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家网书单 美在背向长安之处 ——2024第一季度艺术类图书盘点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杜 佳 整理  2024年04月22日08:23

在菲斯的麦地那,有一条狭窄的街道,被称为“单人道”。两侧房屋的墙,像是要在头顶相碰。从一个露台跨到另一个露台,简直轻而易举。有人猜测,瑞士存在主义雕塑大师贾科梅蒂之所以将雕塑形态做得又细又长,大约是为了踏入这里。

本期书目之一《贾科梅蒂》作者、摩洛哥作家塔哈尔·本·杰伦之所以急切地想要“握住塑造这些存在的手”,大概是为那些“看起来脱离了一切的躯体”着迷,那每一个定格在青铜上的表情都无法复制,堪称奇迹……它们孤独,神情呆愕,它们永恒地“行走”,直到遇见另一个“行走中的躯体”。当孤独的躯体们“在熟悉的神情里,不留痕迹地彼此相认”,书写者塔哈尔说,这就是美。

美并非一定指向和谐,无关行为和性情的规整,还可能抗拒对光明与安逸表象的殷勤——某时某地,美的塑造只因为它们来自同一个“深渊”,来自绝对、彻底又毫不妥协的独一伤痛。

孤傲的塑造者古已有之。长安,一枚恢弘的想象结晶体,承载多少功名与富贵的绮梦。在遥远的盛唐,人人都对这座壮丽的城趋之若鹜,即便后代不再奉为都城,这里仍然是一座无法磨灭的精神高塔,静悬如月。许多年后,一个叫沈周的人却宁愿选择做一辈子隐士,这位拒绝明宪宗要其出山赴用的钦点、留下“不必向长安”传说的才子,最终成为“明四家”之首,也是本期书单主角之一。历来人们写沈周,粗识者爱其风雅而难具其深致与幽情,殊不知,沈周的好皆源自他的清醒,清醒地认识到今花之鲜不及昨日,今夜共话之人明日或许天各一方,于是转身赴约一期一会,品味与珍视看似寻常的日常,决绝地背向长安,倾尽一生。

——栏目主持人:杜 佳

《从昨日醒来》

作者:[美] 帕蒂·史密斯 董楠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摇滚桂冠诗人帕蒂·史密斯用胶片与笔墨记下了365+1次对生活的致意,“这本书,是为了表达感谢,希望它可以振奋心灵,即便是在至暗时刻。每一个日子也都如此宝贵,因为我们还在呼吸,依然能被洒向高耸的树枝、清晨的工作台或是心爱诗人墓碑的阳光所感动。”

1994年,丈夫去世后,宝丽来Land 250胶片相机帮助帕蒂·史密斯度过了无法写作的艰难时光;2010年,她获得了第一部手机,在朋友的启发下开始用手机进行艺术创作;2018年,她开通了社交媒体账户,持续发信,以影像与文字同当下时代建立联系。2022年,在疫情隔离之中,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从社交媒体获得灵感创作了这部影像日记,2024年是闰年,这本以闰年编排的书刚好对应每日阅读的珍贵时刻。

在本书中,身为音乐人与作家的帕蒂·史密斯,融合古老与现代的记录方式,以简短克制的文字和相互关联的影像,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让过去与当下在纸上显影:手边的咖啡与墨镜、书桌上的琐碎之物、爱猫开罗、来自梅普尔索普的项链、弗雷德的吉他、兰波的旧居、黑泽明的水车……带领我们进入这位艺术家的世界,一窥其日常生活与灵感来源。

《贾科梅蒂》

作者:[摩洛哥]塔哈尔·本·杰伦 尉光吉 译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在菲斯的麦地那,有一条狭窄的街道,被称为“单人道”。两侧房屋的墙,像是要在头顶相碰。从一个露台跨到另一个露台简直轻而易举。贾科梅蒂的雕塑做得那么又细又长,大约是为了踏入这街道。

摩洛哥作家塔哈尔·本·杰伦将对瑞士存在主义雕塑大师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作品化作思考,由体态细长的青铜作品去思考他的生活和哲学,去在活人的脸上识别他的作品所揭示的真实。他还潜入贾科梅蒂在巴黎的凌乱画室,尝试想象他往日的创作时光。定格在青铜上的每一个表情都是无法复制的奇迹,尝试“阅读”它们或许就可能理解贾科梅蒂所言,“我作画和雕塑是为了钻入现实,为了滋养自己,为了壮大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为了更好地进攻、抓取,为了在所有层面和所有方向上尽可能地前行,为了让自己抵御饥寒和死亡,为了尽可能地自由。”

《迷墙》

作者:严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这是著名摄影师严明的首部彩色摄影集。严明的创作历时四年,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但时空的元素在此隐而不显,指向情绪和视觉的深处。

在严明的视角下,彩色摄影不再是现实的复制,而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表达,通过色块、光影和氛围,展示现实的复杂和美丽,体现艺术的民间性和现代性。这是作者关于摄影的独特理念和美学坚守。

