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为你读诗”的仪式形式与共享空间探讨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第2期 | 张春波 杨阿敏  2024年04月12日16:30

内容提要:在传播媒介日渐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诗歌的传播媒介也发生了变化。近几年,公众号的发展给诗歌传播带来了新机遇。本文以诗歌公众号“为你读诗”的仪式形式与共享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解读。“为你读诗”公众号以传递诗意生活为理念,以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宗旨,“为你读诗”在线上推送中实践仪式的塑造与重复,在线上接收中完成身份认同。同时通过线下活动仪式的共享空间,建构诗歌传播景观,坚守艺术品质和文化立场。

关键词:为你读诗 仪式形式 共享空间

“为你读诗”公众号于2013年6月开始推送内容。自创办以来,公众号以专业的内容输出与创新能力,依托“诗歌+中国文化”建立起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形象。公众号每天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推送,并邀请一位嘉宾朗读诗歌。在推文中对诗歌内容进行解读,推出朗诵音频,配以音乐、书画,于每晚十点准时推送,为受众营造阅读氛围,构建起一种阅读仪式。如此的仪式形式在公众号推送中起着重要作用。公众号通过线上的仪式形式塑造与重复以及线下活动仪式的共享空间,借助现代的声光电融合的艺术,传播诗歌文化的人文价值,带给用户的不仅是文化记忆,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

一、线上:“为你读诗”仪式形式的塑造与重复

“仪式化传播强调传播行为与活动应遵循高度结构化和标准化的程序,在传播议题设计、传播内容选择、传播话语建构、传播场景设置等方面强化和仪式展演相通的仪式属性与象征意义,使众多具有仪式性的社会行为呈现显著的仪式性特征。拓展传播的仪式化活动范围、丰富传播的仪式化内涵,强化传播行为的仪式化效果。”1“为你读诗”公众号在传播内容选择、传播话语建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仪式化倾向,在诗文选择和诗文解读中以仪式化语言吸引用户目光。除了内容和语言上的仪式化表现,“为你读诗”公众号在推送形式上也别出心裁,通过每天线上同一时间的不间断推送来塑造仪式,固定的推送时间和推送形式使用户形成使用习惯,从而更好地凝聚用户。

(一)线上不间断推送凝聚趣缘群体

“为你读诗”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于每天十点准时出现在用户的接收页面。“每晚十点,为你读诗,成为百余万人的守候。”2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每晚十点这个时间点是“为你读诗”用户共同期待的时刻,这一时间点成为“为你读诗”用户群体的专属时间。固定的时间点将喜爱诗歌的人凝聚在一起,共享诗歌带来的诗意。蔡骐曾提出:“趣缘群体是由趣缘关系连结成的社会群体,这种趣缘关系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为基础。”3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将“为你读诗”公众号的用户看作是因为诗歌这一纽带而形成的一种趣缘群体。互联网的发展为不同的兴趣群体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渠道,大量的线上社区和虚拟空间给身处不同地域的趣缘群体提供了即时互动交流的可能。“为你读诗”以其固定的推送时间,为诗歌爱好者这一群体提供了一个确定的诗意分享时间,通过线上的传播将置身于不同空间的诗歌爱好者凝聚在一起,为诗歌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共在空间。

“为你读诗”除了在推送的时间上是固定不变的,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每日不间断地推送。根据笔者对“为你读诗”公众号推文数据的整理发现,该公众号从诞生至今已经推送内容三千多期,公众号坚持日更,从未间断。每日不间断的推送,一方面形成了公众号固定的推送时间,让其有别于其他同类型公众号。另一方面不间断的推送方式也会帮助用户形成使用习惯,让长期关注和使用该公众号的用户在固定的时间点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期待。

身处在互联网催生的读屏时代,碎片化的阅读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感,读后即忘,或者“捡起什么读什么”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问题,而“为你读诗”这样以确定的时间通过不间断推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碎片化阅读带来的不确定性。固定的推送有利于用户形成固定的阅读习惯。在头条内容的输出量上,“为你读诗”公众号也坚持始终每晚只推送一首诗歌,不贪图数量,注重内容上的甄选和深层意涵的挖掘。具体做法是推送中配以对诗歌的解读,以求让用户静下心来读一首诗、读懂一首诗。质量与品位兼顾的推送内容保证了“为你读诗”在内容上的吸引力,固定的推送形式帮助用户形成使用习惯,每日一次的如期推送也以重复性塑造了阅读仪式,有效地凝聚了用户。

