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鸭绿江》2024年第4期|张立忠:长城上的雕花
来源:《鸭绿江》2024年第4期 | 张立忠  2024年05月08日08:23

1

故乡有两处长城闻名遐迩,一处是九门口水上长城,另一处是永安长城。水上长城是著名的旅游景区,我去过。而永安长城则是一处“野长城”。所谓野长城,是指其保留着历史和时光的原貌,没有经过修复和维护的原始长城。因久别故乡,我一直没机会去探访。但“原始”两个字有着非凡的磁性,吸引着我总想去看看。终于,我找机会回到故乡,完成了这个期盼已久的心愿。

永安长城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永安乡境内,又称锥子山长城。它西接蓟州镇长城,东连辽东长城,南面与九门口、山海关及老龙头相连接,是万里长城的三线交会之处。“永安长城分为蓟镇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和辽东镇长城,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它东起边外村河口屯金牛洞,西至西沟村西沟屯,全长22公里。其中有敌台40座,烽火台22座,马面4座,关隘6座。墙体有石墙、砖墙、山险墙和山险四种类型。”

游永安长城,是一次与历史的相会。短短半天时间,我们跨越了六百多年的时光,迈进了遥远的明初岁月。与长城短暂的对视,让我从那蓄满了时光的断墙和封存着古代文明密码的历史遗存上,看到了祖先的智慧与情怀,领略了一个古老民族由来已久的追求和坚守。那石墙的匠心匠艺、敌楼的巧夺天工、残损的自然真实以及工匠们的浪漫情怀等等,都让我叹为观止、历久难忘。

2

记得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我与老同学王相成在海边吃完午饭,顺着阳光照射的方向驱车疾行,向历史深处奔去。穿行在燕山余脉的山谷中,两侧青山巍巍,草木葱茏,绿色无边无际铺满了山川大地,我们的车像一叶扁舟在绿色的海洋中航行。走着走着,路的左边出现了一道高大漫长的石墙,古风古韵,威武壮观,远远望去如巨龙劲舞,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相成告诉我,这就是长城。我们停车下来,走到跟前,仔细打量那道石垒的城墙。从那石墙前竖立的牌子上看到,这一段长城为锥子山段长城。这是我第一次面对面地看到这种全石垒筑的长城。褐色的石头堆垒叠放,形成一堵高二至三米、宽五六米的城墙,沿着山脊蜿蜒曲折,断断续续地向山的高远之处延伸,那种古拙的雄伟令人肃然。

事后查资料得知,我们看到的这段石墙并非长城的原貌。原始的石墙要比现在高出一倍左右,石墙上还有青砖垒筑的胸墙和垛口,可惜那上半截都已被漫长的岁月剥夺了。

据史料记载,永安长城是由在东南沿海抗倭有功的戚家军奉旨所建,建成后戚继光将长城分为三等:双侧包砖城墙为一等边墙,单侧包砖城墙为二等边墙,而眼前的这种石墙为三等边墙。即使是这三等边墙,仍然让我感受到古人高超的筑墙技艺。

走近石墙你会发现,垒墙的石头之间没有浇筑任何灰浆,墙面也没有抹缝,一块块石头就那么粗裸地互相叠压着、挨挤着、牵制着,形成了一个看似并不密致实则坚不可摧的整体。这种筑墙方法,在我们家乡叫“干垒”。“干垒”要求匠人们在筑墙时,要精心选择和修整石料,石料在垒放时要相互咬合紧密,牢实平稳,结成一体,还要保持墙面平整美观,靠着这种石料之间自然的咬合,让墙体坚实牢固、经久不坍。这对工匠们的技艺要求极高,尤其像长城这样浩大的工程,“干垒”的石墙要做到年深日久地坚固强稳,非常不易。况且它宏大的规模和特别的军事功用,对其强度的要求,肯定还要远远高于普通的建筑工程,起码它既要经得起战争烽火的考验,还要耐得住大自然风雨雷电的摧蚀,应该说这是一种超乎寻常的质量追求,古代的工匠们以超乎寻常的智慧和技艺,把这一切都做到了。

