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如何深化全民阅读?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王双双 陈 麟  2024年03月12日08:53

深化全民阅读 恢复读书本质

■顾 青(全国政协委员,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如何深化?我认为,在互联网阅读兴盛的当下,推进全民阅读,对于商务印书馆来说:一是提倡深度阅读,希望读者能够整本书阅读、有系统地阅读、带着思考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二是加强经典图书的推荐。当下网络上存在两个不好的倾向,“替你阅读”和被资本裹挟,劣质图书蹭流量宣传。因此,推动全民阅读需要专业荐书人推荐经典图书。

报告中,将“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与“完善网络综合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放在一起,我认为有深意。深化全民阅读,一定要净化网络乱象,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深化全民阅读,最核心的是恢复读书的本质,不要将读书变成资本的狂欢,变成互联网蹭流量的工具。踏踏实实地读书、认真地撰写心得,实现自我提升,这才是全民阅读最重要的事情。

推动全民阅读走深走实

■赵剑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全民阅读”已连续11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14年的“倡导全民阅读”,到2017年的“大力推动全民阅读”,2018年的“倡导全民阅读”,2022年和2023年的表述则是“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而2024年的最新表述是“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标志着“全民阅读”经过十多年的推动,已经从理念到行动,迈上了新台阶。下阶段如何推动全民阅读走深走实,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全民阅读如何“深化”?我认为需要从三个“选好”着手。

一是选好“书”。要结合时代需要、大众阅读的需求,筛选出能够反映党的创新理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提高全民素质的优质图书。

二是选好“点”。主动融入城市活动,例如参加各地举办的文博会、展会等;加强与文化单位的合作,例如在图书馆设置少儿阅读、老年阅读专区,与企业合作组建职工书屋等;加强与公益机构的合作,例如组织图书捐赠、送书下乡等公益活动;在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组织主题阅读活动;等等。

三是选好“人”。做好全民阅读活动,必须深入基层,按类划分活动对象,对于不同群体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例如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机关、走进企业等。

在全力激发消费潜能方面,全民阅读应跳出出版圈,与其他行业跨界结合,不断拓展外延,实现走深走实。首先,与教育行业结合。一是学校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干部教育,有助于建立建设学习型组织,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也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各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知识以及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以学增智强本领,敢于担当勇作为。三是企业培训,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员工职业素养。全民阅读之于教育领域潜力巨大。其次,与文化行业相结合。可以与图书馆、书店等合作举办读书节、讲座、阅读分享活动等;与博物馆、美术馆等合作组织展览、主题阅读等;与文化馆等合作组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也可以与影视公司合作,以优秀的影视作品带动相关图书的推广,以优秀的图书作品制作相关影视作品等。再次,与旅游行业相结合。在高铁站、机场、热门景区等场所提供阅读空间,既可以增强旅客的阅读体验,也可以提升当地旅游产业的质量。可以与当地文旅部门共同策划类似“巴金小鸟天堂之旅”这样的文学+旅游IP,借助文学作者和作品的知名度,宣传相关景点,定制游玩路线。

关注并改善基层写作者创作条件

■韩敬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对于文学书写来说,人民是创作的客体,是创作成果的欣赏者与传播者,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人民也是创作的主体。一部中国文学史,便随处跃动着人民创造伟大文学的身影。从《诗经》的《国风》,到汉乐府民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到南北朝民歌《木兰辞》,到中国三大少数民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这些诗歌史上如珍珠一样璀璨的杰作都是出自人民之手。金代诗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七中说:“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高度评价了一曲天然的北方民歌《敕勒歌》。现当代文学中,《红岩》《林海雪原》也是出自普通写作者的经典。近些年来,来自基层的写作者,尤其是身份是基层劳动者的写作者纷纷开始了自动自发的创作,这些作品以贴近现实生活,抒发劳动者爱生活、爱美、爱祖国的本真情感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给读者和文坛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也产生了杨本芬《秋园》、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范雨素《久别重逢》这样的好作品。

现在有一个词,素人写作,以此概括前述普通非专业人士从事写作的现象。有评论家认为,素人写作与重点关注题材的底层写作不同,着重的是入场姿态。素人写作应该是特指来自民间、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百姓的写作。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与基层写作者是重叠的。2023年,中国作协一直在强调“向人民学习”,主张作协的大门要向基层作者敞开。在3月份中国作协组织的“作家朋友,欢迎回家——作家活动周”第一期活动中,像范雨素这样的素人写作者也受到了特别邀请,与知名作家、文学名编辑面对面畅谈,在文学平等的场域内发出自己的声音。