(二)线上传收促成仪式下的身份认同

仪式的达成需要参与者以共同身份参与传播活动。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公众号为受众提供了便捷的参与互动的方式,在互动的过程中,受众的群体身份得到认同。在互联网世界,受众突破了空间限制,参与公众号的活动,公众号也借此凝聚了忠实用户,完成了用户的身份认同。对“为你读诗”公众号来说,传播过程的仪式离不开用户的深度参与。公众号需要有明确的用户群体,而用户群体只有形成长久且稳固的身份认同,才能一直存续。“为你读诗”公众号用户的相同特点是喜爱诗歌、爱好文艺。“为你读诗”传递的是优秀的诗歌文化,倡导将诗歌融于人们日常生活,希望通过传递诗歌文化,让身处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人可以“慢”下来,享受快速消费时代被遗忘的诗意。因此,公众号用户的共同点是在忙碌的生活之余,通过阅读诗歌追求一份心灵的慰藉。用户以追求被遗忘的诗意这一共同目的来完成群体身份认同。公众号通过邀请名人朗读诗歌,提供给用户参与互动的话题来建构一系列仪式,帮助用户完成身份认同。

“为你读诗”公众号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每期推文中都插入诗歌的朗读音频,读诗的嘉宾来自各行各业,主要由社会名人和明星构成。阵容强大的读诗嘉宾也是吸引众多用户长期关注公众号的一个重要原因。选择邀请名人朗读诗歌,一方面是名人的影响力可以带来更多关注;另一方面,名人本身就有粉丝群体,自身携带流量。名人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粉丝的关注,请他们朗读诗歌,利用其本身的流量可以吸引潜在的粉丝关注公众号,参与进诗歌的阅读。公众号邀请各行各业的名人朗读诗歌,抓住了名人身上的粉丝效应,利用他们本身的影响力传播诗歌文化,唤起了普通读者对诗歌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提升了公众号的影响力。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如何快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让潜在的用户转换为忠实用户是新媒体平台面对的共同问题,因此也就催生了众多吸引用户眼球的方法,其中利用名人效应吸引用户注意力是一种常见的策略。名人效应是指某种行为为了得到高度的关注度,借助名人或明星的影响力与口碑吸引大众的注意,通过名人的参与不断加强人们对这种行为的认同,并且带动群体活动,放大其社会影响力。

“为你读诗”的朗读嘉宾阵容非常强大,嘉宾来自不同的阶层和领域,有来自政治阶层的国家元首、驻外大使,也有来自专业领域的科学家、作家、演员、主持人等。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嘉宾是“为你读诗”公众号吸引用户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名人嘉宾朗读诗歌,分享他们的诗意生活,吸引粉丝驻足围观,在这一过程中嘉宾利用自身的流量效应将诗歌文化推介给更多人。每期推文下面的嘉宾诗意生活分享,也让本来离用户很远的嘉宾与用户可以就同一问题隔着屏幕进行讨论,拉近了嘉宾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如2021年9月3日的推文推送了李叔同的作品《送别》,这首家喻户晓的诗曾一度风靡中华大地,作者李叔同也因此被大家熟知。朗读嘉宾胡德夫是台湾民谣歌手,台湾民歌先驱之一,其作品多次获得金曲奖,是台湾民谣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歌手。此前,豆瓣引进了一档音乐人文纪实讲述节目《未央歌》,在节目中胡德夫讲述了自己与《送别》的故事,节目播出后吸引众多网友跟帖关注。“为你读诗”在推送《送别》这首诗时,邀请胡德夫为用户朗读、吟唱这首诗歌,一方面利用胡德夫自身的魅力吸引潜在的用户关注公众号,另一方面,让负有如此盛名的人为用户朗读诗歌,拉近了用户与嘉宾之间的距离,将“为你”的情感充分体现出来。