“墙”是这部作品集的核心意象,严明认为,墙壁不仅承担围蔽的功能,还是情感和审美的媒介,记录了生活和历史的变迁。通过对墙的观察,他传达了对过往的沉思和对未来的预见。我们跟随他的脚步,拾级而上,打开一扇扇尘封的门,探寻墙背后的故事。本书分为“情迹”“迷墙”“无常”“未央”四辑,辅以四段精美文字,每段文字,都是他对生活、艺术与自我认知的持续对话。它们既是间离作品的“迷墙”,也是严明摄影探索的“密钥”。

《中国山水画对谈录》

作者:许钦松 编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早在南北朝,宗炳便以《画山水序》奠定了山水画的理念;此后历朝历代的画家创作了大量不朽名画,这些作品至今仍是艺术创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为什么中国人钟爱画山水?千年来山水画经历了哪些变革与发展?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何区别?山水画的笔墨和书法笔墨有何关联?画家的修养和性情如何影响作品?当代人如何面对山水画传统?本书收录了许钦松与邵大箴、郎绍君、薛永年、潘公凯、易英、朱良志、尹吉男、余辉、吴为山九位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的对谈,循序渐进并深入浅出地讨论了中国山水画传统,以及现当代山水画的意义如何重建。进入对话,即是随经典画作穿越千年,溯源中国人的审美基因。

《街头诗人》

作者:[美] 薇薇安·迈尔 摄 [美] 科林 ·韦斯特贝克 文 李鑫 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4年2月

随着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 获得2015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与广泛传播,薇薇安·迈尔,这位神秘的女性摄影师如同一颗彗星,跃入了公众的视野中。尽管薇薇安·迈尔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对我们来说仍是一个谜,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对她产生好奇,甚至成为吸引众多摄影、艺术爱好者的原因之一。从神秘的保姆到先锋摄影师,她的故事只能从她拍摄的14万张照片以及极其少量的关于她生活的事实中拼凑出来。这位神秘的保姆到底是谁?是什么推动了她旷日持久的创作,又是什么使她如此坚决地将她自己和那些作品隐藏起来?

薇薇安的大部分彩色摄影作品比她的黑白作品更抽象。在她的作品中,街头、孩子、陌生人,以及自拍肖像都是主要拍摄内容,这些图像让本属于那个时代“隐形阶层”的人生变得具象可见。

在本书中,世界著名彩色摄影大师乔尔·迈耶罗维茨撰写的序言和知名策展人科林·韦斯特贝克的导言阐明了薇薇安彩色摄影图像的本质,并将其与她的黑白照片以及上世纪中叶顶级街头摄影师拍摄的作品进行了比较,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迷人的、用整个人生的业余时光来拍照的传奇摄影人诠释世界的独特方式。

《不必向长安》

作者:金哲为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这是一本体例独特、视角新颖的“明四家”之首沈周的艺术家小传。

作者以沈周晚年名作《卧游图册》为叙事线索,结合沈周及友人诗文集、地方志、画史笔记等大量材料,深入挖掘这位吴门画派宗师、一代隐士不为大众所知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对生活中那些微末主题妙趣横生、暗含哲理的阐发与感悟。

书名取自沈周《为沈尚伦进士题画》中的“未信长安春似海,归人不及去人多”。唐以后虽然历代皆未定都于长安,人们却习惯以之指代京城。在那个身边大部分人都在为功名富贵奔波劳碌的太平年代,终生沉浮乡里的沈周反而成为一个固定坐标,一个无法真正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注视着明代中叶三吴之地各色人等的来来往往,成败荣辱,悲欢离合。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清醒却多情、细腻又旷达的沈周,在领略其高超艺术造诣与创意的同时,体味平淡日常的趣味横生,共享一份古今共通的情感,收获短暂的休憩与治愈。

《凝望》

作者:叶锦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作为知名的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和视觉艺术家,叶锦添的诸多头衔与荣誉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是他摄影师的身份及在摄影领域的创作。叶锦添是摄影科班出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实用摄影高级摄影专业,从摄影中习得的美学观念,或隐或显于之后的电影与舞美创作、服装设计。在叶锦添看来,摄影并不是一种创作,而是一种洞见、一种神圣的窥探,任由“看见的”发生镜头中,并同时呈现外在与内在的景域。他沉迷于对时间维度的探索,试图从现实中不断抽取出局部,以触达抽象的时间意义。

作为叶锦添首部自传性摄影随笔集,本书精选了其自1980年代以来各时期风格各异的代表作品109幅,分为“美人”“橱窗”“众生”“异境”四辑,涵括其在电影拍摄间隙与从未间断的旅行中所捕捉、记录的真实瞬间与回忆性文字,勾连出叶锦添在电影、舞台、当代艺术之间自如与自觉的艺术寻真之路。在叶锦添敏锐与精妙的镜头布局中,周润发、张国荣、梅艳芳、张曼玉、王祖贤、周迅、李冰冰、桂纶镁、林嘉欣等呈现出少为大众知晓的情绪状态;与此同时,还以简洁亲切的文字呈现与他们动人的生命交集。而在致敬摄影大师黛安·阿勃丝的初衷驱使下,叶锦添将更多的记录对象,移至现实主义的表达,不论是孟加拉少年充满神性的对视,还是藏族女孩极具生命力的凝望,抑或是纽约地铁、巴黎街头、香港老城区的喧嚣闪影,都在尝试透视出现实概念下的真实。此外,叶锦添还善于营造镜头背后拟人化与戏剧化的虚实意境,游走于抽象与具象的边界。

