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新时代文学新辉煌 ——文艺界代表委员共话“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作家用一部部精品力作描绘恢宏气象、展现时代精神,奏响了新时代文学激越昂扬的主旋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等事业。”如何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参加全国两会的文艺界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心怀“国之大者”,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怀,努力铸就新时代文学新辉煌。
融合发展,坚定自信自强
“新时代文学进一步彰显出新力量、新活力,显示出其在文艺领域基础性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观察到,近年来,中国作家对当代社会重大主题的关注与表现,对现代以来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所作的生动描绘,对深厚文化传统及多彩文化进行的现代性阐释与生动展现,无不彰显着新时代中国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通过开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以现代性的笔法展开丰富的现实生活,记录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展现一个时代人民的精神面貌与心灵世界,正成为广大中国作家的共同认识与创作追求。
“中国式与现代性表达之间的结合,必将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活力。”阎晶明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学如何表达75年来风云激荡的岁月,展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奋发进取的伟大历程和美好心灵,这是新时代赋予广大作家的光荣使命。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用生花妙笔为广大读者奉献更多精品,以更加强劲的精神力量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高质量发展对于文学尤其重要。”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作协主席尹学芸谈到,文化自信意味着一种更加包容、更加和谐、更加多元的姿态,不管是外来文化还是本土文化,都应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她表示,在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方面,自己深感责任重大、责无旁贷。
广大作家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光辉、理论内涵和实践伟力,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切实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始终牢记“人民是文艺之母”,为时代放歌、为人民创作,努力架设联结文学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通道;提升政策理解力和创作水平,努力承担文学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以文载道,展现时代气象
“文学是写人的,也是写人心的。”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文联主席、作协主席田代琳(东西)说,作家要观照所处时代与社会的状况,呈现真实的生活和思考,这样写出的作品才是有力量的。“作家的写作灵感有时来自阅读,但更多时候源自生活。好的作家都在关注现实、反映时代,不管他写的是过去还是未来,作家的心灵都与今天的社会、现实相贴近。否则,他的表达可能就是‘空转’。即便作家写的是科幻小说、穿越小说,他都在文字中表达此刻的心境,这是一个作家置身时代的观察与思考的外化。”
对于当下正在兴起的AI写作,田代琳认为,人机合作可以写出相当不错的文学作品,对作家来说构成了新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写作者要深入思考:如何让笔下的文字继续保持文学价值和独特性,避免成为一种“文字空转”。“这不仅关涉文学的语言和技法,更迫使我们探究如何让文学接通现实与心灵,展现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象,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民产生共鸣”。
谈到如何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作家熊召政分享了两点深切体会:一是要秉承“士志于道”的文化传统,把“两个结合”作为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牢固不移的历史观、时代观与文化观;二是要坚持“文以载道”的人文精神,蓄积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奋力攀登文艺高峰。
作为2014年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的一员,熊召政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后,深感振奋。此后十年间,他先后完成了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大金王朝》、两部历史话剧《司马迁》《张居正》。在熊召政看来,“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要求作家深情投入火热生活中,感受时代的脉动,捕捉人民喜乐;要经得起名与利、媚俗与浮躁的考验,耐得住寂寞,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持。这是创作者应有的态度,也是创作出文学精品的必要前提”。
专业至上,向生活的深井掘进
“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作家写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作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表示,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大话题,各行各业都在探讨。文学领域推进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让更多更好的作家作品不断涌现。在他看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专业至上、尊重艺术创作与生产的规律,要有足够的耐心,也要有足够好的方式来酝酿沉淀。“新时代文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要创作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作品,不能一哄而上、急功近利。文学的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遵循文学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出版工作者、文学创作者、文艺工作者要从各自领域出发,协同发力,才能共同抵达最终的目标。”
韩敬群引用作家乔叶的一句话“创作过程没有捷径,灵丹妙药就是下笨功夫,让时间来考验自己”。他表示,创作就是不停向生活的深井掘进,向时代、生活和人民虔诚地学习。责任感、耐心、专业这些朴素的品质恰恰是通向好作品的捷径。“新时代以来,文学、影视、舞台剧等各行各业的艺术工作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时代与人民给出的命题作出思考和探索。作家要始终审视和叩问自我,在观察、思考和表达时代命题、人民心声方面,是否走在时代前列”。
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看来,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是原创力,文学工作者的共同任务是培养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文学生态。这种活力包括写作的活力,把个体语言自治能力与共同语的不竭动力联系起来;批评的活力,把理论和批评的专业精神与追求真理的不同路径联系起来;出版与传播的活力,把真实的市场性、民间性反馈出来;普通读者的活力,通过文学生产、传播培养更多读者,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只有这样,中国文学才会处于不断创造的过程中,才会让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这个目标变成整个社会的自觉追求”。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文学反映时代巨变、记录时代风云,在全社会凝聚起鼓舞人心的磅礴力量。推出传达时代力量和人民心声的精品力作,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明确创作方向,不断提升作品质量,让文学在更高层面见证时代巨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作出更多贡献”。
(统稿:刘鹏波,本报记者集体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