从“为你读诗”公众号的名称可以看出,公众号与用户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为你”而非“为您”表达的是平等对话,所以嘉宾与用户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情感交流状态。无论读诗嘉宾的身份多么尊贵,地位多么显赫,来到“为你读诗”的朗诵间,他们所做的事就是为用户朗读一首诗,用声音为用户带来一份疲惫生活里的诗意。区别于演员明星日常的工作,“读诗”并非是一种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述。当嘉宾退去舞台上的绚烂化、神圣化,不再是舞台上聚光灯关注的中心,只是用一种去舞台化、去表演化的方式朗读一首诗,传递一份真挚纯粹的诗意,这个过程有助于用户与嘉宾产生共鸣,从而拉近嘉宾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同时,嘉宾对诗意理念的分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潜在用户对“为你读诗”公众号的关注。

公众号在发出推文前期,会在微博超话平台进行读诗嘉宾的介绍,部分嘉宾也会将相关介绍和诗歌推送的预告转发至自己的社交平台。这样,粉丝会因为关注自己的偶像而关注到“为你读诗”公众号,嘉宾对诗意生活理念的分享会引导粉丝关注诗歌文化。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仪式与情感紧密相连,在仪式的开始,情感要素伴随左右,随着仪式深入,这些情感要素会增强情感从而变成集体兴奋,集体兴奋会凝聚其他感情加深仪式对集体的影响。4根据这一理论,“为你读诗”以粉丝和嘉宾的互动形成了一个互动仪式传播链:粉丝在关注偶像的过程中,会对偶像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产生认同,这种认同会潜移默化影响到粉丝的一些选择。邀请名人朗读诗歌,是一种依据名人的特殊身份传播诗意生活理念的手段,而名人也正可以利用自身的流量,吸引自己的粉丝成为“为你读诗”公众号的用户,从而让诗歌的传播范围更广。

在诗歌内容的选择上,“为你读诗”选择的诗歌多为表达希望、爱与温暖,诗歌风格整体偏向柔软、细腻,体现出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在推送过程中,通过嘉宾朗读诗歌将推送的内容以及嘉宾对诗歌的简单介绍和读诗音频串联起来,以音频形式输出。在朗读过程中,配以舒缓的音乐来烘托当日推送的诗歌文本的情感意境。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嘉宾在朗读时要饱含深情,读出诗歌之美。因此,专业性较强的演员明星和主持人成为嘉宾中的主要群体。

嘉宾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会将用户带入一个用声音营造出的虚拟空间,以听觉的冲击带给用户诗意享受。与“为你读诗”长期合作的嘉宾包括众多优秀主持人,他们在朗读方面高强的专业水准得到了用户的认可与喜爱。如“为你读诗”的语言艺术指导,嘉宾朱卫东,他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金话筒主持人。他的声音低沉温暖有磁性,深受大众喜爱。这样专业化的声音被网友称为“低音炮”。“为你读诗”的往期推文中,有许多他朗读诗词的音频。作为“为你读诗”的常驻嘉宾,朱卫东的声音吸引了众多用户,得到了大众的喜爱。如在2021年8月12日的推文中,公众号选取了英国诗人伊丽莎白·詹宁斯的作品《初秋之歌》,当舒缓的音乐响起,朱卫东朗读诗歌的声音伴着音乐缓缓而来,他读着《初秋之歌》,听众便被他的声音带入了一幅盛夏退去、秋天闯入眼中的景象——“秋天是篝火,弹子球,烟雾/我靠在我的窗边/被空气中的回忆围困/当我说着秋天,秋天碎了。”专业的朗读将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怀旧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优美朗读的烘托下,诗歌的美感与画面感更能凸显出来,用户对诗歌的理解也更加清晰。

声音在诗歌朗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借用专业人员的朗读,以“低音炮”“枕边音”的音频推送形式满足了用户的听觉需求。忙碌了一天之后,听着优美的朗读,进入休息状态,这样耳语式的表达对用户来说正是一种睡前陪伴,当卸下一天的疲惫进入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声情并茂的朗读萦于耳际,为诗意的美好插上翅膀。借助一首诗的朗读,用户获得了短暂的宁静,满足了在忙碌生活中追求内心安定的需求,为用户静下心来品读一首诗、追求一份诗意享受提供了可能。