眼前的石墙经过六七百年的风吹雨打和雪压霜欺,虽非完好如初,但仍然有如此漫长的墙体,顽强地屹立于荒山野岭之上。从垒筑长城的石头颜色和质地来看,它们应该就取自这座山的某一部分或附近的某座山上,石墙就像附近某座山的拆分,在这里重新组合了,并与其脚下的山岭再次结成一个整体,又像山一样巍峨稳固。

在大毛山段长城,我们又见到了这种粗石垒就的城墙,但与锥子山段的石墙明显不同,它巧妙地依山而建,墙的前壁陡直高立,而到了顶端则与山脊平齐,好像人工筑就了一道山的陡崖,于陡崖上再建成胸墙。这种技艺应该更难,因为它是就着山的坡势建成的,其底部与山的斜坡相接,墙的稳固性较平地筑墙更难做到,但这种石墙仍然与四平八稳着地的石墙一样坚固平稳,而且早已与山体结成一体,同样经历近七百年的风雨而未倾塌和变形。

3

全石垒筑的长城,让我对永安长城记忆深刻。而让我记忆深刻的另一方面,则是永安长城的残缺和损毁。

永安长城上,我看到岁月与大自然的联手摧蚀,已经让它损毁异常严重,全线都已变得面目全非、残缺不全。残损,是永安长城的基本形态,也是时间赋予它从历史走向今天的真实具象。从我走过的永安长城大毛山段和锥子山段的情况来看,无论是砖砌的一二等边墙,还是全石垒筑的三等边墙,没有一处是完好的存留,而且有些地方的城墙已经完全倒塌,只余下蜿蜒的历史痕迹,断壁残垣、散石碎砖随处可见,让人触目惊心。即使是一些保存相对较好的长城段落,也都遍布着破败的景象,敌台上门窗残破,部分墙体砖朽石倾,看了让人心痛。我不想过多地渲染永安长城的残破,但事实就坚硬地摆在那里,它在明确地向我们表述,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真迹,正在一天一天、一点一点地消失,而我们却无能为力,无所作为。那一刻,痛惜与焦虑缠绕着在我心底扭动。

对长城损毁的痛惜,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甚至对于人类,都是极为珍贵无法再生的历史财富。可以说,永安长城是现存的极为稀有的一部用实物书写的、没有经过再版和修改的历史大书,书中蕴藏着许多古老的文明信息和密码。从它那里,我们可以领略大明王朝的文明程度,可以窥见祖先们的军事智慧和策略,可以了解古老年代的风土民情,也可以学习或萃取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除此之外,它的美也是无与伦比的。即便是她全线残损,也并未完全摧毁她所独有的宏浩之美、智慧之美、艺术之美与人文之美。我清楚地记得,在夕阳下看它,它像祖先雕刻在华夏版图上的巨大花纹,点缀着江山的厚重与宏大,展现出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恢宏图卷。它的宏伟与庄严、粗犷与精致,都传递着人类独有的创造之美。

说到它的精美,有一个细节让我记忆犹新。在冀辽两省交界附近的大毛山段石筑城墙上,我见到了一座长城建筑的残留。它应该是一座坍塌了的敌楼,完整的建筑已不见踪影,只余下一座残破的拱形门楼,在阳光下顽强地矗立于城墙顶上,其面向西方的半边已经垮塌,参差的砖石就那样裸露着、支棱着,看起来摇摇欲坠。而与之相反,面向东方的另一半则大致完好,那残存的拱形砖门造型优美,工艺精细,每一个稍微完整的细节,都呈现出历史建筑惯有的巧夺天工之精美……那一幕鲜明的对比,令我印象极为深刻。

像这样从断壁残垣中透露出来的精雕细刻,在永安长城上屡见不鲜,它几乎遍布于这道长城尚存建筑从头至尾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永安长城就是以这样一种不完整的残躯,坚守着历史的精彩。