“摄影师是在进行中开创时间,而不是记录即时逝去的所有。”在这场由叶锦添创造的现实与真相之间的时间旅行中,我们每个人都将获得一种深刻的看见。

《韩国电影100年》

作者:范小青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随着《寄生虫》《燃烧》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韩国电影迅速被全球影迷熟知与认可。韩国电影的翻身史,已然成为全球化时代民族电影抵御文化霸权的极佳案例。本书以创作世代和产业时代为经纬为主轴,重点观照以李沧东、奉俊昊、朴赞郁、洪常秀为代表的386电影世代,将文化传统、技术发展、社会意识演变等多维度线索交织在一起,围绕韩国电影的兴起与发展、创新与传承,娓娓道来,描绘出一幅全景式历史图景,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面镜子、一种参照。作者历时三年采访近30位韩国电影界重量级人物,以亲历、亲见、亲闻的一手资料,令历史呈现更加贴近读者,亲切直观且富有说服力。

《残酷电影》

作者:[法] 安德烈·巴赞 周杰 译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残酷电影》是法国电影批评家、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电影评论文集,收录了他对于六位导演及其作品的37篇精辟评论,这六位残酷导演是:

被诅咒的电影的代表人物施特罗海姆,兼具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身份,为了填补无声电影的空洞,他借助大量电影套路,激发出演员的深层性格、展现出个体的残酷光芒。

从悲剧性的宗教题材中流泻出的神秘主义,逼真至近乎源自灵魂的真实情感,可比肩弗拉芒绘画的场面调度与布景,共同构成了德莱叶的现实主义美学。

斯特奇斯的喜剧是一场场反讽式的社会学调查,其幽默、滑稽的情节外衣下潜藏着一个个现实主义剧本,讽刺并揭露了传统喜剧与其讲述的社会神话。

既施虐,又怜悯。布努埃尔运用残酷的辩证法,编织起了超现实主义梦境,他探索人类境况极端残酷的一面,却又将其转化成人类高尚的仁慈、永恒的纯朴。

希区柯克是制造悬疑的大师、拍摄警探片的专家、电影史上最老练的导演之一,通过精妙的电影技巧,他完成了“一种骇人的反讽,一种比初看起来更真实的残酷”。

黑泽明汲取西方电影美学的营养,同时保存了自身文明的风格,在其影片中,简单的情节足以描绘人性的真相。

《变与不变》

作者:[日] 铃木敏夫 唐钰 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小时候看过的电影,长大后还会频频回顾。放眼世界,若问哪家工作室的电影能让观众心中激荡起这般感受,吉卜力可能是被提到最多的名字。

本书是吉卜力金牌制作人铃木敏夫最全文章合集。作为宫崎骏、高畑勋背后的男人,铃木敏夫不仅是吉卜力的掌舵人,更是强大精神支柱。本书收录他近百篇随笔、讲稿、对谈,幽默讲述从《风之谷》《魔女宅急便》《千与千寻》等经典作品到《起风了》《红海龟》等近年作品的幕后故事,解密从吉卜力初创到鼎盛的成长哲学,带领读者近距离感受吉卜力的温暖日常。此外,本书还包含铃木敏夫与日本知名动画导演押井守、日剧《火花》原作者又吉直树等人的经典对谈。

《创作与爱》

作者:[芬兰]图拉·卡尔亚莱宁 崔可 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一生都要成为一个只知道画柠檬,写童话故事,收集稀奇古怪的物件,保持怪异的爱好,轻视公众集会和各种社团的个人主义者。这听起来很可笑,然而我就想要这样的生活。”

姆明之母托芙·扬松的人生不仅关乎姆明,不仅关乎童话。她是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家,也是芬兰著名的诗人、油画家、连环画家。她轻盈跳跃于不同的领域之间,书写和描画着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在哪一类创作中,她都秉承一种哲学:安静地、毫不妥协地拥抱着属于自己的自由。本书深描了姆明之母托芙·扬松的人生与创作,她为孩子而写,也为不合群的边缘人而写。

《新浪潮》

作者:[法] 安托万·德巴克 蔡文晟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新浪潮把摄影机带离摄影棚,成功捕捉到了一代人的生活状态,更永远地改变了电影艺术。

本书通过对大量访谈、回忆、调查报告、报刊书籍等一手资料的精读和缕析,系统梳理了电影史上这一神话般的历史。而史实之外,新浪潮所具有的精神属性,亦通过作者的文字散发出某种光芒,感召和鼓舞着所有时代“疯狂怀抱雄心且疯狂真诚”的读者。正如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院映像·现代文化论教授应雄所言,我们与本书一起重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新浪潮电影,“不是要去哀叹那个激情岁月的逝去,相反,我们会从中获得对电影创造激情再度迸发的信心。新浪潮一代宛如闪亮星群划过影史星河,然后,一定还会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