在同质化日益严重的自媒体传播中,“为你读诗”借助嘉宾良好的专业素质,以优美的朗读和固定时间的推送建立了一个睡前陪伴的理念,有效抓住了用户闲暇时间的注意力。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更新给传播带来的一大改变是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能动地参与信息传播,从信息传递的接受者变成信息传递的参与者,并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起信息的交流平台。用户在接收信息的同时通过共同的爱好或者关注的同一事物等构建起某种意义上的社群。“为你读诗”公众号的用户以文艺爱好者这一共同的身份被凝聚在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中,而这种基于一定共同兴趣形成的社群存在着吸引同类群体的归属仪式。

相比于专门的朗诵会或者购买纸质书本读诗,公众号的传播方式更加便捷。同时,网络凝聚趣缘群体不再受限于时间、地点,开放的公众号阅读环境下,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进行阅读。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共同参与某一信息的传播,同一时刻接收信息传递。

传播仪式观认为信息传递不单是让信息在空间上进行扩散,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的维系,即社会团体或参与活动的成员共享信仰的表征。仪式的核心是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神圣典礼。“为你读诗”通过推送诗歌,分享诗意生活理念将文艺爱好者凝聚起来,该群体通过“为你读诗”公众号这一媒介被联系起来,在虚拟空间里推送诗文,为用户参与读诗、共享诗意生活提供了一个特定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用户即便身处在不同的地方,也可以共享到读诗的仪式。

“为你读诗”的推文内容中有一个固定的版块,即在每天的推文之后设置一个留言问题,问题的设定与推文的内容关联,或者与当天的日期产生联系。通过阅读公众号的推文,经过统计和分析公众号留言区的留言数据。笔者发现,“为你读诗”公众号的用户留言数量要高于其他同类型的公众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一是互动的问题设置会考量特定的日期和相关的社会热点,具有仪式性特征,能够吸引用户参与留言,分享交流想法;二是互动的问题贴近人们的生活,在公众号所营造的诗意氛围中能够引导用户去反思;三是平台小编的及时回复,拉近了用户在心理上与平台之间的距离,减少了用户对平台的抗拒感,提升了用户对平台的好感度,满足了用户需求。

如在特定节日,公众号会选择相关的诗词,让用户通过阅读诗歌加深对节日文化的理解。同样,在留言问题的设置上,公众号也通过设置与当天推送诗文相一致,或者符合当天日期特点的问题来吸引用户参与。如在2021年5月4日青年节当天,公众号推送了塞缪尔·厄尔曼的诗歌《青春》,在文末设置了留言问题“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在青年节这一天,公众号推出节日特别节目,并通过设置与之相关的留言问题,吸引用户关注,使用户在阅读完诗歌后可以就这个特定日期进行自我表达,分享自己的青春,提高用户的参与度。2021年母亲节当日的推文留言问题为“母亲节,分享你和妈妈之间的故事”。端午节当天的推文中留言问题为“端午节,你会做些啥?”教师节前夕的推文中,留言问题为“每年教师节,都会想起的老师”。这些问题都是紧贴日期特点,让用户通过读诗,参与对留言问题的分享交流,加深对节日的理解。此外,还有一些留言问题会根据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设置。如2022年3月,一些国外企业造谣抵制新疆棉花事件引发社会的讨论。“为你读诗”在推出“文字里的新疆”特别策划节目后设置留言问题“聊聊你印象中的新疆”,用户在优美的诗文中感受过新疆之美后,在留言区参与对新疆印象的讨论,公众号通过这样的方式回应热点话题,以社会热点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同时也给用户参与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提供了空间。

通过分析公众号推文后的留言互动问题,可以发现公众号留言问题的设定与公众号整体风格是一脉相承的。“为你读诗”公众号的理念是希望在繁忙生活里为用户寻求一份诗意、回归本心。而公众号的一部分留言问题就是围绕一些触及人内心深处,却往往被忽略的问题。如“你所理解的幸福是什么?”“分享一个你近来的幸福瞬间。”“如果可以选择,你想要怎样的人生?”“你是否也有一片独属的空间?”这样的留言问题很容易触动用户,吸引其参与其中,诸如幸福、选择、独处这样的词语,在生活里司空见惯,但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或者认真反思这些抽象词语之后的具象问题。