永安长城的现状告诉我们,残损并不能掩盖长城的自然之美,历史艺术的美是任何时光造成的残缺所无法完全抹掉的。像古希腊著名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缺了双臂,其无与伦比的惊人之美依然永恒,人们就是那样残缺着把她展示在巴黎的卢浮宫里,没有人试图把她的断臂修复,但这丝毫未能损坏她的惊人之美,反倒像绘画中的留白,给人以更多的想象。与此同理,永安长城的残损让人感受着历史的自然与真实,它就像古文物上的包浆,将历史与时光珍贵地糅在一起,呈现给今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残损不是古物的缺失,而是时光对历史的遮掩,任何历史呈现在后人面前时,都已被时光或多或少地遮去了一些,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它完美的全貌,而是其中的大部或一部。恰恰是这种缺失,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沧桑,领略到岁月的遥远。那些经过修复变得面貌一新的古物,看似完整,但却抹去了历史真实的这一关键质地,留给人的只是一种现代的复制品。没有沧桑的“历史”不是历史。永安长城没有经过现代人大规模修复,我认为这也正是它的难得之处,就像人们不能给断臂的维纳斯安上胳膊的道理一样,人们也不必把永安长城修复成新的建筑。在网上,人们将永安长城称为“最美的野长城”,可能正是出于这种没有现代修饰痕迹的原因吧。

也正是这种自然真实的历史之美,让我们更加感受到这种原始长城不可复制的珍贵。不过,在我们沉醉于永安长城自然野性的历史真实之美的时候,我还是想说,它的破败与残损着实让人心疼,也让人深深地忧虑。我担心如果我们不尽快加以抢救性地保护,终有一天,这种有着惊人之美的历史遗迹会被时光彻底摧毁。如何有效地保护好它,阻滞岁月的大幕将它完全遮蔽,而且又不破坏它的原始质貌,把永安长城的自然与真实之美尽可能久地传递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应该是我们这代人的当务之急和重大课题。对它的保护我认为不是新建,也不是修旧如新,而是要维护,要保持,要强固,要采取最有效的科技措施,阻挡它再损坏下去,或者延迟它的进一步损坏。否则,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时间老人将收回这一无法复制的历史珍存。

4

从大毛山段长城上下来,我们又驱车来到了小河口村前的山谷,登上了蜿蜒于山谷东侧的长城。这段长城当地人称“小河口长城”。据传这是永安长城锥子山段中最为精彩的一段,军事设施非常密集,在长约八九公里的距离上,有敌楼31座、战台18座、烽火台14座,都是由巨大的青砖垒筑而成,属于当年的一等边墙,保存也相对完整。我们看到在山谷东侧不远处的山坡上,赫然矗立着一座相当完整的敌楼。

经当地人指引,我们顺着一条被荒草掩蔽的小路来到了敌楼前。这是小河口段长城31座敌楼中的一座。站在那座有着近七百年历史的精美建筑面前,我像在面对着古代先人,心里有种莫名的激动。

我虔诚地伫立在那座古老的建筑面前,久久地凝视它、打量它。眼前这座敌楼所呈现给我们的,不是一座普通的砖石建筑,而是走过六七百年光阴的奇迹。虽然它是建造于荒山野岭上的一座军事设施,但没有丝毫的粗劣随意。它的基础由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面由著名的长城青砖垒成,砖缝用白色灰浆勾抹,墙面规整平滑,墙体棱角分明。它的每一块砖石,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历史建筑不可思议的精致,并由这种精致,组合营造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严霸气。尽管它已经历了六七百年的风雨侵蚀,部分墙体出现了损毁,但仍然不失其造型优美、筑工精细、坚固沉稳、气势恢宏的建筑品质,是一座历史的沧桑也无法掩盖的精美建筑艺术品。

顺着敌楼的门走进楼内,里边不是一个我想象的那种空旷的房间,而是由几条横竖相通,且有许多拱门组成的拱形隧道。我用步子量了一下,楼内面积大约有一百平方米,呈正方形,每一面都有两到三个半人高的观察窗口,像保持了数百年警惕的一只只眼睛。敌楼分上下两层,有砖梯通到楼上,砖梯又窄又陡,因年深日久,砖梯台阶的棱角已被磨掉,梯梯成为一个大致的斜坡。我试着顺砖梯上到顶上一层,但楼梯难以落脚,只得手脚并用地沿着那个梯子的形状往上爬。上面是一个正方形的平台,四周有近人高的胸墙,胸墙上有垛口,都保存相对完整,只是不见了当年的旌旗猎猎、刀枪耀眼、甲兵森严。历史早已远去,只余空垒残关,眼前唯有夏风拂面、草木清新、花草葳蕤。出人意料的是靠北侧的胸墙前长着一棵茶杯口粗的小树,枝繁叶茂,绿意丰盈,精神抖擞地代替着古代的士兵守护着这座敌楼。站在楼上,我举目四望,远山近水、道路村落尽收眼底。那一刻,我的视线与当年大明士兵的视线重合,大明的疆土和塞外的山河都在我的注视之下,心中隐隐涌起一股守疆卫土的豪气和物是人非的怅然,默默感慨:“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默立良久,缓缓转身,下楼。

