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写下这本小书
我的新书《起跑线上:写给十五岁以前的我》取材于我中小学时的学习生活,故事的发生地是我的故乡南通,是我高中时的母校南通中学以及我初中及小学时的母校启秀中学及城中小学。这是我度过了一生中十分值得怀念的黄金岁月的地方。说是自己的黄金岁月,不仅因为它为我一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因为这是我生活得很愉快、进步最迅速、收获也最大的一个成长阶段。经过了这一段时间的准备、积累和孕育,我的整个人生有了一种展翅高翔的渴望和激情,献身科学、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鸿鹄之志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的。
我在南通中学三年的高中学习期间,祖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要开始,令人憧憬的大学生活也一步步向我们走近,大家都强烈地感受到新生活的召唤。但我们并没有为应付高考而加班加点、临时抱佛脚,而是继续着正常、轻松而有序的学习生活,努力为打好未来发展的基础默默地添砖加瓦。这一成长阶段应该就是我的一个起跑线,但我们当年并没有这一个概念,老师,家长包括我们自己也没有刻意要求我们在这一起跑线上大干一场。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的进步和收获,我所受的教益,在某种意义上讲,应该说失败与挫折比成功给我的帮助大,从同学身上学习到的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多,从老师为人处世方面所受的感染比老师在教学活动上给予的帮助更加重要,课外自己的学习、钻研比课堂学习收获更大。正由于此,我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能力,使我有了更大的潜力和较强的后劲,无形中为以后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当年南通中学那自由宽松而又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当年老师对我们严格而不苛求的态度,当年同学积极奋进、团结友爱的相互影响,使这种学习方式及经历成为可能。我在通中的学习如鱼得水,心情十分舒畅,连自己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突飞猛进的进步,这种感觉的激动人心是难以言表的。这造就了当年的我,也造就了今天的我,造就了我的一生。
我们在1953年高中毕业,这是祖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我们四个班级近180人,很多人都被名牌大学录取,其中北京大学7人,清华大学21人,复旦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22人,浙江大学31人……战果应该说是很辉煌的。七十年后的今天,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样出色的成绩想已难以复制,学生的学习负担及氛围也已今非昔比,但七十年前的往事,虽经岁月的沉淀,仍然铭记于心,并被深深怀念,总是有其道理的。
现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已经成了一种时髦的说法,甚至在学前阶段,不少家长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将这句话用于人才的成长与培养,我总觉得很值得推敲,也缺乏科学性。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不是一个100米、200米的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只要步子稳,能坚持,最终总会取得出色的成果。关心起跑线,不要因刚刚起跑而放松懈怠,自然是必要的,但决不能以牺牲一生中仅有一次的幸福童年与青少年为代价,决不能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短期的目标及效益,将在起跑线上取得先机的要求提得十分苛刻,甚至提前到了中小学、幼儿园。这些想法与做法,其实是十分短视和形而上学的,必然会打乱学生自由发展和茁壮成长的学习节奏,从长远的观点看,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严重误导甚至摧残。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意味着每次考试都要得第一名,不需要做一百题定要一题也不错,更不等于拔苗助长地提前学习后继的课程和内容;相反,应该要求学生有一个平和而积极进取的心态,有一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努力把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好,把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好,把自己的基础打牢。这样,在人生的长跑中,尽管一开始也许表现可能不尽如人意,但将来总会越走越快,越走越好,成为一个行稳致远的人。这本小书以“起跑线上”为题,并不是在中小学这一起跑线上无原则地起劲为学生们呐喊助威,而却是提倡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学生脚踏实地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自己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铺平道路,努力创造一生的辉煌。
其实,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只要坚持努力,永不放弃,总可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如果家长及老师都能理智地看待起跑线上的成败与焦虑,自觉地告别那些从长远来看弊远大于利的种种做法,让孩子们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满怀信心和勇气面对未来,我们的下一代就能真正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起跑线上了。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这本小书能对青少年的培养提供一点宝贵的启示,在教育这一层面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将无比欣慰。
《起跑线上:写给十五岁以前的我》,李大潜著,少年儿童出版社2023年11月第一版,5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