公众号在营造诗意空间的同时也通过留言问题的设定引导人们面对自己的内心,思考一些触及内心的问题进行分享交流。与朋友圈、微博等具有强连接的社交平台不同,在公众号的留言区,用户之间互不认识,在写下自己想法的时候不会在意熟人目光。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你读诗”公众号的留言区给了用户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用户的留言互动满足了其在读完推文内容后的表达欲望。公众号的留言区也将用户凝聚起来,用户之间找到了一种共性,产生共鸣。如在2021年11月23日的推文留言中微信ID为“kiki”的用户写道:“每次读完文章,还会认真读完所有留言,因为我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感性,我并不是异类”。对于身处快节奏生活里的现代人来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充斥生活。人们白天忙碌于谋生,每天在入睡之前是难得的闲暇时间,利用几分钟时间阅读一首诗歌,通过参与留言互动找到与自己具有同样经历的人,在用户的留言中找到情感归属。如上例中提到的用户,在“为你读诗”的留言区找到了与自己一样的感性的人,使她觉得生活中有与她一样的人。在“为你读诗”营造的特别空间里,用户找到了与自己相似的人,让其对自己的情感属性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与群体内成员相似的情感使得用户在浏览他人的留言中获得身份认同。

区别于大多数公众号的留言区,“为你读诗”公众号的留言区会有很多条小编的回复。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E·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的接触行为是一个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同时作用而形成的从媒介期待到媒介接触再到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5作为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用与满足理论把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受众身上,将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

通过阅读公众号的留言区可以发现,在一些留言中,用户会明确表明希望自己的留言可以被平台“翻牌”,得到回应。通常这样的留言“为你读诗”公众号的小编都会回复,或是当留言内容体现出用户的消极情绪时,平台小编会及时鼓励,给予积极的引导。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来说,用户期许的留言被回复,满足了用户被平台“看见”的需求。公众号小编的回复不仅代表了小编自己的想法,也代表着公众号的态度。对于长久关注公众号的用户来说,留言互动是公众号与用户拉近距离的一种方式,得到“为你读诗”小编的回应,实现一种真实的互动行为,提高了用户参与留言的积极性。

当然,对于拥有千万粉丝、日活跃粉丝量达到几十万的公众号来说,用户的留言数量与粉丝数量相比九牛一毛。但通过阅读其他同类型公众号,可以发现这些公众号的留言区用户参与互动的情况很少。根据清博指数,公众号“读首诗再睡觉”的日活跃量粉丝11万+,《诗刊》的官方微信公众日活跃量粉丝7万+,但相比“为你读诗”公众号,它们的留言区明显安静许多。笔者认为,“为你读诗”公众号得到众多用户留言参与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小编的回复让用户看到平台的态度,加深用户对公众号的好感度;另一方面,留言问题的巧妙设置,让用户可以在品读一首诗后追问内心,挖掘到一些被生活琐碎淹没的心理,从而以慢下来的心态审视自己,激发用户的表达欲。人类学家赫尔顿曾指出:“仪式即是某种社会关系的意味深长的认可”。“为你读诗”公众号通过诗歌这一纽带,将文艺爱好者凝聚在手机端,听朗读音频,读诗歌文本,在留言区分享自己的感悟,从而形成对诗歌文化的认可,在具有共同爱好的社群中找到归属感,加强了身份认同。

二、线下:“为你读诗”活动仪式的共享空间

空间既是媒介仪式发生和行进的物理场所,也是意义生产与传递的隐喻载体。在场景化媒体时代,“在场”与“不在场”侧重的是象征意义上的群聚形式,而共时下“在场”与“不在场”更侧重的是象征意义上的群聚形式和共时体验。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为用户打造一个固定场所,在一定的仪式空间里进行仪式体验也是仪式传播的题中之义。“为你读诗”公众号除了打造线上的传播矩阵、以固定的推送形式和富有仪式感的内容营造阅读仪式,还会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为用户提供体验仪式的场景,将诗意生活的理念带到用户中间,借由这些丰富的线下活动,用户可以在仪式化场景里充分感受读诗的乐趣。在接受诗歌文化滋养的同时加深对诗歌文化的认识,提升对诗歌文化的认同。

