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世界音乐力量 助力新时代国家文化外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和中国发展大势,全方位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面提升了中国的战略影响力。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一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做好文化交流工作的重要指南。
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演奏者、传播者,在多年的对外交流演出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中国的民乐具有“政治色彩淡,政治功能强”的特点,它蕴含着自古有之的“和为贵”中国精神。近年来,中央民族乐团接受国家委派,积极配合频繁的文化外交活动,参加了许多重要演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比如,这两年我们参加了“庆祝中西建交50周年暨中国西班牙文化和旅游年开幕音乐会”和“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开幕音乐会”。这两场音乐会采纳了中西乐混合乐队的形式,邀请当地知名交响乐团同台演奏。与国外的艺术家初见时,他们并非都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友好”,有的艺术家谨慎甚至有些高傲的态度让人感到有些难以亲近,但只要经过几小时的合乐排练,大家就能冲破心理的藩篱,在不同的语言、声音中,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们相互吸引、配合默契。到了演出结束时,对方总会意犹未尽地向我们发出再度合作的邀请。通过这些经历,让我一方面看到了“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强大魅力,另一方面也深刻体会到,无论从乐器的科技含量到作曲的技术掌控等各类综合因素来衡量,中国民乐都有足够的能力与庞大的西方交响乐进行精彩“对话”。
由此我想到,如果能在相关部门的统筹安排和规划指导下,创建世界音乐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合世界各国的音乐表演团体、艺术院校和相关音乐机构,实现民乐与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音乐交流和融合,将能以此来增进彼此的友谊,更好地达到“以艺通心”的效果。
我们既可以“联盟”为平台建立常态机制,通过组织音乐会、音乐节、乐器工作坊、音乐研讨会等相关活动,邀请世界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与中国艺术家合作,实现不同形式、不同方式的交融与碰撞;也可以“联盟”为载体,通过创作实践,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使用场合和功能需求,推出有创意、有思想、有内容的优秀作品,更新曲目库存,以高质量的曲目为文化交流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还可以“联盟”为中心,积极吸纳各层次、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以作曲、演员、翻译、研究人员、营销人员等身份加入智库团队,进一步优化智力资源。此外,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一切先进技术,加强与国际媒体的交流合作,开辟丰富的线上赛道,建设好文化交流的“第三空间”;以“联盟”为依托,推动音乐教育体系的资源共享,举办师资培训、学生交流等活动,促进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音乐人才;以“联盟”为纽带,加强音乐版权保护、音乐产品推广、音乐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合作,促进音乐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并推动音乐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更加多元、更具活力的音乐产业生态。
我想,如果我们能凝聚世界各国的音乐力量,充分发挥国际合作的联动作用,一定可以为中国民乐提供更多样的交流平台和更开阔的交流空间,让中国民乐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更重要和更积极的作用。我们期待,这样一个新的世界音乐交流机制可以早日成形,更好地为助力新时代国家文化外交贡献音乐工作者的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