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标准问题再思考:让人们在新时代里美起来
美是否有一定的标准?一般认为没有。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可见,美是人的理念,或者说是人的判断。这样说来“美的标准”因人而异似乎就顺理成章了!但果真如此的话,见仁见智地“各美其美”是不是再自然不过了?那“指鹿为马”式的以丑为美也就无以评判了?比如,近年来人们对文化艺术领域中“新文人画”人物形象的毁誉参半,对“丑书”书法作品的莫衷一是,对影视传媒中“小鲜肉”形象的各持己见,以及对当下各地文旅“形象大使”的褒贬不一,等等,似乎使“美的标准”问题愈发无解。但最近有两次考察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认识。
一次是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的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中央美术学院李宁教授策划的“艺美娃衣:时装技术项目世赛成果转化创新教学展”在那里开幕。展览的规模不大,但展出的洋娃娃们一个个锦衣华服,五彩盛装,煞是好看。在世赛中国集训基地实训大厅,曾带领中国选手在第44届、45届、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连续获得三枚时装技术金牌的李宁教授请我看一下正在展示的三件衣服哪件最美。我直觉判断中间那件,但她微笑着告诉我,我和大多数嘉宾的判断是一致的。这是2023年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时装技术比赛前三名作品,但很遗憾中间那件是获得第二名的作品。面对我的疑惑,她详细介绍了服装技术比赛的要求和评审的得分点,未及她说完我就意识到中间那件的确不如左侧的第一名作品。这对我触动很大,照理说服装的美最不易评判,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们对颜色、款式的兴趣和品位等存在的差异太大了。但在李宁教授的介绍中,我看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融合的“美的标准”,而且是明确量化的服装之美的标准。
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评审的100分中,包括了设计、剪裁、制版、缝制、装饰等所有环节的极其细微的得分点。李宁教授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们服装制版师和缝纫师的审美始终停留在学徒小工的水平,怎么可能理解和表现出设计师的审美表达?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培养的服装设计师不会甚至不懂服装制版和缝纫,他们的艺术设计自然很难得以理想地呈现出来。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要求选手在18小时内,独立完成设计、立体裁剪、平面制版与排料以及女装设计与制作的四个模块考核。特别是女装设计与制作模块,需要按照抽取的主题用指定面料进行服装的设计制作,这就要求选手必须是从设计制图、样板制作、立体裁剪、手工缝制等全过程的全面能手,只有审美素养、艺术品位、剪裁缝纫技术以及色彩感觉、协调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等都达到相当程度的完美统一,才能在规定时间内游刃有余地将一块面料变成一件时装。想象这样一件时装制作过程本身,也一定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一种美感的体验。如此,最终成衣的“美的标准”的明确清晰,似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如果说服装技术是偏实用工艺的审美还相对比较容易统一美的标准,那我们再看一下在汉字书写方面,是不是也可以有“美的标准”?我们知道,汉语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数千年来一直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其象形、指事、形声等“六法”造字,使其不仅作为交流工具,更成为储存文化信息和民族情感、表达艺术美感的工具,所以书法成为一门能修身养性、涵养情志、提升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的高雅艺术。宗白华先生认为书法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最高体现,书法之美是中国美学的最高形式,其用笔之美、结构之美、章法之美都达到了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高度。或许正因如此,人们几乎一致认为,书法之美不可能有明确统一的评判标准。不用说篆、隶、楷、行、草不同字体之间,就单说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不同风格之间,也是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正因如此,千百年来汉字书写的法度也始终是百家争鸣,难有统一的规范。但是,在倡导全民习字育人、推进中华习字文化名城建设的重庆市铜梁区,我认识了一位小学三年级辍学研习书法50余年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庹纯双先生,他刷新了我对汉字之美的理解。庹纯双的书法作品笔力雄健、法度严谨,近30年来出版的字帖和写字教材多达五千余种!但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这位自学成才的书法家研发的“汉字拼写技术”使人们可以快速书写规范美观的汉字,被季羡林誉为“破解了汉字书写的千古难题”。
在铜梁区立心小学,我观摩了一堂小学生的习字育人课。课程设计以庹纯双运用线块与汉字结构相拼组而发明的“汉字拼写技术”为基础,按照学生身心发展、汉字书写规律、字根文化主题三个主题展开,指导学生将汉字书写得又好又快。在课堂上,二年级的小学生很快就能将老师讲解指导的“荣”“宋”字等写得规范端正,而且我观察到孩子们不仅坐姿挺拔,桌下的双腿和桌上的双臂都非常端正。因为这套“多维习字”教学模式强调的是“规范书写、观字审美、练心开智、立德养性、文化传承”的审美与人文综合素养提升,在习字过程中调动了通过字形的整体观察、结构比较和字音的诵读、字体的书写以及汉字文化内涵的理解等方法,眼睛、大脑、手臂等协调运用,使汉字的认读、解构、理解、书写、组用等短时间整体性完成,在掌握规范书写汉字技法同时,理解汉字的结构之美、内涵之丰富,并且提高了观察力、专注力和表达力。这个书写过程的规范“标准”,使书写出的汉字达到“美的标准”可谓自然而然的事情;在书写出规范美观的汉字基础之上,再练习创作“各美其美”的不同字体、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019年,《新周刊》第7期推出主题阅读“低美感社会:我们时代的审美匮乏症”,其中一篇文章《中国审美十大病》提出人民需要恶补美育课,人民需要“首席审美官”。像李宁教授和庹纯双先生这样的专家学者,在我看来就可以是而且事实上已经是服装领域和汉字书写领域的“首席审美官”。在文化艺术和生活的诸多领域中,随着越来越多的“首席审美官”的出现,不仅可以使“美的标准”问题清晰落地,而且一定能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持续践行中,使我们这个有过伟大的审美与艺术创造的古老文明国度里的所有的人们,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时代里美起来,拥有美的心灵、美的生活,以及美的风范。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