5

从敌楼里出来,不经意间我惊讶地看到,那楼门的石框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的花纹,我琢磨半天也没看出来那都是些什么花纹。后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那些花纹有“祥云彩带”“狮子绣球”“木马兰花”“缠枝莲”等。在那些花纹中间,还刻着两朵小花,左右门框上各有一朵,小花有四片花瓣,因为没有颜色,不能确定是什么花,但应该可以肯定,那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十字科花朵。这些花纹,让我无法想象,也十分疑惑,在这样一个森严壁垒、坚硬凛肃、无比宏浩的军事工程上,古代匠人们为什么会充满柔情地在石门上雕刻出一朵朵温情款款的小小花朵和精美纹饰?这是怎样的一种浪漫情怀和生活心态?

据史料记载,那些花纹都是由戚继光帐下的浙江义乌将士所刻。在义乌乃至整个南方民间,人们有在建筑上雕刻花纹的习俗,长城上的这些花纹,就是义乌民间建筑上常见的那些花纹的复制,是南方人生活习俗的自然呈现。实际上这是戍边将士们,把敌楼变成家居、把长城变成故乡、把守土保国变成日常生活的一种尝试和努力,它泄露了戍边将士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也泄露了古代先人们对烟火生活无处不在的追求与固守。

望着那些花纹和小花,我沉思良久。倏然间,我的内心对长城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领悟:长城其实是一道爱墙,是古人用砖石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宏伟浩大的热爱生活的长歌。长城的灵魂就是一个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守。

从本质上说,长城的修筑不是为了剥夺别人、侵略别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安宁的生活,它所垒起的是一个民族看似简单实则丰厚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的实质,就是先人们对美好生活臻于极致的热爱与呵护。我想恰恰源于这一点,那些建造长城的工匠们,才在铁血威严的建筑上,自然而然地表达出自己的浪漫和乐观,这应该是祖先们的生活态度和热爱生活的天性的一种绝妙且必然的表达。细想一下,如果把我们的视线从长城上越过,扫视更古老的《诗经》、唐诗、宋词和元曲时,我们会对古人的这种浪漫及其中饱含的对美好生活和安宁的追索与挚爱,有一个更为一致、更为深刻的理解。

热爱生活,这看似简单普通的一句话,人们说过千遍万遍,却未必清楚它是有着深刻内涵和强大力量的一条哲理。一个民族不分时代、不分境遇、不拘形式地对生活的热爱和痴情不移的坚守,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繁旺的主要基因,是一种古老文明能够独存于世的基础密码,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必备火种!长城就是生长在这种情感土壤上的产物。如果我们把视线聚焦于个体身上,那么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守,其辐射出来的就是让人坚强起来的一种力量,它是生命的底色,可以让人生丰富多彩;它是血肉深处的骨头,能支撑着灵魂走过崎岖与坎坷。人只有在自己的灵魂里坚固了这种最起码的爱,才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有希望,有坚持,有热情,有担当,才能让生命的轨迹达到应有的长度。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那些在长城上雕花的匠人肃然起敬,对长城肃然起敬,对我们民族的先人肃然起敬,也对那些在遍布着苦难和挫折的人生中,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人肃然起敬。

离开永安长城,当我再回首凝望它的时候,感觉到那绽放在长城上的雕花似乎在风中摇曳,感慨着历史的日常在长城上是如此鲜活,感叹着这一切都在昭示,古往今来人们对生活的爱无所不在、经久不衰。正是这种平凡且恒久的爱,支撑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张立忠,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吉林日报》等报刊。散文《寒江鸭景》被收录于百度文库,列为高中语文试题;散文《走进靖宇陵园》被收录于地方文史资料丛书。作品多次在全国散文竞赛中获奖。出版散文集《岁月轻吟》。】