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在以速度为赢的时代语境中,“慢”成为了稀缺品,但文学对“慢”的书写却始终都在。本期“文学史研究”栏目,孟繁华的《前现代的趣味、想象和遗风流韵——关于“慢的美学”一个文学史视角的札记》,勾勒了文学与文人生活中关于“慢的美学”的渊源,以及这种“慢的美学”在现代、当下的遗风流韵,论者在细腻的叙述与阐释中,从文人趣味与乡村叙事中阐释分析“慢”于文学审美个性生成的重要性,也指出“慢的美学”在当下的式微和挽歌性质,是一个独具个性的文学史研究范例。刘勇与李昊的文章,从中国现代话剧的人性书写传统中,肯定了曹禺戏剧中对人的命运投入的深切关注与对人性展开的批判性思考,并在这条基线上审视莫言新剧对曹禺传统的呼应,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各自的独创性与共性,整体立论公允,言之成理。祝宇红对“1959 年《雷雨》修订与自然主义批判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从一个较小的角度——《雷雨》“付印本”切入,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修改对照,呈现了曹禺修订中的曲折反复,进而由小入大,提出在以现实主义为文学正途的1950年代选择清除剧本中自然主义的印迹,显示出曹禺追求“诗学正义”而不满自然派的文学立场,论文观点新颖,论述严谨扎实。孙桂荣对新时期“遇罗锦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社会和文坛风波进行时代背景回顾,抓取遇罗锦创作中文体形式层面所形成的问题,提出遇罗锦第一人称自传体叙事偏离了同期同质化的伤痕文学主调,促成了这种写作形式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发生,论述独到剀切,有较强的说服力。
本期“思潮现象研究”栏目,李玲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回顾,在行文中既与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变革形成深刻的互动关系,也兼顾对当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呼应。张慧瑜的《劳动者在书写:新工人文学小组的非虚构实践》一文在工人写作的历史传统中、在人民文艺的历史脉络中把握当下新出现的“新工人文化小组”,从非虚构写作的视角进入,既有时代性、问题性,又有历史感。
本期“最新文本”栏目,谭桂林对蔡测海《假装是一棵桃树》的剖析从现当代文学短篇小说的传统与自叙传传统中检定蔡测海文学创作的价值,由此提炼出其创作在童年发现、物人对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且在论述中又有论者一贯以来的佛学研究作基础,在史的认知、理论视野与文本分析方面均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力。
本期“钱理群研究专辑”中,汪卫东、张洁宇、李国华三位学者对钱理群先生的学术版图与学术气象、文学史研究与教学、钱理群先生1990年代的学术与思想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深情回顾,充分肯定了钱理群在学术和思想上的独立价值以及个人人格魅力。
本期“宁夏文学研究专辑”是中国作协宁夏调研的重要成果,是对宁夏文学及西海固文学的整体梳理、审视与总结。郎伟、许瓛对宁夏当代文学六十五年形成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痴恋乡土的创作情结、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进行了全面回顾;许峰则从“西海固文学”在新时代的新形象与新风貌进行了深入剖析,两文均兼具学理性与整体视野。
本期“作家作品研究”中徐鹏飞、金宏宇对新时期编年体小说中的时间结构进行问题式剖析,在《战争和人》和《伪满洲国》的对照分析中发现文类互通的现象,观点新颖;而李遇春对刘醒龙的散文三部曲的分析在“地方志”散文传统中展开,对其散文浓郁的文人血脉、深沉的家国情怀、浓厚的生态意识、强烈的生命意识等特质的提炼也较为准确。
本期其他文章也各有特色,可圈可点。
[本期责编:钟 媛]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