手。”我们都以为他是吹牛,后来的体育课上,他竟然真的像熊猫大侠阿波一样在单杠和双杠上自由翻滚,连老师也惊掉下巴。再比如酱油仔,他讲起喝工夫茶,能说一个下午,用什么茶具什么水,水烧到多少度,第一泡为什么不能喝,好茶能泡几十泡,最贵的茶叶几十万元一两。他把大家都说得口干舌燥,只能猛灌凉白开聊以自慰。

除了面膜小时候跟父母去过离北京比较近的坝上草原外,他们都没有去过草原,对内蒙古的想象全部来自影视剧和网络,自然也对我的生活充满好奇。

酱油仔问,冬至,你们那里现在通网络了吗?

在他的问题中,仿佛草原还处在几十年前,但是我不准备拆穿,我喜欢煞有介事地胡说八道。我觉得这是真正的讲述的魅力、虚构的魅力——在回答的这一刻,他们会得到期望中的答案,好奇心获得满足、刻板印象得以印证,而当某一天他们身临草原,则会发现从我这里听到的一切都经过了夸张和变形,眼前的一切和我的叙述截然不同,这时,现实发出强力冲击波,他们会更加震撼。“虚构不是现场,虚构是回响。”大学二年级的某次讲座上,有个著名作家如是说。

于是我告诉他们,甭说网络,就在我来北京上学的前一天,我们家里才通电。“你不知道,那天晚上,我们全家人都哭了。我们终于不用点蜡烛点煤油灯了,我们整夜开着电灯,盯着那仿佛永不熄灭的光,直到双眼干涩之后流出泪来。从此之后,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个夜晚,多了一个白天。”

他们边听边唏嘘,脸上是半信半疑的表情,但是我说得无比诚恳,甚至说起流泪,我的眼角也泛起泪光。我指着当时饭店里头顶上的圆形灯管,痴痴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把家里的灯泡换成这种节能LED灯管,我要我的村庄也灯火通明,让整个乌拉盖草原亮如白昼。”这一刻,我的确是真诚的。

“干杯,干杯。”他们举起酒杯。

“敬光明。”

“敬阴影。”

“敬他妈的电闪雷鸣。”

有关草原的谎言逐渐衍生为一个故事,一段生活,一个童年,甚至一个新世界。我徜徉在虚构的过去中,几乎连自己也信以为真,因为我喜欢这些不着边际的虚构在别人眼里被当作真实。我不是作家,但是我热爱让真假交融,这是不是就是爷爷这个种田人非要去改良羊种的那种冲动?

管他呢!

特别是和我们所学的专业对照起来,你就会更加确信这一点。我们的专业是动画与游戏设计,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都猫在机房里,用1和0两个数字来构造逼真的画面,或者把已有的画面做成各种格式的图,二维,三维,动态。我们尝试把一切组合起来,复活上面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一个个数字人在我们建造的原野、城市、社区、街道、房屋里吃喝拉撒睡,复制和上演与人间一样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许多在真实世界里难以实现的事情,在这里都可以按需定制。我们彼此开玩笑说:“你们不觉得,在虚拟空间里,我们和上帝一样无所不能吗?”这的确是不知天高地厚、未经生活历练的年轻人说出来的话。

我的讲述越来越丰富,内容主要集中在草原生活上。好笑吧?在本质上我根本不是牧民,也从未真正在草原上长时间生活过。爷爷虽然养过上千只羊,父亲帮达来管理过一大片草场,但是我和我的母亲,一直住在乃林坝前面的村庄里。村里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种田,是在干燥的山坡上种下五谷,一年一季,春种秋收。但是对宿舍里的同学来说,我来自内蒙古,也就等同于来自草原。我默默接受并依赖上了这种误读,为了让误读表现得更加真切,我沿着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不断填充内容,就像一个主妇在给新家添置家具,今天塞个柜子,明天摆个沙发,后天换台冰箱,很快,这栋房子就充满了生活气息。

我跟朋友们说,我从小就住在草原上,在蒙古包里呱呱坠地,喝的第一口奶不是母乳,而是羊奶。蒙古包的顶部有一扇小天窗,夏天夜晚的时候,我们会把挡窗子的羊皮或牛皮掀开,躺在木板床上凝望无尽苍穹。那时候苍穹真小啊,小得让人忽略了距离,仿佛它就凝结在蒙古包顶部不远处。看着看着,就会发现小小窗口(也是一个取景框吧)里的景观发生了变化,那些可见的星子们的位置变了,有的靠近,有的分开,有的更亮,有的暗淡,和地上的人来人往、牲畜的生生死死一模一样。

