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互联网带来了新的儿童文学生产传播与评价机制 网络时代与“新儿童文学”的可能
来源:文艺报 | 李 强  2024年04月19日08:59

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儿童文学的生产传播机制就较为成熟。《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儿童文学期刊和各大少儿出版社,有健全的作者选拔、培育体系,有效的读者交流体系。儿童文学的市场是由父母直接决定的,家长从健康角度要求儿童远离电子产品,远离互联网。总体来看,互联网在大众类型文学生产传播机制中的变革,并未发生于儿童文学的生产传播机制中。互联网之于儿童文学生产传播机制的变革性,更多还是传播交流层面的,更像是旧机制的拓展,而非颠覆。当然,最深远的变化,往往也并非激烈的颠覆,而是渐进的改良。

网络上的儿童文学创作与发布平台大致可分为专门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与有声书平台。这些平台虽然形式新颖,但大多是传统的儿童文学发布平台的补充和延伸。其中,《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十月少年文学》等都开辟了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小红书等通道。借助网络平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互动更加及时。在传统的儿童文学期刊、出版社主办的网站之外,还有一些原创的儿童文学网站。一类是儿童文学爱好者的网站,例如小书房世界儿童文学网、东方儿童文学网等。还有一类是商业化文学网站的亲子阅读项目,例如晋江文学城旗下的小树苗文学,为0-12岁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提供“睡前故事”。这些平台往往还会开展主题征文活动来扩大影响力。但总体来看,这些不依托于传统的儿童文学生产平台的专业网站,对家长和儿童的吸引力有限。

真正促进儿童文学消费的“主战场”,是电商平台和直播平台。近年来网络直播带货渠道的兴起,让许多家长更快速、更大量地接触到儿童文学作品,给儿童文学作品的传播带来了便利。但这些渠道的火热,也给儿童文学生产平台带来了“营销依赖”。铺天盖地的宣传,天花乱坠的吹捧,让家长满怀期待地掏了腰包,却不一定能买到真正高质量的儿童文学作品。

网络时代也影响了儿童文学的评价与引导。长期以来,人们对儿童文学的研究与儿童文学的繁盛局面并不匹配。在印刷媒介主导的时代,儿童文学的评价与经典化,较为依赖中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互联网的出现,让更多人有了表达、交流的机会。家长能够在自媒体平台上发表对于自己孩子所看的文学作品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儿童文学评价体系,一些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网络渠道被更多人知道。但另一方面,网络环境鱼龙混杂,儿童文学批评的门槛大大降低后,一些容易夺人眼球的激进观念得到放大,让儿童文学的评价标准趋向保守,甚至使得一些作品被上纲上线地批判。这些声音影响了家长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认知和选择,最终也影响了整个儿童文学的生态。

新的“成人环境”提供了重审“儿童文学”的契机

儿童文学的理论探讨,往往基于“儿童观”展开。“儿童观念不是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或体认,而是成人社会对于儿童的理解与预设。”(吴翔宇:《概念如何描述,怎样结构?——中国儿童文学元概念的分解式阐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在网络时代,新的“成人环境”,提供了重审“儿童文学”的契机,也彰显了儿童文学发展存在的新问题:

第一个难题是新的呈现方式如何有机地表现世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较多(例如王一典、陈晖的《原创图画书本土文化的视觉表达》,《南方文坛》2022年第3期),相对于文字,图像叙事更加直观,大大拓展了儿童文学的可能性。但是,漫画的分格、图画的具象凝练,也会形塑一种具有跳跃感的欣赏方式和思维习惯,让叙事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丰富联系被简化。与空间上的跳跃、割裂相伴的一个现实是,儿童的“游戏”活动在时间上被割裂了。赛斯·吉丁斯在《游戏世界:虚拟媒介与儿童日常玩耍》中谈到,过去的儿童和伙伴们玩传统游戏,长大后,他们反而被固定在室内,深受电子媒介的影响。实际上,相对于可控的数字模型,儿童早年玩耍的游戏的复杂程度更高,充满偶然和意外,更接近现实世界。这种情形也适用于网络时代的儿童文学,人们通常在“读屏”还是“读纸”之间纠结,但既然人们正在不可逆地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化的世界,那么更实际的问题,就不在于争论是否需要数字化的艺术形态,而是思考应该怎样提供更好的数字化艺术作品。“更好”没有标准,但对儿童文学来说,至少应该包括这样一个使命:在加速数字化、分隔化的趋势里,重建人与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文学艺术的方式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第二个难题是想象力的拓展与人文精神的延续。当前儿童的家长,多是“95后”“00后”,他们是在数字化语境中长大的。在他们的文学阅读和文化接受中,幻想类作品占较大比重。例如奇幻小说、欧美电影、日本动漫(以及受其影响的香港漫画)与电子游戏。它们带来了新的理念与手法,特别是“更快更强”的力量感和速度感,最终也会折射到儿童文学中。在目前的一些幻想故事中,少年的变化不再是“成长”“成熟”,而是“升级”“闯关”,儿童获得的不再是善的“能量”,而是冰冷的“数值”。