类似“作家回家”这样有创意的活动很有意义,问题是它的象征、示范意义要大于它的普泛性、持续性意义,更多时候,基层写作者还是处在常态之中,生活与创作上都面临一些实际的困难和问题。如加入作协有门槛,有难度;需要深入生活、调研走访时缺少经费支持;作品不太容易受到关注、得到批评家的反馈等。

我就改善基层写作者创作条件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为基层写作者加入作协组织提供便利,使他们能够更多地得到作协的关注与支持。

二是素人也好,绚人也罢(《诗经》上说,素以为绚),文本面前,人人平等。希望各大出版社、杂志社都能秉持这样的文学标准,既重名家大家,也不薄素人平民,一切都以写出好作品为原则。

三是各类文学创作与出版的资助项目,如中国作协的“重点选题扶持计划”、“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北京市的“宣传文化引导基金”等,都能向基层普通作者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让他们与知名作家同场竞技。

四是各类文学评奖能秉持质量至上、文本至上的原则,给基层写作者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

提升文化服务能级 加速推进“书香社会”建设

■李 芸(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建设“书香社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党和政府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为抓手,持续提升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建强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完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书香氛围更加浓厚,为全面提升人民文明素质和国家文明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进步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当前我们距离建成“书香社会”的愿景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思想引领不够凸显。通过阅读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段还不够丰富、形式还不够多样,社会各界的参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质量供给有待加强。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进全民阅读网上网下全面开花的成效还不够显著。特别是一些实体书店生存面临困难,文化消费模式和文化产业形态亟待创新。

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部分公共阅读空间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覆盖城乡的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亟待打通“最后一公里”。

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党和政府作为倡导者和引领者,加强统筹、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做好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凝聚社会力量传递书香理念。发挥主流媒体影响力优势,积极创办阅读、导读、书评、书单类栏目节目,形成融媒传播矩阵,全媒体、全方位传递书香理念。培育更多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头部大V、文化精英等加入“全民阅读行动计划”,通过直播、短视频、音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阅读,形成关键人群领读风尚。引导社会资源共建共享,支持鼓励更多教育机构、文化团体、企事业机构、社会组织等举办活动,提供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展阅读推广。

第二,加快推动线上线下、实体阅读空间和数字阅读平台同步融合发展。引导实体书店转型升级、融合创新,探索建设城市文化会客厅,使书店成为集大众阅读、文化展览、学术研究、主题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消费新场景新平台,推动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加大数字阅读高质量供给,加强互联网平台在优化配置阅读资源中的积极作用,政府采购服务,依托头部平台制作优质内容,开设免费阅读频道,有效提高数字阅读的触达率、便捷度。倡导机关单位高品质学习,将“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全民阅读计划”紧密结合,大兴读书学习之风,为干部员工提供有针对性、实用性的阅读内容和培训课程。

第三,结合“城市更新”,从规划伊始就将公共阅读空间纳入考虑,做到全民阅读硬、软件“两手抓”。建强城乡阅读体系,结合“15分钟生活圈”理念,加快构建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主题(专业)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现代公共阅读空间。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将全民阅读与其他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有机结合,深入社区、校园、家庭开展沉浸式、立体化主题阅读活动,推进数字化技术为公共阅读提质,创新荐书形式和阅读方式。建立科学精准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预算编制和使用监管体系,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为导向,让有限的资源能够更高效地转化为落地见效的具体项目。

推进校园“书香京津冀”建设

■安 庭(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交通、环保、生态领域作为优先发展领域正在深入推进,而持久协同更要在人才、教育、科技领域推进落实。以“书香京津冀”建设带动全民阅读,既能促进三地全面协同发展,又能在全国树立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民阅读的不断推进和深化,青少年阅读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目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教育领域的“全民阅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校图书资源配置不均衡。从整体上看,北京丰富的阅读资源在京津冀地区优势凸显。同时,小学和中学图书馆建设水平和藏书资源不一,农村、一般学校或分校相对落后。在馆藏内容上,新书特别是贴合孩子兴趣的图书偏少。二是学生阅读时间少、交流互动缺失。特别是中小学生阅读时间、互动交流主要集中在校内。家长普遍更重视学科学习,年级越高,分配给自由阅读的时间和资源越少。三是校内图书资源利用率低。学校图书资源无法兼顾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共性和兴趣爱好的个性。