我知道这群荷尔蒙爆炸的年轻人对这种浪漫场景并不敏感,他们喜欢传奇,喜欢那种硬碰硬的情节,于是我给他们讲草原上的暴风雪——它们完全来自父亲母亲偶尔提及的情况,其余的就全靠我想象,反正我家的农村一样刮风一样下雪。我的想象毫无限制,因为我的听众从未体验过这种环境,他们对我述说的一切深信不疑。我有时候想,可能世界就是这么形成的,我们现在信以为真的那些别处和别人,都不过是某一张巨大嘴巴巧舌如簧的讲述而已,至于所谓的真实,则如暴风雪中的一粒雪花,不是埋藏在大雪深处,就是被狂风吹着四处飘荡。

暴风雪来临了,我说,它席卷了整个乌拉盖草原。单纯的风和单纯的雪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们两个的结合,就像我们的父母,哪个单独跟我们发火甚至打我们,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联合起来收拾我们,同时也攻击对方。暴风雪肆虐,但是人们不得不走出摇摇晃晃的蒙古包——如果不是提前用牛皮绳、石块、勒勒车等固定,这顶蒙古包早就变成一块破布飞走了。他——这个他只能是我的父亲小满来扮演——仍然要去给圈里的牛羊添草,尽管他自己已经两天没吃口热饭喝口热茶了。风太大,根本不敢起火。风雪打在小满脸上,那张脸包裹得只留了呼吸的口鼻和看世界的眼睛,但露出的那点皮肤依然被雪粒击打得生疼。那些雪粒,仿佛要把在狂风那里受的委屈全都转嫁到人身上,它们报复杀父仇人般地狠狠击打着小满。小满挪到草垛,费了好大劲儿才拎起一捆干草,风要把草夺走,他拼命护着它。他赢了,把那捆草滚到了羊圈里,那些可怜巴巴的羔羊们嗅到了草的味道,纷纷叫起来。那叫声如此凄惨,几乎令暴风雪动容。

“同学们,朋友们,你们听过羊叫吗?听过羊饥饿和恐惧时的叫声吗?”我不失时机地问他们。

“不就是咩咩咩吗?羊不都这样叫吗?”面膜说。

其他人也随之附和,“就是就是,没亲耳听过羊叫,可是在电视上看到过听到过啊。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叫了我整个童年呢。”

“不,”我大摇其头,“真正的上千只饥饿的恐惧的羊的叫声,绝不是咩咩这么简单。重复到一定级别,就会变成震撼,当一个简单的咩咩声变成成千上万个同时并且连续的叫声,你就会发现它不是人间的声音,它是地狱的声音,也是天堂的声音。羊的叫声里,天然带着凄惨的感觉,但是在上千只羊的集体哀求般的合唱中,却传递出某种盛大的欢欣……”

这一段完全是我移花接木、改弦更张、真假互释创造出来的。那几天,我在图书馆里随意翻书,翻到了一本叫《人类学诗学》的外版书。那本书里有一个故事,说在古代某地某国,有一个国王,是个暴君。这个暴君充满想象力。想象力这个词真是可怕,放在作家那里,可能意味着情节瑰丽的故事,放在画家那里,可能是超出人们日常经验的画面,放在音乐家那里,可能是激动人心的乐章,放在科学家那里,可能是E=MC2,但是,一旦放在暴君那里,就会是人间惨剧。不信你看商纣王的炮烙之舞,你看吕后的人彘之刑,都是他(她)们想象力的结果。扯远了,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暴君,总是被土地上的游吟诗人们攻击,这些家伙四处游走,用吟唱的方式传播着他的种种暴行和乖张,让他不胜其烦。他让人捉住他们砍头,可是那些谣曲长了腿一样四处流传,唱的人死了一个,还会再来一个,他们似乎一点都不害怕死,他们甚至以死为荣。有一天,暴君在吃饭的时候突发奇想,他命令人铸造了一头巨大的铜牛,牛的腹部是空的。他让士兵把那些游吟诗人投入牛腹中,然后在牛肚皮底下点燃柴火,随着温度上升,铜牛越来越热,牛腹像一口特制的大锅,里面的诗人被灼烫得惨叫连连。可是,在广场围了好几圈的看热闹的人听来,那些惨叫因为经过铜皮的过滤,竟然像人最快乐最幸福时的声音。暴君哈哈大笑,对着众人高喊:“看啊,听啊,我的臣民。这是什么声音?这就是诗的声音啊,如此愉悦,如此欢乐。”从此之后,人们便再也不信任游吟诗人所唱的那些内容了。