如果未来人们只能通过虚拟方式才能接近“世界”,那也应该在这种方式中预留人文精神的位置,尝试去关切现实,关怀具体的人。对于作者来说,不应该从各种“儿童统计报告”中去把握抽象的“儿童”,而应该深入现实去观察具体的儿童。走进《寂静的孩子》那样的世界中,去发掘那些不被“大数据”“大报告”重视的经验,写出这个时代的儿童的独特命运,给予他们力量,这或许才是作为未来文学艺术的“新儿童文学”的理想位置。

交互、陪伴与“新儿童文学”的丰富可能

网络时代“成人”世界的新经验,最终会折射到儿童文学中,这些新经验的表现方式,突出表现为虚拟环境中的交互与陪伴。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例子是“90后”儿童文学作家高源的创作。高源笔名“蜜蜂听雪”,曾获得首届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桂冠奖等奖项,著有长篇小说《秋安》《长安梦》,诗集《你是水晶、冬天、葡萄和鸟》。她从2018年3月开始在《儿童文学》杂志的公众号上连载《蓝莓日记》。两周发布一篇,已累计了100多篇,共18万字。

开始连载时,《蓝莓日记》的定位是“和此刻生活同步的少女日记”,要陪读者一起经历“那些蓝莓般酸酸甜甜的日子”。网上连载的时间跟现实时间是一致的,主人公蓝莓出现的时候是14岁,今年已经20岁。读者们跟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中考、高考,进入了大学。在读者那里,蓝莓这个人物已经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朋友。微信公众号的连载形式相对自由,随时随地“记录心情”,有亲和力。作者有时以主人公的身份向读者抛出问题,例如春节将近,蓝莓直接问:“谁毛笔字厉害,帮我写一副对联啊!”后面引发了不少互动,有了现实中的“年味儿”。这种作者与读者之间即时的、大体量的互动模式,只有网络空间才能提供。

作者把蓝莓日记称作自己的“青春重构计划”:“每次开始写连载之前,我都会对自己说:‘好了,现在切换到蓝莓模式。’然后我就成了蓝莓。她的性格与喜好跟我有重合的部分,但从根本上说,我们是不同的人。她是一个欢乐的射手座,比我小11岁。扮演这个角色久了,我有点被她影响,比如变得更乐观;同时好像也被她‘传染’了一些粗心大意的毛病,偶尔会犯低级的小错误,把自己都逗笑的那种。”“这5年,我仿佛生活在两个平行时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蓝莓的世界里去一趟。”(高源:《蓝莓日记五周年|宇宙想让我做的事》,《儿童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号,2023年3月8日)作者的创作很像在“登录”游戏世界,作者不是在“回到过去”,而是重构了一个想象的新世界。换言之,构成《蓝莓日记》的核心的,不是“90后”作者写给“00后”读者的怀旧故事,而是一个持续的、让人沉浸其中的幻想世界。读者也从“登录”代入,跟随蓝莓展开冒险,经历校园生活,读者再次对主角结识的人和校园产生移情、共情或投射,形成了“再现层的代入”(王玉玊:《编码新世界: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年)。这种交互与陪伴,是网络时代最常见的游戏化经验,不管作者和读者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它都已渗透进了日常的文艺生产与消费中。

网络时代的儿童文学的变化是丰富的,本文只是基于个别材料和理论的“初探”,限于经验,许多问题未能展开。但网络时代的新特质已经展现,研究者有必要走出狭义的“儿童文学”范围,更多地观察年轻一代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基于作品和时代经验,探索属于网络时代的“新儿童文学”理论。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本文系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专业委员会资助项目“新媒体与儿童文学写作新形态研究”HX202205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