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经典作家成“网红”,是另一种深度融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赵强  2024年03月21日16:29

经典作家大多都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是否还会被当代人所记住呢?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举凡是经典作家,必定有超越时空的力量,正如司汤达所说,“百年之后必有知我者”。

近日看到的一则老作家“翻红”的消息,再次印证了以上观点。新闻说,不久前,一个“史铁生的顶级文笔”登上了社交平台的热搜,伴随而来的是无数网友的感慨:“史铁生,我的最强嘴替,很遗憾怎么现在才看他的书。”

这里要解释一下,“嘴替”是近年来很火爆的一个网络语,指那些说出了自己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观点的人。如果我们把视角回望一下就会发现,在史铁生突然火爆网络之前,余华、路遥、汪曾祺、契诃夫、卡夫卡等都曾成为年轻人的新“嘴替”,让无数的读者为之着迷。自然其代表作品也不胫而走,成为爆款。

这次史铁生突然在网络上爆火,其作品也在互联网上全面“翻红”。“一个拿死说来说去的人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还在……还在渴望爱。”出自史铁生《务虚笔记》中的这段话,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了近150万个点赞。很多人感叹,学生时代史铁生总是作文里“身残志坚”的榜样,而今翻开他的作品细读,才发现他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被轮椅困住的无常人生,更给出了在命运洪流中如何保持姿态的答案。

史铁生的爆红,既让我们感到意外,又让我们感到实至名归。这些以往只被文学界津津乐道的作家,如今成为全网追捧的人物,足以说明其作品在当下的语境中找到了一个出口,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文学魅力、思想魅力,成为当代年轻人拓展视野,丰盈精神世界的一个有力的宝藏。

从史铁生的爆红网络,笔者发现,要想让那些还在沉睡的经典文学复活,走进当代生活,走进当代年轻人的心田,需要借助网络的影响力,深度开掘这些经典作家作品内在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思想魅力,从而提升年轻人的人文素养,奠基精神世界。

应当看到,经典作家创造的文学世界,既是一种历史的留存,也是需要当代人不断深入开掘、深入发现、深度走进的文学矿藏。就像笔者时常在街上看到的年轻人背着的帆布包、身穿的文化衫、使用的手机壳,不少都印着经典作家的名言。如出自契诃夫通信《致阿·谢·苏沃林》中的“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卡夫卡成为了“发疯文学代表”,出自《给菲莉丝的信》中的“我最擅长的事,就是一蹶不振”,来自卡夫卡文章残篇的“一切障碍都将我击溃”也成为了互联网金句。

可见,经典作家的“翻红”,必然是其作品和当下年轻人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和共鸣。这种共鸣足以震撼当代人的神经,深度抵达其精神世界。让经典作家在当下被唤醒,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经典名著可以唤起生命的激情,唤醒人的灵性,补充我们的精神生活所需,其天生携带的“营养”会让读者有效补充精神之钙。

凡是读过一些经典名著的人,都会记得那些经典作品的至理名言。如史铁生《病隙随笔》:“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雨果《悲惨世界》:“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史铁生成为“网红”现象,再次告诉我们:经典作家不但不会过时,还会常读常新。多读这些经典作家作品,会不断砥砺斗志,提升思考和认知能力。

毋庸置疑的是,今后还会有更多的经典作家在网络上不断“翻红”。这既是经典作家的永恒魅力,也是经典文学与互联网世界深度融合的有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