因此,我建议:一是资源共享,丰富校园图书建设。建议以京津优质学校图书资源为主、在校生捐献为辅,依托教育集团、校际联盟、结对帮扶等既有跨区合作渠道,定期定量开展图书交换流动,打通数字图书资源共享共用,提升资源利用率和流通率。二是统筹联动,形成优质阅读品牌。建议由北京宣传系统与教育系统联手,遴选出热爱阅读、热心公益的阅读教育专家、阅读推广专家,组建名师巡讲团,逐步建设成为一个以北京为中心、联动京津冀、辐射全国各地、具备强大开放吸纳能力的阅读指导生态圈。选择三地有阅读热情的学校,设立阅读联盟学校,定期开展“每月共读一本书活动”,名师与学生通过线上或线下对话题讨论的引导,让孩子们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社会合力,不断丰富阅读场景。建议充分挖掘利用三地在图书馆、展览馆、书店、咖啡店等社会层面的资源,将统一品牌的阅读活动拓展出去,不断在三地联动中增加阅读场景,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通过“小手拉大手”,逐步把读书活动影响和辐射到社会,进一步深化全民阅读、促进书香京津冀建设。

林丽颖:立足本职 推动出版业融合发展

2024年全国两会,对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丽颖来说,是她履职满一年交出答卷的时刻。这一年,她参与了政协举办的多项重要活动,学习、培训、专题调研等。她说:“这一年,我的视野和格局不断打开。”作为一名出版行业的委员,林丽颖表示将着眼大局、立足本职,更多地为出版贡献力量。今年两会,林丽颖的两个提案继续围绕出版行业展开。

建议出台与阅读相关的法律法规。从2014年至今,“全民阅读”已经连续11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八大和二十大报告也有“全民阅读”的相关表述,“全民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林丽颖所在的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常年举办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也参加世界各地的国际书展,所以她对其他国家图书出版业的情况较为熟悉。她说:“包括俄罗斯、韩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在内的不少国家,都有关于推动阅读的法律法规或者法案,从立法的角度来保障本国民众享有阅读的基本权利。尤其是针对儿童等特殊需求群体的阅读给予充分支持。”例如,《阅读文化振兴法》是韩国阅读立法中最重要的一部法律,其目的是规定阅读文化振兴基本事项,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健康的情操,建立终身教育基础,强化国家竞争力,保障国民的平等读书活动机会,改善生活。2001年12月5日,日本国会通过了《少年儿童读书活动推进法》,并于同年12月12日正式施行。这部法律旨在促进少年儿童的读书活动。因此,林丽颖建议我国出台与阅读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该领域法治建设。

数据流通确权需要法律保障。当下,无论是出版行业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在林丽颖看来,出版产业关注和运用新质生产力,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充分认识数据作为产业基础要素的重要作用,实现数据有效确权和流通交易。她说,2022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对外公布,提出20条举措,为数据基础法律制度的建构确立了政策指引。后续,亟需推动相关数据立法来落实“数据二十条”。“在出版行业,数据是内容命脉,是核心要素,如果不能实现数据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权利确认,未来不论是流通还是交易、资产入表、提供知识服务等,都将面临很多挑战”。因此,林丽颖认为,抓好数据确权,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是实现数据流通交易,加快出版行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为国家科教兴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承作出更多更大贡献的基础和保障。

未来,林丽颖将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走深走实。二是发挥图书对外人文交流的作用,帮助不同国家和不同语言的民众之间增进相互了解,讲好中国故事。三是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倾听行业一线声音,探索实现路径,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化全民阅读建设 促进文学阅读繁荣发展

■吴义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而文学是所有文艺形态的“母本”,文学阅读对于培养人文情怀、弘扬人文精神、提升全民素质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今天,文学阅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危机,无论文学刊物的发行量,还是文学类图书的销量都不容乐观,大众文学阅读兴趣下降,文学读者群日渐式微。文学的意义在于读者的阅读,文学所蕴含精神力量的传递也必须通过阅读才能实现,没有读者,文学也就没有了生命,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读者,文学必须找到自己的读者、培养自己的读者,以共同铸就巍然耸立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厦。

