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之外,戏剧的魔力在哪里
技术越是发展便越要保持对其的警惕和反思,剧场演出能否剥离技术?彼得·布鲁克的《暴风雨计划》便呈现了这样的一种可能:形式上技术的剥离,内容上故事的削减,造就质朴的戏剧样式。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剧目《暴风雨计划》前昨两晚在上戏实验剧院演出。改编自莎士比亚最后一部剧作《暴风雨》的《暴风雨计划》,是已故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的最后一部作品,由彼得·布鲁克和他最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玛丽-伊莲·埃斯蒂安联合执导。
技术,似乎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AI、元宇宙等词汇爆炸式出现在我们身边,时刻提醒着你:再不掌握技术,就要被技术淘汰了。而剧场演出从来都与技术发展紧密相连,从声光电气的使用,到机械装置的进场,摄像录影进化到实时影像和虚拟影像。这从一定程度上探索了戏剧演出的新形式,拓宽了观众体验的广度,并从日常信息流的刺激中夺回了观众对于戏剧的部分注意力。
《暴风雨计划》对于技术的剥离是多方面且层层深入的。踏入剧场,入眼是一片空旷的舞台,除了有限的灯光,看不到任何LED屏幕或者复杂的布景装置,似乎回到了原始的戏剧演出状态。就连少数的道具也尽量剥离现代技术的因素,木桩、竹竿都是自然的产物,还能看出些许人工痕迹的,或许是那张标志着彼得·布鲁克导演风格的地毯,借此暗示普洛斯彼罗的身份。可即便如此,技术与人工的介入也是极其克制的,就像灯光在此的使用仅仅是照亮。音乐总该有吧,它萦绕于这个神秘小岛的上方,吸引着人物前来,是戏剧动作的一部分。然而,器乐消失了,那些悠远得仿佛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声音,都来源于人或者自然物体。演员的表演也同样如此,在访谈中,玛丽-伊莲·埃斯蒂安提到,彼得·布鲁克总是想方设法让演员呈现他们自身最为自然的状态,而非“表演”的状态。
像是一场悖论,用自然而非技术表达超自然,这正是彼得·布鲁克的思考。在斯特拉特福执导《暴风雨》的时候,彼得·布鲁克曾提到其所遇到最大的困难,在于故事中的超自然世界如何表达真实。他所找到的解决方法,并非利用技术来营造虚幻的沉浸,而是剥离一切,仅留下空旷的空间和灯光。真实有时不在于详尽的细节,而在于留白,在于观众的意识中。
与形式上的技术剥离相吻合的,是彼得·布鲁克对于故事内容的削减。三次执导《暴风雨》的彼得·布鲁克仿佛拿着奥卡姆剃刀,最终在《暴风雨计划》这一遗作中,他保留下的主题为“自由”。每个人物都在寻找自由,而他们对于自由的定义以及实现的途径各不相同。容纳“自由”这一主题的空间,则是一处与世隔绝的小岛,技术在此处被剥离,取而代之的是神奇的法术。这或许也是彼得·布鲁克终其一生试图回答的问题:技术之外,戏剧的魔力在哪里?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