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深入挖掘“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来源:文艺报 | 泓峻  2024年04月26日14: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并取得理论成果的文化土壤与传统资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后的“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在更高层次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发展是中国学者的使命担当。泓峻教授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关系”这一重要理论问题,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全面而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美学精神、哲学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建构产生的重要作用,从中总结梳理出20世纪初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传播与发展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百余年来的发展,是不断与中国的具体文艺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首先考察了传统文化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产生影响的渠道,就192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传播平台——文学社团与中国传统文人结社之间直接的继承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文学社团这一平台所携带的中国传统的文学生产方式的重要影响进行了深入阐述。书中指出,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理论生产方式及文学观念通过社团传播这一途径,使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多采取论战性的姿态与论争性的理论形态,并与文学创作实践、文学批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影响力。此外,书中颇为独到地就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传统教育背景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过程的深入影响进行了论述。这对于理解和把握延安时期,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形成的关键历史节点上,理论家们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论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华传统文论在理论观念和精神内涵上也具有相通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不仅与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根基。人民性是百余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上一个核心的命题。就理论资源来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人民性文艺观,不仅是对国外民主主义文艺思潮、社会主义文艺思潮的借鉴与吸纳,而且深受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影响。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人民性立场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之间的联系,以及儒家学者基于民本思想而提出的文艺主张,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深刻影响,正是作者泓峻最为关切的核心命题。在这部著作中,他从文论史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人民性立场与古代民本思想的内在关联。尤其是论证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使用的“人民”这一概念与古代民本思想之间的关系,厘清了“人民”一词由古代汉语进入现代白话的过程,在古代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人民性立场之间建立了比较可靠的联系,指出儒家学者基于民本思想而提出的“诗可以观”“怨刺”“诗教”“乐教”等主张,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对民间文艺传统的重视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农民的关注、从基层民众中培养创作者的努力,以及重视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传统,都与古代民本思想有逻辑上的一致之处。作者对“文艺人民观”的理论阐述充分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是达成二者的“互相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文论成为中国的,让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既具有丰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又焕发着鲜活生动的时代气韵。

作者在书中还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些核心理论范畴和理论命题进行分析。比如,详细而深入地阐述了“五四”以来各种国外的现实主义文论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偏离”以及中国传统观念在这种偏离中的作用;深入分析审美与政治关系问题展开过程中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主观战斗精神”到“文学是人学”再到“有人的美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过程中与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论观念产生的关联。作者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力图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丰富可靠历史细节,从而把一些关键性有说服力的结论落到实处。

该书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进程中一些规律的总结,例如由于中国文化传统观念中的一些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之间有明显的共通之处,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些思想观点得以在中国顺利传播与接受的潜在的理论背景;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与外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思想与观点发生共鸣与共振,是形成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特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等。这些都表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中,不仅会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解,而且会充分吸收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为构建以人民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文论话语体系开启更为广阔的理论和实践空间。

(柴焰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邹艺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