为整合各方面文学力量,大力培养文学读者,促进文学阅读,在全国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文学阅读氛围,特提出本提案,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建立“作家文学阅读大使”荣誉制度。由中宣部、中国作协牵头从中国作协会员中选拔一批优秀作家,聘为作家文学阅读大使,并作为一种国家级荣誉,颁发专门的荣誉证书。作家阅读大师每年拿出专门的时间主动深入到乡镇、街道、企业、学校等基层进行公益文学交流、推广、服务,拓展作家与读者的联系渠道,通过作家与读者面对面的直观交流,激发公众的文学阅读热情,挖掘潜在的文学读者。

二是打造权威的文学阅读榜。由中宣部负责,出版、作协等部门联动,汇聚国内各文学出版单位力量,发动广大读者积极参与,根据阅读数据和读者、专家的评审意见,分季度和年度分别发布权威可信的优秀文学作品阅读排行榜,像打造优秀影视作品一样,打造一批读者广泛、影响深远、市场畅销的现象级文学图书,逐步强化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可考虑由中国作协牵头举办全国性的文学阅读和书评大赛,建立权威的全民阅读公益网站,为公益图书捐赠、线上图书阅读、阅读评价交流建立可靠的专业平台,打造权威官方的“豆瓣式”文学图书评价体系。

三是大力推动当代文学经典进校园,提升文学教育水平。由教育部和中国作协牵头,根据大、中、小学的实际每年评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当代文学经典作品作为必读书进入校园,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现状,跟上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步伐,提升各层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提高语文教育水平和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

四是畅通文学报刊发行渠道。由于文学报刊定价较低,而通过网络及快递渠道销售成本较高,因此订阅和线下销售仍然是报刊销售的主渠道。针对线下销售,建议出版等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街头报刊销售点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推动报刊发行企业与城市各连锁超市联合,在超市内设立文学报刊专卖货位,方便群众购买文学报刊。

五是增加公益项目中的文学图书比例。为了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出版部门推动在全国农村等地建立了“农家书屋”,工会推动在工人集中的企业、工业园区、重点建设项目工地设立了“职工书屋”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文学阅读推广渠道。建议在“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等公益项目中,增加文学图书书目和实际配备所占比例,在农民、工人等重要而庞大的群体中发现和培养文学爱好者,甚至是文学写作者。

六是将新业态与文学作品推广结合。网络直播销售等新业态为文学图书销售打开了一条新道路,并在发掘和发现文学读者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积极成效。建议由网信部门推动,各大直播平台为文学出版企业的图书直播销售提供流量支持,共同打造一批文学图书销售网红主播,将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传达给网民,特别是习惯使用网络的年轻一代读者。

以文学出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汪惠仁(全国政协委员、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中华文化赓续创新与发展,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复兴精神之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系统工程,这里既有理论观念上的阐述与宣讲,又有行政实践上的社会与国家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情感认同是重要的纽带,实现了情感认同,很多难题,都可以在“语纵不通心可通”的情景中获得对话与解决的途径。而文学是承载人的丰富情感的艺术样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与现实实践,经由文学表达与出版传播,可以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着眼于民族文学,我国文学出版工作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在培养少数民族作家、推出优秀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方面,成就尤为突出。其中,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杂志多语种出版、为激励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专设“骏马奖”,都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珍视以往的成就,还应该继续开拓,统筹谋划,在“共同体”上做文章,为此,我建议:

一是进一步深入研讨着眼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大文学史”建构的可行性。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缺乏深入。“大文学史”不是对既有汉族及少数民族文学史的颠覆和消解,而是在新的视野下,各民族相互照见原先路径中被遮蔽的文学风景,寻找出诸民族文学交互影响、生成的历史——它在共同体的某种文化底色中交互影响,然后发生新的生成,而这一新的生成又巩固了共同体共享的文化底色。“大文学史”的建构,非短期可速成,我们需要基于“大文学史观”培育相关交叉学科及人才队伍,及时出版相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二是进一步深入书写着眼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共同奋斗的现实实践。深厚的情感永远诞生于共同的生活经验与创造经历。新的时代,是充满创造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由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绘就。新的时代,是再次解放思想的时代,中国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中国人民的整体参与。用文学形式,进一步深入书写着眼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共同奋斗的现实实践,深刻记录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全体中国人民的勇气与智慧,比如说共同富裕这一社会目标的推进,它的过程及效果,都不是单一指向某个阶层某个民族,它是共同体的伟大目标,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是测试社会治理效能的核心指标,这比生硬说教更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应当积极引导,设立专门项目,鼓励相关文学作品的出版。

