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辨识夏布罗尔作品的绝不是观众,而可能是时间和良知 ——《克洛德·夏布罗尔》译后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谢强  2024年04月17日07:04

2010年9月,法国著名电影导演克洛德·夏布罗尔去世。这个日子与他的伙伴侯麦相比,显得清凉和寂静许多。我们对夏布罗尔的认知不能算少,不能算陌生,人们都知道他是法国电影新浪潮五将之一,其实应该说是首位,有人冠他以“新浪潮老顽童”的昵称。人们对他的作品,那长长的片目也能如数家珍,但对他的爱戴和评价却远远低于特吕弗和戈达尔,甚至低于侯麦。在夏布罗尔去世八周年之际,我完成了他的评传的翻译,总算以自己的方式对这位大导演进行了追思。我觉得他就像西藏,一个到过、看过就会赞叹的圣地,他身上还有许多亮点未被开发,他虽然暂时被低估,但不会永远被低估。

《克洛德·夏布罗尔》,【法】若埃尔·马尼 著,谢强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3月

1987年,法国《电影手册》出版社为克洛德·夏布罗尔出版了一本由诺埃·马尼撰写的专著并将其放入“作者丛书”之列。这是对这位品质导演的致敬,因为正是他在50年前提出了作者(auteur)和高度(hauteur)的诉求。与其他法国电影大师相比,夏布罗尔所追求的品质和高度更加宽泛,或者说,超越了电影本身,超越了艺术,直抵生活和人性。

他的高度是思想性的,是生存理念的,甚至是形而上学的。我作为这部书的译者,对这位生活和艺术的巨匠,除了敬佩,还有喜爱,并通过他对法国电影导演这个群体以及法国电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我个人的这种倾羡可能有失偏颇,但偏僻颠簸的小路往往可以通向大山深处、秘境之腹,直至心灵和文化的内核,由此获得的信息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位新浪潮的弄潮儿。

克洛德·夏布罗尔

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侯麦都是法国电影大师,业界对特吕弗给出的关键词是真诚与激情,戈达尔是探索与前卫,里维特是坚韧与边缘,侯麦是严谨与道德,可给夏布罗尔的是絮叨与多样。为此还有特别注脚:爱开玩笑、喜欢挑逗、会吃好吃,儒雅、小资、才子,像这样的词语有很多。在此,我想特别指出,以上这些词语都适用于概括一个法国人,所以说,夏布罗尔首先是一个法国人,其次是一名电影导演,他本人和他的电影集中体现了法国的民族性和文化特性。

夏布罗尔做导演50年,拍了60多部影片。在这本书出版的1987年,作者就指出,夏布罗尔是法国新浪潮导演中作品最丰富、最多样的一位。当时他已拍摄了40部电影、15部电视电影、20余部广告片。作者还断言,其中有15部影片已经成为那30年法国电影史不可绕过的经典。从各方面看,夏布罗尔都是无可争议的作者,这既是他本人的定位,也是时间对他的肯定。他的口头禅是,上帝会辨识属于自己的东西。在法国导演中,夏布罗尔是最贴近商业规律的人,也是最注重技术和形而上学的人。巴赞说,恰恰是这种不是针对观众,而是服务于电影实践者的综合元素,深深吸引了这位导演。在他的作品中,理论同最疯狂的妄想一样,都融入拍电影的行为之中,也就是说,他的世界观从未离开过技术和思想。

纵观他的所有作品,夏布罗尔都是在探寻快乐和认知这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他传递给观众的是人与人、人替人、人为人的关系。用他自己的话说,影片是一个宇宙,符号与象征在这里以日常生活为背景,酝酿一颗毒瘤。他的影片和人物都经过他这位作者的设计,以日常生活的面孔呈现在银幕上。观众有时买账,有时不买账。所以,在夏布罗尔的眼中,那个能辨识自己作品的人绝不是观众,而可能是时间和良知。他曾借剧中人之口说出这样一句话:“我们是为你们准备的节目,但我们不仅仅是节目。”他早就认识到,在这个服从强者法则的世界中,观众没有任何位置,个体在这里甚至被剥夺了看的权利。这是他对电影的深刻认知,而这种深刻又来自他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他借另一个剧中人之口说道:“我们处在一个可怕的时代,一边男人死,一边女人死,不久,世上将无人生存。”这句话是在几十年前说的,现在看到仍十分切题。

也可能因为夏布罗尔的面善与和顺,掩盖了他深刻与尖刻的一面。他喜欢生活,喜欢美味佳肴,也喜欢音乐。其实,或许正是因为热爱生活和生活之本,他才看得比别人深,比别人透。有谁知道他在享受生活之美时内心的悲凉,即使如此,他仍然快乐着,因为上帝会辨识属于自己的东西。

遗憾的是,这部传记式评论只截至1987年,为我们留下了23年的空白。我无力填补这个空白,或评价他这个时期的作为。但我知道,他不会离开他的作者和高度的主张。他本人不是票房的保证,也不是热门导演,他只是一个想多拍电影的导演,而法国或者法国电影市场慷慨地成全了他,以及许多像他一样有思想的电影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