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帮助青少年合理使用短视频 ——访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
来源:文艺报 | 李晓晨  2024年03月08日07:47

阳春三月,中国进入两会时间,来自全国各地各界别的代表委员们聚焦“国之大者”,建言献策,履职尽责。每一条建议、每一份提案和议案都是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结果,都凝结着他们扎实调研、深悟笃行的心血和智慧。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关注的是近年来文化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他注意到,随着新科技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小觑。基于此,阎晶明提交了《关于帮助青少年合理使用短视频的提案》。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青少年网民数量近2亿,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10岁以前首次“触网”的未成年人占比达52%,城市未成年人“触网”年龄整体早于乡村,其中,短视频用户为10.26亿人。另据多家机构的数据显示,八成未成年用户曾使用短视频直播平台获取知识,特别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由于知识获取的传统途径相对较少,这些平台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短视频已是青少年减压放松和丰富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青少年使用短视频已是大势所趋。

短视频对青少年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当前青少年使用短视频又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提及青少年短视频使用,多见“沉迷”“成瘾”等字眼,但对此又缺乏科学卫生方面的实验证明和明确标准。各短视频平台青少年保护标准不统一,存在“防沉迷模式”“青少年模式”“未成年模式”等多种形态,打开这些模式的步骤、严苛程度、使用时长等,均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一些产品缺乏成熟的青少年保护体系即“青少年模式”,没有设置年龄内容分级、时间限定等功能,容易让青少年沉迷其中、过度使用,从而脱离现实生产生活,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正确价值观形成。此外,当前家长和学校对青少年使用短视频的态度趋向开放,但网络素养教育相对滞后,青少年难以辨别短视频的内容优劣,缺乏较好的使用习惯。青少年短视频运用仍存在城乡差距,区域间信息差异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阎晶明建议:一是中央网信办督导短视频平台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做好工具保障。将互联网平台的“防沉迷模式”“青少年模式”“未成年模式”等多种形态的保护工具统一管理。可酌情制定统一名称、打开关闭步骤、使用时长限制等,指导平台企业从技术层面筑牢保护防线,推动青少年模式的优化和完善,不断规范青少年模式标准。建立“青少年模式”黑名单制度,并共享黑名单。将贩卖青少年个人信息、发布恶意链接、传播淫秽信息、进行网络诈骗和网络暴力的账号列入黑名单,并同各平台共享黑名单,限制账号所有人在各个平台上的私信、弹幕、评论、发布等功能。指导短视频平台优化内容池,加大优质内容的建设力度。不能只单纯迎合监管,可引入知识科普、文化艺术等优质内容创作主体。指导短视频平台优化推荐模式,增加向教育欠发达地区投放优质内容的权重,以实现跨越时间、地域、行业的知识资源共享。二是规范自媒体报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自媒体报道要尊重事实,慎用博眼球的字眼。不能将短视频产品一刀切,简单地将使用时长与“沉迷”“成瘾”画等号,应理性看待青少年的用网偏好。用短视频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素养,减少网络沉迷、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三是加强家庭、学校网络素养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家长不可“谈网色变”,要对青少年使用短视频的习惯和喜好进行监督和指导,培养青少年鉴别内容的能力,可开启相关产品的“青少年模式”,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短视频。学校应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如此,才能让青少年最大限度地享受科技信息的便利,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