三是进一步聚合全球华语写作资源,留住海外流散文学的中华文化乡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海外侨胞是一支宝贵的力量。海外侨胞身在海外,却保有着中华文化养育的心灵,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直观可感的结合部,在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海外侨胞中的华语写作者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提供了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表达经验。及时总结、研究、呈现、传播华语海外流散文学,画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的最大同心圆,就会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超越行政区划概念,而获得更为广深的文化影响力。

将“全民阅读日”打造为香港新文化名片

■吴静怡(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天地图书董事长)

国家早于2014年起便将“全民阅读”列入《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向首届全民阅读大会致贺信,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他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历史实践证明,阅读推广是城市乃至国家创新力、竞争力的关键动力。在中央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宏阔语境下,2023年9月,香港特区政府决定,自2024年起将每年4月23日定为全民阅读日,特区政府将通过“创意香港”积极推广和引导香港居民广泛参与“政府主导、社会支持、业界共建、全民共享”的全民阅读日活动,这是香港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

在国家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背景下,我们应深入思考香港如何更好利用国际化特色、发挥超级联系人优势,更加勇于承担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责任,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交流,更好发挥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香港特区政府将“全民阅读日”打造成为香港新的文化名片。

为此,我建议:

一是中央政府指导粤港澳三地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民阅读文化”共建共享平台。推动香港的全民阅读活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实现联动及同频共振,相互借鉴学习,不断扩大活动规模和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加强文化融合,促进人心回归。

二是支持香港特区政府设立国家版本图书馆香港分馆。2023年6月1日,习近平主席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表示了对该项目的高度关注。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将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十大类版本资源纳入保藏范围。在香港设立分馆,将促使更多香港市民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与业界学界携手,整理出版《香港文库》。党的二十大前夕,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出版,习近平主席强调,这部典籍的出版对于坚定历史自信、走好中国道路等具有重要意义。整理出版《香港文库》,有利于全面系统地反映和论述香港在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人物业绩等方面的成果。

四是指导香港特区政府支持香港出版业重振在华文出版界乃至全球的竞争力。包括设立政府出版基金、推出惠及中小图书出版商及门市的扶持政策,组建香港阅读推广人联盟,推出香港阅读推广大使,发布“香港年度阅读报告”、“香港年度阅读推荐书单”,支持“香港书奖”做大影响,设立“香港最美图书”等奖项,以进一步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和香港“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好故事。

持续为行业发声 助力出版强国建设

■顾青(全国政协委员,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一年来,我调研了国内多家出版集团、出版单位等,有一个突出的感受:中国出版业从表面看受疫情影响没有完全得到提振,但是每一家单位,尤其是地方出版社,都在深耕区域市场,寻求新的突破方向和新机遇。这让我对中国出版业充满信心。其实,国际出版界非常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技术,对今后融合出版也有很大兴趣。未来,我希望为中国出版“走出去”多作贡献,实现新突破。

■张自成(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我一是做好本职工作。带领我所在的文物出版社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时代主题,更系统地推进以优秀图书反映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在考古中国、文明起源、文物保护、文化基因、革命文物等方面,持续推出相关图书和数字产品。二是加强学习、调研,持续关注出版业发展趋势、难点痛点和市场变化,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呐喊助力。

■韩敬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作为一名连任的全国政协委员,我将更加积极认真地履职尽责、建言献策。我们代表了行业的高标准,被行业寄予了高期待。要立足本职工作,做出最优业绩,为群众树立标杆。

每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委员们将行业关注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迫切需要发声和解决的问题,通过细致的调研和经过思考有的放矢的提案,真实地反映社情民意。作为新闻出版行业的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政协我的提案都与行业有关,直面行业的堵点和难点,比如文艺出版原创力匮乏、青年编辑面临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滑坡的问题、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等。

