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新声》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语言相通,心灵相通
4月29日,长篇报告文学《新声》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功举办。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以及彭学明、徐剑、梁鸿鹰、石一宁、潘凯雄、陈亚军、胡平、刘琼、刘颋、丁晓原、杨玉梅、季亚娅、刘大先、赵智、张子影等与会研讨。
长篇报告文学《新声》作品研讨会现场
《新声》由侗族作家杨仕芳创作、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是首部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报告文学作品。通过桂黔交界大山深处的乌英苗寨妇女学习普通话的经历和收获,以小切口展现大时代,展现学好普通话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民族文化、乡村振兴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受经济条件、地理位置、习俗观念等因素影响,20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的许多乌英妇女只会说苗语。2020年3月,乌英苗寨开办了“我教妈妈讲普通话”“双语双向”培训班,聘请节假日返乡的大学生、寨老等作为老师,以新编苗歌、古诗词苗语新绎等创意方式,为乌英妇女提供普通话、舞蹈、音乐等培训课程。在1300多天的时间里,有100多位老师为乌英妇女上了800多节课。妇女们朝夕相处,晚上一同上培训班学知识,白天一起种高粱、护果树、养田鲤,建立了深厚的姐妹之情、同窗之谊,被老师们亲切地称为乌英“大”学生,在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路上撑起了“半边天”。
《新声》,杨仕芳 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
研讨会上,专家就该书的时代价值、框架结构、人物塑造、叙事特色等展开深入研讨。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指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就是情感,就是知识。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只是学习一种工具,更是坚定国家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专家们认为,新声是嘴唇说出的语言,是普通话;也是生活的、心灵的、灵魂的、精神的“新声”。这部作品首要的意义是表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命题,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普通话、学会普通话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语言共同体的一种建设和巩固。乌英苗寨的苗族妇女们读书认字实际上也是心灵、灵魂、精神在发生剧变,是从一个无知无识、任凭命运摆布的人走向有知有识、有自觉性、主动性和主体性的人;从一个旧人走向新人,走向现代人。作品题材独特,乌英苗寨妇女学普通话学知识,驻村干部学苗语,双向奔赴,展示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和群众同频、同声、同步、同心,共同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发出了时代的新声。在写作上创新性地融合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的手法,具有女性文学、乡土文学、新南方写作等多重特点,既写出乡村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又写出偏远乡村在扶贫政策帮助下的复苏与新生。作者贴着人物写,有情感有温度,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
作者杨仕芳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悟,他在乌英妇女们身上不仅看到了她们与生俱来的纯粹高贵的良善,也看到了这个时代在她们身上折射出来的光泽,还看到了当下乡村妇女生命的觉醒,看到了当下中国乡村的复苏与重生的群像。在写法上,杨仕芳表示,将努力寻找报告文学的“报告”之外文学的可能性。
研讨会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广西教育出版社承办。出版方代表柳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海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副处长王春锋、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洪波、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长石立民等出席研讨会。
(摄影:冯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