(一)诗歌融于城市空间,构建诗歌传播景观

“为你读诗”的线下活动形式多样,传播地点不限于室内,既有致力于将诗歌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态进行跨界合作的室内诗歌音乐会,也有将诗歌写在城市公交、机场巴士等的室外传播。在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中,诗歌漫游城市这一品牌活动以独特的传播方式将诗歌带到人们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上,打造了一道城市文明风景线。

“诗歌漫游城市”是“为你读诗”自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一项公益文化活动。其主要的活动形式是将包括诗歌在内的人文内容引入城市公共空间,包括且不限于巴士、地铁、机场、商城等场所。截至本文写作时间,这项活动已在深圳、杭州等地成功举办,并且 “为你读诗”与深圳市交通委和深圳市巴士集团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众多参与城市中,深圳成为诗歌漫游城市活动的领跑者,在生活节奏相对其他城市更快的深圳发起诗歌漫游城市的活动,也更加说明了“为你读诗”希冀在繁忙生活为灵魂寻找片刻宁静的创办理念。

将诗歌写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穿梭于城市中,拓宽了诗歌文化传播的渠道,丰富了诗歌文化的表现形式,让诗歌以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入城市,给城市空间赋予了情感和生命。将诗歌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诗歌,颠覆了人们对于诗歌的传统认知。提起诗歌,人们往往会因为其高雅性而敬而远之,认为诗歌是远离人们生活的高端艺术。但是追溯诗歌的历史,中国诗歌发源于乡野民歌,其源头是先秦时期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口头传唱,最初的诗歌隶属于通俗文学。在诗歌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诗歌本身的变化和人们对它的定位使得其被逐渐边缘化。诗歌发展到今天,快节奏的生活状态更让其渐失受众。以城市空间为媒介传递诗歌文化,通过对公共交通工具的艺术装饰,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邂逅诗歌,收获诗意。这一举措是让诗歌走下神坛、重回大众视野的有效尝试。

根据“为你读诗”官方网站的介绍,2020年初夏,在深圳市国资委的指导下,“为你读诗”联合深圳地铁集团、深圳机场集团、深圳巴士集团、深圳东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共同发起“2020诗歌漫游城市”系列活动。活动期间,百辆深圳巴士载着浪漫的诗句,穿梭深圳市区。此外,深圳机场和深圳地铁7号线、9号线以及11号线的部分展厅、候机厅以及空港杂志也陆续上线了经典诗歌广告和用户投稿的三行诗作。诗歌漫游城市活动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将诗意带入日常生活状态的可能,也为用户参与诗意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让用户参与原创诗歌的写作,将投稿的诗作印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穿梭于城市之中,提升了大众对诗歌文化的认同感和关注度。

城市中无处不在的诗意场景为诗歌的仪式传播提供了空间,让文艺爱好者对文化的体验和认知达到一种全新的高度,以交通工具为载体,对诗歌文化的传播是提升城市品位、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是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有益探索。

除了在深圳的诗歌漫游城市活动,长沙也于2020年夏天引进了诗歌漫游城市活动,将诗歌写在地铁、机场、巴士,在城市的角落中为人们营造了邂逅诗歌、遇见诗意、与生活浪漫相处的仪式氛围。

作为“为你读诗”的一个重要线下品牌活动,诗歌漫游城市受到了用户的广泛关注。在2020年诗歌漫游城市(深圳站)的活动中,诗歌巴士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吸引了深圳5万诗歌爱好者的参与,不到两周的时间,收到了2839份投稿。根据“为你读诗”官方微博数据,超话“2020诗歌漫游城市”的阅读量达到120万,在超话交流区,网友也积极将自己在城市中拍到诗歌海报和诗歌巴士等带话题发布到微博上,与更多爱好诗歌的人讨论。如微博ID为“含羞草向着太阳笑”的网友带话题发布的微博内容:“2014年开始喜欢‘为你读诗’,2016年来到深圳发现这里的公交车外表涂漆喷上的都是一些简单的诗歌,瞬间觉得这城市好美好有活力。感恩这座城市,让我遇到诗歌的美,就像初遇时的心情。”这条微博说出了很多身在城市中间,被“为你读诗”的诗意生活理念和营造的诗意生活氛围所打动的人的心声。在忙碌的生活里,人们似乎离诗越来越远,像诗歌漫游城市这样的仪式活动,给人创造了一个媒介仪式发生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很方便地阅读诗歌,看到区别于城市忙碌生活的慢节奏生活。就像诗人远山所说:“把诗歌印在巴士上是一件非常浪漫并且有意义的事。”