这一届政协我关注的范围有所扩大。比如去年我提出了关于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起因是2022年年底、2023年年初随着柳鸣九、李文俊、杨苡、郭宏安等翻译大家相继离世,翻译人才青黄不接与未来翻译人才“接轨”的问题十分迫切。翻译人才成长的瓶颈在哪里?如何解决人才断档问题?我在经过咨询业内专家,与一线翻译工作者座谈等调研后,提出了有关“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

关于“恢复民间文学二级学科设置”的提案也“念念有回声”,今年1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公布,民间文学重新被增列为二级学科。

今年我的提案聚焦改善基层作者的文学创作条件。未来,我会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推出更多名家和新人的精品力作,同时在履职尽责方面适当拓宽关注面。

全民阅读一直是新闻出版界在全国两会期间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推进全民阅读非一朝一夕之功,今年提出的“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意在更高质量地推进这项工作。阅读活动应常态化、持久化,渗透到每一位读者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像吃穿住行一样不可或缺的部分。(靳艺昕/整理)

■汪惠仁(全国政协委员、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一想到全国政协委员这个身份,压力还是很大的。我的核心关注点还是在出版业,聚焦文艺出版。一是全局性的事情,比如我今年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案,去年关于公平市场秩序的提案等。还有局部的管理问题,也值得未来陆续提出,比如文学艺术类图书编校质量考核标准问题,中小型文艺项目图书结项手续简化问题等。总之,我的履职出发点是为了进一步释放文学活力,解放文艺出版生产力。此外,我在天津地方政协还参与一些社会与法治、文旅、委员读书等事务,这也是对我拓宽视野,深度理解经济社会的好机会,对我在全国政协这个平台的履职尽责有很好的帮助。

■陈红彦(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我来自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一直在基层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工作。我担任了全国政协第十三、十四届委员,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今年是我履职的第7年。履职中主要是立足本职工作,希望通过政协的发声渠道解决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积极调研,建言献策,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推进新历史时期的文化建设。

■刘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我主要从事古典文学和文献研究。2023年,我在全国政协的提案是“设立古典文献学一级学科”,推动培养更多优秀的古籍人才。有关部门对这份提案给予了认真的回复。我围绕该提案和政府部门有关人员、相关学者以及古籍工作者作了深入交流,获得了许多积极的反馈,也认真学习了大家对提案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我积极参加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曾在委员读书群古典诗词学习的基础上,编成诗词读本《诗者天地心——当代诗词名家讲诗词》。该读本于2023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创新的方式、全新的视野讲解古典诗词,受到读者欢迎,对推动中华优秀古典诗词传承弘扬做出有益探索。

此外,在多年研究思考的基础上,我撰写了一部关于韩愈古文的专著《同道中国: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该书获评三联书店2023年十大好书。不少读者因为这部书,加深了对唐宋八大家的了解;我也在写书和与读者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进一步加强古典诗文传承推广,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意义重大,要以扎实的工作和创造性的探索回应这样的时代课题。

今年,我的提案是关于完善古籍工作的评价机制,以及加强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我希望在未来的履职中,继续将履职与自己的专业研究紧密结合,积极联系界别群众,反映社情民意;同时为促进包括古诗文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传播做出努力。去年上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绘声绘色地展现了古诗词的意境美,2024年春晚融入了许多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何让古诗文真正“落地”,走进千家万户,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靳艺昕/整理)

■郭媛媛(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我2018年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2023年连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任提案委员会委员。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第7个年头,能获得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这一殊荣,我万分荣幸。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同时,我还担任北京市丰台区知联会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知联会理事长,在日常宣讲和社会服务中,经常联络界别群众。在建言资政方面,我主要立足两点:一是关注国家发展大局,这是重点任务。二是立足本人专业,我非常关注新技术进步。未来,我会更加努力,通过“站上去”“走进去”“坐下来”,将自己建言资政能力提高到更高水平。

■吴静怡(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天地图书董事长):作为一名从事文化出版行业数十年的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本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推动香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积极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全民阅读促进会,推进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与融合,助力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香港特区政府将“全民阅读日”打造成为香港新的文化名片。加大力度推进内地的优秀出版物输入香港,更好满足香港同胞特别是青年人的阅读需求,积极搭建中国出版国际传播平台,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做大做强文化出版贸易,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