我记住了这个故事,并且改造了这个故事,把它挪用到这群羊身上。这没什么问题。同学们被这段叙述镇住了,他们有限的人生经验里,还从未有过这样复杂的感受。我呢,我所有讲述的底子,都来源于爷爷北斗,我忘不掉瘫痪的他在羊圈里绝食而死的场景。当我开始懂事,开始明白这种决绝和绝望之后,我的童年就结束了。他们不会明白,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只靠想象就抵达了那个草原暴风雪千羊同鸣的极端时刻。如果我也是一棵草的话,一定是倒着长的,我从草尖的露珠开始向下生长,我长到草颈,长到草胸,长到草腰,长到草腿,然后钻入深黑的地下,长回了草根里。

每天清晨——在一段沉重的讲述之后,必须说点轻松的缓缓气氛,节奏感很重要——每天清晨,我都会骑着一匹马,去二十里地外的镇子上去读书(这段移植于达来的经历,我多少知道一点儿),马就是我们的交通工具。有时候是一个人骑在马上,眯着眼甚至闭着眼,它自会走上那条日常走了无数遍的路,把我带到校门口。有时候是几个甚至十几个孩子,于是,一场毫无计划的草原赛马就开始了。十几匹骏马撒开蹄子,奔跑在碧绿的草甸子上,孩子们叫喊着,用鞭子或其他什么抽打自己的马,希望它能飞起来才好。那一天的第一名,一整天都将在学校里受到特别的尊敬。

“你得过赛马冠军?”酸笋又在吃他的螺蛳粉了,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味道,就像他们习惯了我身上的膻味。

只有一次,我说,我只得过一次第一名。我不敢太吹牛,其实我都没怎么骑过马,唯一一次独自骑马,还是六岁时偷父亲的马出去,那匹马也没有跑起来。母亲说,幸亏是家里的马,如果我骑的是野马,早就被摔死了。那之后,我再也没有碰过马。也不知为何,随着年纪的增长,我骑马的热情已经荡然无存了,我更喜欢想象骑马。

我靠这些讲述在宿舍甚至班级里塑造起草原骑手的形象。随着学业的深入,随着大家见识的增长,人们开始对我的讲述产生了怀疑,他们渐渐分辨出,哪些可能是实有其事,哪些是我胡说八道;但是没有人会去说破,我知道,每个人对自己家乡和童年的讲述里都包含着谎言,只不过我的谎言说得多一点、丰富一点、夸张一点而已。何况,在我们的专业里,本就需要特别契合的谎言和虚构,我的那些天马行空的讲述,许多次帮我或小组的同学度过了建模课的难关。

只有一回,我的讲述成了罪证。

那一年是大三,有游戏大厂给学校捐了一笔助学金,学校定下的规则是:学业和家庭经济状况综合考量,以判定这笔钱该给哪些学生。我信心满满,因为我的学业水平虽然不是名列前茅,但还是很过硬,尤其是设计实操课。另外,我毕竟来自边远地区啊,说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合情合理。情况的确如我预料,我进入了班级的最后五人名单,排名第二,基本上没啥问题。但是一周后,最后的评选结果出来,我落选了,而同宿舍的小福建补上了这个名额。

我去学生办公室追问,得到的回复是:我家里经济状况根本不差。

凭什么这么说?我当时心里底气十足,那年父亲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和达来一起搞的药材种植园里了,种植园毫无收成,家里确实极为困难。

“因为你家里有一千多只羊,一只羊多少钱?咱们就用一千块一只来算,一千只多少钱?一百万啊,你家里有一百万,你跟我说经济困难?”

老师的话让我无言以对。爷爷之后,我家里就没有过一千只羊,现在一只都没有,但是这几年来,我的每次讲述都是以一千只羊为基础的,我讲述一千只羊转场的浩浩荡荡,占满了半座山坡,讲述给一千只羊准备草料,拉草的车排了几百米,讲述它们生下羊羔,讲述售卖和宰杀。我讲了这么多次,那一千只羊便因此而存在了。

我没再争辩,默默回到了宿舍。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盘算着到底是谁跟老师说了一千只羊的事儿。看起来,小福建的嫌疑最大,但是根据这两年的交往来看,他似乎不是那样的人。宿舍的其他人?他们根本都没参加助学金的竞争,有什么理由去“告密”呢?人心不可测。

直到毕业,我都没参透这件事的正主是谁,只是从那次事件之后,我和宿舍同学的关系就变淡了。这是我刻意的,我觉得和他们不是一路人,他们根本不像我这样看重虚构的快乐,更关键的是,他们竟然把这些当成了真的。是啊,我有关草原的讲述已经彻底完成,故事进入了作者无法左右的阶段,只能任凭读者去随意解读甚至续写。

为了避开人群,我攒钱买了一台手持录像机,开始每天举着它四处乱拍。我不想当动画设计师了,我想当导演,能左右人物命运的那种。我觉得我有当导演的天赋,我挺会讲故事的,对吧?

……

(节选自《山花》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