“仪式在内在建构和发挥文化功能时,都非常注重仪式参与者的情感体验。”6作为一个空间概念,城市是给人提供情感体验的第一场所。人生活在城市里,与城市密切联系。因此,将诗歌与城市结合,无疑是人们近距离接触诗歌、深入了解诗歌文化的有效方式。用一首诗歌开启对城市诗意生活的探索,在城市中打造诗歌文化景观,对于传递诗意生活理念,传承诗歌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为你读诗”借助诗歌漫游城市活动,为用户打造了一个共享诗歌文化的仪式空间,将用户凝聚在城市的特定空间中,为用户阅读诗歌,接触诗歌文化提供了场所。

(二)开展人文艺术沙龙,提供诗歌沉浸体验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说:“倘若一个社会要正常发展,正常运转,有一个十分必要的操作就是需要时刻强化集体之间的情感凝聚力,加深社会各成员间的共同情感。”诗歌这一纽带将诗歌文化爱好者凝聚起来,如何巩固这一群体的集体情感,让社群关系长久地保留下来,如涂尔干所说,需要强化集体之间的情感凝聚力,加深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情感。“为你读诗”在线上打造多媒体传播矩阵,营造了浓厚的读诗仪式氛围,以固定的时间推送公众号内容,帮助用户形成使用习惯,有效地凝聚起用户。同时也举办了很多线下活动,上面提到的诗歌漫游城市活动是通过将诗歌融于城市空间,将诗歌写在日常交通工具上,穿梭于城市之中,打造一种读诗景观,将诗意生活的理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线下活动方式是注重对于仪式的共在空间的打造。笔者关注到的人文艺术沙龙则更侧重于将用户聚集在现场体验,为用户提供沉浸式诗意体验。

音乐诗会是“为你读诗”公众号的一个重要线下活动。诗会于特别的时间节点举办,如在端午、中秋、新年等特定节日举办节日诗会,在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举办“致女性”“致孩子”等为特定对象举办的诗会。2021年5月13日,“为你读诗”联合北京宝格丽酒店共同举办了主题为 “给自然以诗”的夏日音乐会。这场诗会不仅有读诗环节,还融合了演唱、乐器演奏、戏剧等多种跨界艺术的表演,艺术元素丰富,艺术氛围浓厚。诗会邀请到各个行业的翘楚助阵,以诗歌和音乐为载体,将诗意传递到自然之中,让到场嘉宾和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感受自然中的诗意。仪式化的场景布置,让嘉宾置身于蓝天白云下,在绿意盎然的夏日吟诵一首经典诗歌,将用户带进大自然中,唤醒大众对自然的认知。2021年10月22日,“为你读诗”与联合国驻华系统在联合国大楼举行音乐诗会,纪念第76个联合国日暨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这场诗会选择在联合国的76岁生日之际,在联合国大楼前将中国的古典戏剧和西方经典音乐结合在一起,将古今中外的艺术形式交融在一起,表达在同一轮明月下,全人类共居一个地球的和谐愿景。

从以上两个“为你读诗”线下音乐诗会可以看出,音乐的诗会是给用户提供一个可以亲身参与进去的实体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用户可以通过参与现场诗会获得自我使用与满足的共享快感。

四季诗宴是“为你读诗”根据不同主题打造的以诗歌为主题的宴会。诗宴面向中国和海外不同行业,邀请具有卓越影响力的行业领袖参与其中,嘉宾包括但不限于政要、驻华大使、联合国官员、企业家、演员、音乐人、艺术家等。如曾为英国歌手莎拉布莱曼举行了在亚洲的首场私人音乐会,被莎拉布莱曼称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活动 ”。

与平台其他线下活动不同的是,四季诗宴的对象主要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虽然相较于诗歌漫游城市这样的活动,四季诗宴活动离普通大众的生活比较远,但是四季诗宴活动同样对传播中国诗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你读诗”公众号以优秀的中国诗歌为纽带,有身份有地位的精英人才汇聚在一起,将中国诗歌文化带入世界文化交流圈中,对中国诗歌走出国门、更广泛地传播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每天晚上十点,“为你读诗”公众号准时将更新的推文推送至用户的接收页面,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为用户建立一个诗意体验的空间。同时,公众号会组织举办各种线下活动,将用户聚集在一起,进行线下的交流分享。主要的形式有诗歌论坛、嘉宾见面会、诗歌朗读会、沙龙等。根据不同专属主题,打造线下场景。通过特别的环节设计及互动体验,让每一位到场者都能享受到诗意体验。

“在网络视频语境中,仪式传播的空间和意义发生了转向,表现为虚拟场景化传播促进情感的连接与意义共享。”7“为你读诗”公众号通过打造线上的传播矩阵,在移动端为用户构建了一个阅读诗歌、体验诗意生活理念的氛围,将身处在不同时空的文艺爱好者通过诗歌这一纽带凝聚在对同一首诗歌的阅读中。同时通过一系列线下的活动,将用户聚集在一起,在真实的场景里让用户彼此交流,感知诗意。

根据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互动仪式的发生需要四个条件:其一,身体共在的群体集会;其二,对局外人设置界限;其三,相互关注的焦点;其四,共享的情绪或者情感体验。”8“为你读诗”的线上传播满足了仪式活动发生的后两个条件,对于对局外人设限这一条件,诗歌本身的精英文化色彩决定了关注诗歌的人对诗歌这一高雅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和接受能力。而一系列线下活动正是满足了仪式互动发生的第一个条件:身体共在的集体集会。“为你读诗”举办线下活动,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能让身体共在的场所。这个场所里,文艺爱好者可以亲身参与到仪式的互动中,同嘉宾和其他用户交流,弥补了线上传播交流的不足,也让用户之间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更加认同诗歌文化,加深对诗意生活理念的理解。

“为你读诗”公众号线上线下的复合传播模式将现场特有的仪式感、互动感和情境感拓展至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上,将用户之间的交流从线上延伸至现场,让用户共在仪式现场。用户的在场有效凝聚起了用户,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公众号,更快地融入诗歌文化,增强了用户在传播环节中的作用。同时,参与体验获得良好感觉的用户对公众号的再传播有效巩固了公众号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把用户从线上转移到线下,将用户的线上影响力变为线下影响力。“为你读诗”公众号多样的交互参与方式满足了用户对诗意生活体验的心理需求,最大化地利用了用户的影响力来巩固公众号关注度。同时,用户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分享也提升了用户的黏性,增强了公众号的传播效果。

近年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文明的根基,是促进国家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9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诗歌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占据重要地位。创新诗歌传播手段,积极推动诗歌进入大众视野,使得更多人接近诗歌、了解诗歌,加入传播诗歌文化的队伍是推动优秀诗歌文化发展的题中之义。“为你读诗”公众号在诗歌传播过程中,除了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经典诗文与音乐艺术相结合,带给用户美的享受,还利用丰富的线下活动,借助现代的声光电融合的舞台艺术,从诗歌的情怀中汲取养分,滋养用户心性。在深度挖掘诗歌作品之美的基础上,阐释诗歌文化的人文价值,坚守自己的艺术品质和文化立场,以丰富的艺术形式重温经典、再现经典,带给用户的不仅是文化记忆,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

注释:

1 张淑芳:《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仪式化传播机制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21年第21期。

2 章淑贞、郑施:《用“诗歌”打造一个文化平台——专访“为你读诗”联合创始人、总策划人张炫》,《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7期。

3 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9期。

4 8 [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13、79页。

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页。

6 刘伟兵、龙柏林:《仪式感如何生成——仪式发挥文化功能的运行机理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7 赵茹:《网络视频语境中国家认同仪式传播的时代转向与建构革新》,《当代传播》2020年第4期。

9 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7年2月,http://www.gov.cn/zhuanti/19thcpc/index.htm,2022年2月10日。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本期责编:钟 媛]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